《涌動的天下: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1500-1911)》內容簡介:任何嚴肅的著史者都無法避免反歷史的傾向,因為歷史敘述是對個人和集體回憶產生的想像和重構。而對於中國的未來而言,重構中國近世史和近世對外關係史的理由是不言而喻的。《涌動的天下: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1500-1911)》重新構建了1500~1911年中國對世界的看法和反觀自身的觀念,對基於歐洲中心論和“衝擊一反應”模式下的中國近世史觀提出了質疑。為此,《涌動的天下: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1500-1911)》對中國近世之地理觀念、外交思想、對外開放觀念、民族身份認同和文化身份認同這些集體的世界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梳理,認為中國近世並未真正實現從天下觀到民族國家觀的實質性轉化,中國的近世是一個涌動的天下。
基本介紹
- 書名:涌動的天下: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
- 出版社: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頁數:891頁
- 開本:16
- 品牌: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 作者:李揚帆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300963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涌動的天下: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1500-1911)》編輯推薦:“涌動的天下”意在說明天下觀在1500~1911年的變遷過程中呈現複雜的非線性發展狀態。天下觀未曾終結:其一,天下觀在體制上和結構上的崩潰並未導致天下關懷的精神崩潰,此所謂天下涌動於中國人心中;其二,天下觀之體制上和結構上的崩潰原因主要來自中國和東亞內部,此所謂天下涌動於東亞內部;其三,從天下觀到民族國家觀的歷程並未徹底完成,或者並未按照歐洲標準完成,天下涌動於中國文化主體性活力之中;其四,天下觀之大一統理想在清朝處於實際實現的頂峰,中國實現了異於歐洲民族國家構建歷史的中國式民族認同,此所謂天下涌動於中國多民族共治的歷史進程之中。
《涌動的天下: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1500-1911)》可供歷史學、政治學等專業的學習者、研究者以及相關各部門工作者參考使用。
《涌動的天下:中國世界觀變遷史論(1500-1911)》可供歷史學、政治學等專業的學習者、研究者以及相關各部門工作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李揚帆,博士,北京大學國際關係系學院副教授。擁有湘西人的血性與湖湘學人的理性,長期致力於中國外交史的研究,有《鄧小平外交》及《走出晚清》等著作。在中國走向世界的匆匆腳步中呼籲駐足回眸,為中國的外交思想注入更多的理性和智慧。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卷 作為觀念的世界圖景
總論:天下觀及其評價範式
第一節 什麼是天下觀:作為哲學和政治思想的世界觀
第二節 天下觀與中國的身份認同
第三節 敘事範式的修正:朝貢體制和“衝擊—反應”模式的問題
第一章 世界地理觀的第一期變動:新世界與帝國地理身份的完善
第一節 平等交往下的世界地理觀
第二節 清帝國地理身份的構建
第三節 清國中國中心觀之惰性
第二章 第二期的世界地理觀:重新定位中國和西方
第一節 《海國圖志》:“殘明遺獻思想之復活”
第二節 徐繼畲:夷夏大防觀念的突破
第二卷 外交:他者的困惑與天下觀的嬗變
引言
第三章 被納入東亞的西歐:他者的困惑
第一節 葡、西、荷、英未能衝擊明朝
第二節 天下理由:力量優勢與財政補貼下的明朝朝貢體制
第四章 重歸天下一統:清初朝貢體制的固守與調適
第一節 清朝朝貢體制的新特點
第二節 禮制的維護和調適對荷蘭和俄羅斯的不同態度
第三節 心照不宣的交往馬戛爾尼訪華失敗背後的價值觀衝突
第五章 天下觀的崩潰:新型外交思想與外交體制的確立
第一節 作為沉重記憶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節 為外交正名洋務派的世界局勢觀與外交思想
第三節 外交體制的變化和遣使出洋
第六章 天下觀的崩潰:朝貢體制的瓦解與地緣戰略的嬗變
第一節 朝貢體制的瓦解及屬國戰略的轉變
第二節 重新認識海洋防日與東亞巨變的內因
第三節 禮失而求諸野顛倒的東亞與作為中國動力的日本
第三卷 未曾封閉的帝國
引言
第七章 涌動的天下:“海洋明朝”對朝貢體制的消解
第一節 禁海與海商集團:海洋明朝的產生
第二節 “白銀世界觀”:海洋明朝的過度開放性
第八章 涌動的天下:清朝對外貿易和商業發展背後的動機與意識
第一節 重歸中國中心主義對外貿易管制政策背後的動機
第二節 涌動的天下:“賈道”與商戰
第四卷 民族身份認同:明清世界觀變遷的內在延續性
引言
第九章 身份認同:明末清初傳統世界觀的瓦解與重塑
第一節 以夷變夏:滿洲身份認同的演變及其對傳統價值觀的合理詮釋
第二節 明清易代時身份認同與國家觀念的痛苦裂變:以士大夫為例
第三節 在明、清與荷蘭之間鄭氏家族的身份糾葛
第四節 南明的世界觀信仰和王朝利益瓦解了朝貢體制
第五節 朝貢身份認同的瓦解朝鮮和日本對明清易代的反應
第十章 身份認同:民族國家的自我建構
第一節 中國走向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內在因素
第二節 “排滿”思想的嬗變
第三節 中國式民族主義中的身份構建
第五卷 文化:困境中的主體意識
引言
第十一章 第一次西學東漸:文化世界觀的衝突與調適
第一節 明末中國世界觀轉變的契機
第二節 文化世界觀的衝突與調適
第十二章 重歸中國中心主義:“中國禮儀之爭”與清初的世界意識
第一節 “中國禮儀之爭”
第二節 想像的中國:康熙與歐洲
第十三章 身份認同:從扭曲的底層到大同世界
第一節 底層身份的迷失:太平天國和義和團
第二節 作為偽命題的“中體西用”論
第三節 另一種“中體西用”“國粹主義”和“西學中源”論
第四節 走向大同中國世界觀的絕地反擊
總結:以天下“拯救”民族國家?
參考文獻
索引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後記
第一卷 作為觀念的世界圖景
總論:天下觀及其評價範式
第一節 什麼是天下觀:作為哲學和政治思想的世界觀
第二節 天下觀與中國的身份認同
第三節 敘事範式的修正:朝貢體制和“衝擊—反應”模式的問題
第一章 世界地理觀的第一期變動:新世界與帝國地理身份的完善
第一節 平等交往下的世界地理觀
第二節 清帝國地理身份的構建
第三節 清國中國中心觀之惰性
第二章 第二期的世界地理觀:重新定位中國和西方
第一節 《海國圖志》:“殘明遺獻思想之復活”
第二節 徐繼畲:夷夏大防觀念的突破
第二卷 外交:他者的困惑與天下觀的嬗變
引言
第三章 被納入東亞的西歐:他者的困惑
第一節 葡、西、荷、英未能衝擊明朝
第二節 天下理由:力量優勢與財政補貼下的明朝朝貢體制
第四章 重歸天下一統:清初朝貢體制的固守與調適
第一節 清朝朝貢體制的新特點
第二節 禮制的維護和調適對荷蘭和俄羅斯的不同態度
第三節 心照不宣的交往馬戛爾尼訪華失敗背後的價值觀衝突
第五章 天下觀的崩潰:新型外交思想與外交體制的確立
第一節 作為沉重記憶的第一次鴉片戰爭
第二節 為外交正名洋務派的世界局勢觀與外交思想
第三節 外交體制的變化和遣使出洋
第六章 天下觀的崩潰:朝貢體制的瓦解與地緣戰略的嬗變
第一節 朝貢體制的瓦解及屬國戰略的轉變
第二節 重新認識海洋防日與東亞巨變的內因
第三節 禮失而求諸野顛倒的東亞與作為中國動力的日本
第三卷 未曾封閉的帝國
引言
第七章 涌動的天下:“海洋明朝”對朝貢體制的消解
第一節 禁海與海商集團:海洋明朝的產生
第二節 “白銀世界觀”:海洋明朝的過度開放性
第八章 涌動的天下:清朝對外貿易和商業發展背後的動機與意識
第一節 重歸中國中心主義對外貿易管制政策背後的動機
第二節 涌動的天下:“賈道”與商戰
第四卷 民族身份認同:明清世界觀變遷的內在延續性
引言
第九章 身份認同:明末清初傳統世界觀的瓦解與重塑
第一節 以夷變夏:滿洲身份認同的演變及其對傳統價值觀的合理詮釋
第二節 明清易代時身份認同與國家觀念的痛苦裂變:以士大夫為例
第三節 在明、清與荷蘭之間鄭氏家族的身份糾葛
第四節 南明的世界觀信仰和王朝利益瓦解了朝貢體制
第五節 朝貢身份認同的瓦解朝鮮和日本對明清易代的反應
第十章 身份認同:民族國家的自我建構
第一節 中國走向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內在因素
第二節 “排滿”思想的嬗變
第三節 中國式民族主義中的身份構建
第五卷 文化:困境中的主體意識
引言
第十一章 第一次西學東漸:文化世界觀的衝突與調適
第一節 明末中國世界觀轉變的契機
第二節 文化世界觀的衝突與調適
第十二章 重歸中國中心主義:“中國禮儀之爭”與清初的世界意識
第一節 “中國禮儀之爭”
第二節 想像的中國:康熙與歐洲
第十三章 身份認同:從扭曲的底層到大同世界
第一節 底層身份的迷失:太平天國和義和團
第二節 作為偽命題的“中體西用”論
第三節 另一種“中體西用”“國粹主義”和“西學中源”論
第四節 走向大同中國世界觀的絕地反擊
總結:以天下“拯救”民族國家?
參考文獻
索引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