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禮宗

浸會一般指本詞條

浸禮宗(Baptists),又稱浸信會,是17世紀從英國清教徒獨立派中分離出來的一個主要宗派,因其施洗方式為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

此宗派的特點是反對嬰兒受洗,堅持成年人始能接受浸禮;實行公理制教會制度。

該宗的國際組織為浸禮宗世界聯盟(The BaptistWorld Alliance),建立於1905年,有106個教會團體參加,成員遍及各大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浸禮宗
  • 外文名:Baptists
  • 別名:浸信會
  • 建立時間:1905年
信仰特點,基本觀點,具體教義,組織制度,歷史沿革,全球情況,歐洲情況,北美情況,

信仰特點

基本觀點

浸禮宗深受三個教派之影響。部分浸禮宗的神學思想受加爾文主義的影響,洗禮觀念屬於重洗派(門諾會),而教會體制則為會眾制受公理會的影響。
(一)浸禮宗強調信徒與上帝的直接聯繫,無須神職人員和教會為中介;只承認基督和聖經在信仰與實踐上的權威,浸禮宗的宣言並非強制信徒的信條,並不具有權威性、約束性。
(二)堅持信仰自由和自願的原則,因而只吸收具有判斷力的志願者入教,為維護信仰自由原則,反對政府干涉宗教信仰和教會事務。
(三)不承認禮儀為聖禮,而稱之為“禮節”(ordinance)。在它看來,儀節並無神聖價值和意義;信徒僅因信仰而獲恩典,而非儀節本身。該宗實行浸禮與聖餐兩種儀節。浸禮象徵著耶穌的埋葬與復活,也是對信徒罪的埋葬,獲得新生的標誌。
(四)教會實行公理制,所有信徒在教會中的地位和權利一律平等。信徒自願結合而成的地方教會為最重要的行政單位,擁有全部自治權,可以自行決定儀節、規則及其與其他教會的關係和成員的接納與清除。牧師由會眾聘任,不設執事。各地地方教會自願組成同盟處理共同的問題和任務,但其決定對地方教會不具有權威性。由此可見浸禮宗在教義和禮儀上具有個性化、自由化的特點;在教會制度上具有民主的色彩,故往往被人們視為較典型的自由教會。

具體教義

浸禮宗教義可以用八個英語短句表達,而每一句開頭的字母拼起來是BAPTISTS。
Biblicalauthority:認識和肯定《聖經》的權威。即浸禮宗以《聖經》作為信仰和實踐的最高權威(若干宗派在《聖經》之上還加上教會或是信條)。一般說來浸信會中對於特定神學立場的執著是比較淡的。部分浸會中可能有加爾文主義者,也有亞米念主義者;可能有時代主義的支持者。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浸會中的神學是豐富而多樣的。

組織制度

浸信會有一百多個派別:在美國有27個派別,共有教會9.5萬間。其中美南浸信會是美國新教最大宗派。

歷史沿革

全球情況

1905年,浸信會世界聯盟(The Baptist World Alliance,BWA)成立並於倫敦舉行首次浸禮宗世界大會。
1912年,The Sustentation Fund啟動。
1922年,Violet Hedger成為首位獲得實習牧師資格的女性。
1955年,浸信會世界聯盟在倫敦舉行紀念活動慶祝成立50年周年。

歐洲情況

1600年荷蘭分離派Seperationist逃難者受門諾會影響,公理會牧師John Smyth(1554-1612年)認為嬰兒洗禮是不合聖經教導(聖經中雖沒有嬰兒洗禮的事情,但在《十二使徒遺訓》裡面有記載關於嬰孩受洗)。1609年他為自己和其他會友再施洗。他們採納了浸禮原則。
在萊登(Leiden)的教會中,有一位牧師Henry Jacob(1550-1616年)於1612年間,回到英國,在Southwark成立了英國第一間浸信派教會。同年,浸信宗教堂的首次聚會在倫敦Spital fields舉行,浸信宗創始人Thomas Helwys發表了一則關於“罪孽的奧秘”的宣言。17世紀,浸信會教徒拒絕遵從並成為英國教會的成員。強調唯有基督,而非國王或者女王,才是教會的元首,為此受到信仰迫害。
1633年,有些人退出這間教會,因為他們除了接受成人浸信,並深受加爾文主義影響。
1641年,他們開始接受浸禮為正式聖禮,自此以後浸禮成為英國浸信會之傳統。這一派後來被稱為特別浸禮派(ParticularBaptists)。
荷蘭的浸禮派又受到亞米紐斯主義(Arminianism)的影響。亞米紐斯主義是不接受“預定論”的;那些接受亞米紐斯主義的浸禮派信徒,後來被稱為普通浸禮派(General Baptists)。
伊利沙白女王就任之後,國教和其他分離派經過數十年不斷的抗爭。根據公元1689年的“信仰容忍法案”(The Toleration Act),凡是願意實行以下各點的,都可以自由崇拜:
(1)發誓效忠威廉與瑪利。
(2)拒絕教皇權柄、化質說、彌撒和向馬利亞及聖徒禱告。
(3)接受“三十九信條”。使新教各宗派,可在英國公開。這些不同意者包括:長老宗、公理宗、浸信會和貴格會,人數加起來約為當時英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1792年,William Carey創立浸信會差會(BMS),也就是後世為人熟知的浸信會世界差傳布道團(BMS World Mission)。
1812年,在倫敦Rippon's Vestry博士的小禮拜室內,小組討論浸信會聯盟的形成。
1813年,在倫敦舉行第一次浸信會大會。
1832年,浸信會聯盟的架構完成。
1837年,喬治·卡曾斯是第一個被報導的西印度牧師,在英國主持牧師團。
1854年,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年),最有名的浸信會宣教士,開始了他的事工。19世紀後半期,司布真的講道盛況一時;屬於浸禮宗,除了不信嬰兒洗禮外,他是個道地的加爾文宗。
1855年,The Freeman,也就是後來的《浸信會時報》(The Baptist Times)首次出現。
1891年,一般浸信會和特別浸信會共同組成“英國浸禮宗協會”(Baptist Union of Great Britain)。
歐洲浸禮宗聯盟
EuropeanBaptist Federation(歐洲浸禮宗聯盟,EBF),包括52個聯會和公會內的77萬浸信會教徒、7個附屬教堂和網路。從葡萄牙到遙遠的俄羅斯,涵蓋了在歐亞大陸、中東及近東所有的浸信會信徒。在這些沒有正式協會存在的國家中,歐洲浸禮宗聯盟持續不斷地工作以加強各方的關係。

北美情況

1、傳入北美
浸禮宗於17世紀30年代隨清教徒移民傳入北美,主要是特救浸禮派。18世紀後,此派開始了聯合運動,但這一趨勢被19世紀30至40年代的奴隸制運動所中斷。由於南、北方對奴隸制的態度不同而走向分裂。1845年美國南方各州建立了“南方浸信會”(The Southern BaptistConvention)。1907年北方各教會聯合建立了“北方浸禮會”(The 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隨著美國內戰的結束和解放宣言的公布,各浸會加強了在黑人中布道傳教,建立黑人教堂與教會,培訓黑人牧師,1880年建立了黑人信徒的全國性組織“美國的全國浸禮會”(The NationalBaptist Convention of America)。1916年又從該會分裂出“美國全國浸禮會”(The National Baptist Convention U.S.A.)。
2、美國浸禮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大多數浸禮宗信徒仍分屬南、北兩大教會。北方浸禮會人數較少,截至1984年,信徒約160萬人,其內部基要派與現代派的鬥爭相當激烈。這一鬥爭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會以後的發展道路。1946年在其全國大會上,基要派首先發難,企圖把“聖經無謬”等信條強加給教會,欲控制傳教、教育等重要委員會的領導權,削弱與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關係,遭否決。會議重申《新約》是神啟的紀錄和信仰的權威準則,強調不同教派應加強合作。此後,基要派勢力始終未能在北浸會中占據上風。部分基要派和溫和派信徒遂於50年代相繼退出,另組新會。北浸會自此一直帶有明顯的自由主義色彩。鑒於以南北地理範圍分界的方法已失去現實意義,北方浸禮會於1950年易名美國浸禮會(The American Baptist Convention)。該會極力擴大傳教,其社會影響和經濟實力日增。但由於該會內部的分散性,神職人員不足等原因,信徒人數的增加幅度遠遠落後於同期美國人口增長。為扭轉此現象該會設立了執行秘書長,負責全面協調教務,後來又合併了一些傳教事務的機構,加強各專門委員之間的聯繫,積極發展與其他教會和教派的關係。在社會政治方面,十分關注戰爭與和平問題,反對用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主張和平利用核能,充分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結束冷戰並與蘇聯和平共處。該會曾聲言教會有“明確的責任以各種合法手段對共產主義進行堅定的精神反抗”。但它也反對麥卡錫主義的歇斯底里,認為這是對自由的威脅。針對美國社會中日益明顯的種族歧視和種族矛盾,該教會很早就表明了反對種族歧視和採取行動改善種族關係的要求。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國內和國際形勢激烈動盪。在此形勢下該會更加廣泛關注社會世俗化、城市化、種族關係、婦女等問題。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推動下,該教會號召堅決消除教會記憶體在的種族隔離現象,所有教會及其神職對一切種族開放;並要求信徒遵從1964年的民權法案。在國際關係方面,該教會呼籲幫助開發中國家,救濟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的受害者。
1972年美國浸禮會的英文名稱改為American Baptist churches in the U.S.A。20世紀80年代它被公認是一個走中間道路的教會,因為該會內部容納了從自由主義到基要主義的多種不同神學流派;信徒種族構成複雜,少數民族的信徒超過了1/3,在組織結構上,強調照顧和反映不同成份教徒的願望,充分尊重地方教會的自由。並十分重視普世教會合一運動和與其他教派的對話,故在美國被稱為多元化的教會。20世紀80年代,它開始實施一項傳教計畫,欲在10年內建立500個新教會,並為此撥款數百萬美元。但進展不大,信徒人數僅維持原狀。
3、美國浸信會
戰後,美國南方浸禮會的發展為美國各新教團體之最。其信徒人數增長之快及發展持續時間之長都很突出。隨著南方各州日益工業化,人口流動性增加,越來越多的南方人口流往城市或加利福尼亞和亞利桑那等州,南浸會隨蹤而至,建立新教會,並發展神學教育,培養新牧師,吸收新教徒。致使該會信徒大增。1950年至1955年其信徒增加19.7%;1955年至1960年增加14.8%;至1972年信徒達1200萬人,教會34,534個。到1983年,信徒發展到1400萬,其教會達到36,531個。至1989年信徒為14,722,671人,教會37,238個。其神學院及其附屬學校招生數量大增,財政收入和預算總額也隨之增長。南浸會如今已遠非南方的一個地區性教會,已成為遍及全美的最大的新教教會團體。
南浸會信徒的增加與其20世紀60年代前後神學觀點的變化不無關係。20世紀60年代後,在社會變革潮流的衝擊下,南浸會內部要求教會跟上時代的呼聲強烈,其保守主義的立場開始鬆動。除堅持聖經的權威與傳統信條外,對教會內部存在的其他神學思想採取了較為寬容的態度,不復以強制性手段壓制。該會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20世紀70年代居神學主導地位的是帶有一些自由主義色彩的福音主義,被稱為溫和派。在此期間,南浸會的信徒增加較多,政治態度亦較開放。但傳統的保守派與基要派並不甘心,於1979年開展了奪權鬥爭,極力把該會拉向右轉。保守派的核心神學立場是所謂“聖經無謬”論。他們往往把不贊同這種神學觀點的人統稱為自由主義者。為結束溫和派支配南浸會領導權的局面,保守派從奪取教會領導職位和擴大其神學觀點的影響二個方面展開攻勢。自1979年始,南浸會每屆任期一年的主席職務均由保守派人士擔任,利用主席對各重要機構領導人的實際任命權,保守派進而逐漸控制了許多關鍵性的機構。其中央領導層內保守派與溫和派的力量對比變化得越來越有利於前者。到1987年,南浸會的行政委員會、海外傳教委員會等重要部門以及6所神學院中的5所均已被保守派控制。為加強其在神學上的影響,保守派也採取了一些措施。1985年南浸會成立了一個“和平委員會”,旨在通過其活動調解教會內部的分歧並找到解決的辦法。然而,兩年之後,該委員會所提出的報告卻明確肯定了保守派的“聖經無謬”論。溫和派在南浸會的神學院內基礎一向較為雄厚,因而保守派加強了對神學院的控制。他們利用多種方式強化對神學觀點的信條上籤字。持異議的教員往往面臨被解僱的危險。為強化對地方教會的控制,1988年的南浸會通過一項“關於平信徒皆為祭司”的決議,意在個別信徒可堅持自己的保守觀點,並聲稱這一原則與牧師的責任和權威並不矛盾。遭到溫和派的激烈反對,面對保守派的強勁攻勢,溫和派一面指責保守派權欲薰心,一面要求嚴格堅持浸禮宗尊重自由的傳統,包括個人解釋聖經的自由等。並主張在傳教這個共同事業中實現不同派別的合作與團結。總的看來,溫和派的活動軟弱無力。其影響在保守派的排斥下不斷被削弱,其內部在如何扭轉局勢的問題上也存在分歧。為積累力量,不少溫和派人士另建立了“南浸會聯盟”。但大部分溫和派神職人員和信徒未退出,願在南浸會內作所謂“忠誠的反對派”。總之,20世紀80年代的南浸會已基本為保守派所左右,在神學上為基要主義色彩,在政治上與美國保守勢力有密切聯繫。南浸會聯盟甚至宣布“南浸會現在已經是一個基要派統治的教會”。多年的內部鬥爭給南浸會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表現為信徒增加幅度趨於平緩,神學院招生人數萎縮等。
二戰後,南浸會對與其他教派的關係和國內社會問題,在不同時期有所變化,但總的趨勢是逐漸打破自我封閉的狀態。戰後它曾對普世合一運動感興趣,1947年設立專門組織研究與北浸會的關係,並反對政府擴軍備戰。但隨著基要派勢力的增強,在20世紀50年代初,又轉而攻擊合一運動和美基聯,在政治上堅決反對共產主義。20世紀60年代,在溫和派領導占優勢的情況下,該會對社會問題表示關心,對黑人民權運動表示支持,要求和平解決越南戰爭,對墮胎、同性戀問題亦予以關注,歡迎國際緊張局勢的緩和和美蘇關於限制戰略式武器的談判。
南浸會始終重視傳教工作,其內部雖然分歧很大,但在傳教問題上意見一致,它提出要實現“全球福音化”。
此外,浸禮宗在美國黑人中影響很大,黑人基督徒多屬此宗,並有專屬黑人的教會團體,它們是:美國全國浸禮會和全美浸禮會。截至20世紀90年代,前者擁有信徒260餘萬人,後者擁有約550餘萬人。全美約有2000萬黑人信徒,30餘個黑人教會。
在歐洲,前蘇聯是浸禮宗信徒較多的國家,戰後其信徒人數有所增加,浸禮宗與福音基督徒和五旬節派聯合組成“福音派與浸禮派聯合會”。在第三世界,以前由西方教會資助和控制的浸禮會紛紛獨立,絕大多數實現了自治。拉丁美洲的一些浸禮會具有保守的傾向。以巴西的浸禮會為例,它絕不參加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的活動,也不贊成普世運動,僅熱衷於福音主義。
4、加西浸禮宗協會
Western Canada Baptist Fellowship(加西浸禮宗協會,WCBF),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薩斯喀徹溫省的獨立的浸信會信徒成立此協會。1992年春,在薩斯喀徹溫省斯威夫特卡倫特達成共識。1994年,第一次年度會議上關係被正式確定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