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龍捲

海龍捲

海龍捲是一種發生於海面上的龍捲風,俗稱龍吸水。它上端與雷雨雲相接,下端直接延伸到水面,一邊旋轉,一邊移動。海龍捲能把海上船隻和海水吸入空中,所以危害較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龍捲
  • 類型:小型旋轉風
  • 最大風速:120米/秒
  • 產生條件:高溫、高濕
  • 移動路徑:一般為直線
  • 移動速度:平均每小時50公里左右
龍捲風,風霸王海龍捲,產生海龍捲的條件,海龍捲的成長階段,海龍捲的方向,

龍捲風

龍捲風是一種小型旋轉風,直徑一般不超過1公里,小的龍捲風直徑約25-100米,與直徑1千公里的颱風相比,看來無足輕重,可是它的風力卻比颱風大很多,颱風最大風速不會超過100米/秒,龍捲風的最大風速可以達到120米/秒。

風霸王海龍捲

龍捲風根據它發生在陸地還是上,可分為陸龍捲和海龍捲。
海龍捲
海龍捲
海龍捲的直徑一般比陸龍捲略小,其強度較大,維持時間較長,在海上往往是集群出現。
1971年7月底一張衛星雲圖上就顯示出有7個海龍捲,真可謂是名副其實的“風霸王”了。

產生海龍捲的條件

首先是空氣必須具有高溫高濕。我們知道溫度高低反映其熱能的大小,空氣濕度大,一旦發生凝結現象,大量的潛熱就釋放出來,變成動能位能第二要有旺盛的積雨雲。積雨雲是強對流的產物,在強對流運動中易形成渦環
第三是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間的切變要大,也就是說兩者氣流方向相反,各自的速度要大,才能形成強切變。我國南海很具備產生海龍捲的條件,特別是西沙群島,在夏秋季海龍捲經常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發生的海龍捲近千個。
在大洋上易發生颱風或颶風的海區,也容易發生海龍捲,值得注意的是當出現厄爾尼諾現象時,海龍捲發生的次數就會增多,顯而易見,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反映著太平洋東部赤道海區附近及其以南海域的大規模增溫現象。1982年秋到1983年初夏的厄爾尼諾現象期間,由於海面溫度高出許多,海上的對流大大加強,墨西哥灣的海龍捲群出現特別頻繁,1983年5月墨西哥灣出現的海龍捲群,在海上肆虐一番後,夾帶著狂風暴雨,直襲美國南部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登入後威力不減,吹毀民宅、廠房、汽車和樹木,造成兩州傷亡100多人,接著又襲擊鄰近幾個州,從美國南部到東北部,持續4天多,狂風大作的同時,還下起滂沱大雨,洪水泛濫,其造成的災害不亞於颶風,可見在海上的船隻如遇上海龍捲,其後果是難以想像的。據此有人推論,在海上出現的幾個著名危險三角區,有可能是海龍捲作祟的結果。

海龍捲的成長階段

從海龍捲群發生成長的過程,可以把其分成多個成長階段。
在海龍捲群中最成熟的要推“母龍捲氣旋”,依次是龍捲氣旋族、龍捲氣旋、龍捲渦旋、龍捲漏斗、吸管渦旋,構成一個完整的家族。其相互關係是:母龍捲氣旋是由多個龍捲氣旋組成的,它的作用範圍在10-20公里,其威力屬海龍捲之首;龍捲氣旋是由各個龍捲渦旋組成,作用尺度在3-10公里;龍捲渦旋也稱小龍捲氣旋,是由多個龍捲漏斗組成,作用在1-3公里範圍內;龍捲漏斗也是通常所見的漏斗雲,它的尺度約為300米,一根漏斗雲里,有兩個甚至三個以上吸管渦旋,所以也稱母渦旋;吸管渦旋是海龍捲群中最年輕的,它的尺度一般不超過30米,但其破壞力卻是最大的,有時比颱風威力還大,主要是它那渦旋軸範圍小氣壓梯度特別大,壓力差可達20百帕以上,為颱風內部平均氣壓差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因此其內部風速極大,多在每秒100米以上,要比颱風大幾倍,所經之處常能造成極嚴重的災害,海龍捲能把海上船隻和海水吸入空中。更有趣的是1949年南半球的夏天,紐西蘭下了一場“魚雨”,魚從天而降,這就是海龍捲的作用。

海龍捲的方向

海龍捲的移動路徑一般為直線,移動速度平均每小時50公里左右;海龍捲一般是垂直向下的,但有時因上空風比地面風大,它的上部會順氣流方向傾斜,一般就可以根據其傾斜方向判判斷出移動路徑,採取措施避開,就可免遭其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