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馬區

海馬區

大腦海馬區(hippocampus)是幫助人類處理長期學習與記憶聲光、味覺等事件的大腦區域,發揮所謂的“敘述性記憶(declarative memory)”功能。在醫學上,“海馬區”是大腦皮質的一個內褶區,在“側腦室”底部繞“脈絡膜裂”形成一弓形隆起,它由兩個扇形部分所組成,有時將兩者合稱海馬結構。

簡介,機能原理,功能,發現,研究,影響,

簡介

上個世紀50年代,科學家發現大腦中的“海馬區”在存儲信息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雖然如果切除掉海馬區,以前的記憶不會一同消失)。海馬區的機能是主管人類近期主要記憶
海馬區

機能原理

海馬區的機能是主管人類近期主要記憶,有點像是計算機的記憶體,將幾周內或幾個月內的記憶鮮明暫留,以便快速存取。
記憶其實就是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形態。然而,儲存或拋掉某些信息,卻不是出自有意識的判斷,而是由人腦中的海馬區來處理。海馬區在記憶的過程中,充當轉換站的功能。當大腦皮質中的神經元接收到各種感官或知覺訊息時,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區。假如海馬區有所反應,神經元就會開始形成持久的網路,但如果沒有通過這種認可的模式,那么腦部接收到的經驗就自動消逝無蹤。

功能

海馬體主要負責學習和記憶,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記憶都儲存在海馬體中,如果一個記憶片段,比如一個電話號碼或者一個人在短時間內被重複提及的話海馬體就會將其轉存入大腦皮層,成為永久記憶。所以海馬體比較發達的人,記憶力相對會比較強一些。存入海馬體的信息如果一段時間沒有被使用的話,就會自行被“刪除”,也就是被忘掉了。而存入大腦皮層的信也息並不就是永久不會給忘掉了,當你長時間不使用該信息的話大腦皮層也許就會把這個信息給“刪除”掉了。有些人的海馬體受傷後就會出現失去部分或全部記憶的狀況。這全取決於傷害的嚴重性,也就是海馬體是部分失去作用還是徹底失去作用了。

發現

2003年6月,美國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與紐約大學(NYU)科學家共同發現了大腦海馬區的運轉機制。大腦海馬區是幫助人類處理長期學習與記憶聲光、味覺等事件(即敘述性記憶)的主要區域。借著研究海馬神經元的活動情形,研究人員發現大腦敘述性記憶形成的方法。而這個發現對於證明海馬記憶學習的可塑性,也提供了最有利的證據。
海馬區海馬區

研究

從20世紀50年代起,科學家就已經注意到大腦海馬區與記憶間的關係。但卻一直無法把記憶與海馬區間的神經活動相聯結。如果切除掉海馬區,那么以前的記憶就會一同消失。但是“海馬區的神經細胞又是如何把信息固定下來的”這個問題一直沒能解決。科學家發現一些分子參與到了記憶的形成。此外,神經細胞突觸的形成也與記憶相關聯。但是,科學家對於記憶的運作機制的了解還不夠——而這一機制對於理解人類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紐約大學研究人員利用電極(electrodes),監控學習中的猴子大腦神經活動的情形。之後再用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出的“動力評估演算系統”(dynamic estimation algorithms)分析記錄下來的行為與神經信息。在研究進行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每天都讓猴子觀看由四個類似物重疊的複雜影像。當猴子從試誤學習中知道各影像的位置時,就可以得到報償。在此同時研究人員觀察猴子海馬體內神經元的活動情形,結果他們發現有的細胞神經活動的改變曲線,與猴子學習的曲線平行。這表示這些神經元與新的聯想記憶形成有關。而由於這些神經活動在猴子停止學習後仍然有持續進行的現象,因此,研究人員推測其中的部分細胞,應該與長期記憶的形成有關。
海馬區在人腦中的位置海馬區在人腦中的位置
睡眠充足能促進海馬區發育
2012年9月,日本研究人員宣布,睡眠越充足的孩子,其大腦中與記憶和感情有關的海馬區的體積越大,大腦發育得越好。
日本東北大學教授瀧靖之率領的研究小組從2008年4月開始的4年裡,對290名5歲至18歲的未成年人的睡眠時間和海馬區體積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與只睡6小時的孩子相比,每天睡眠達10小時以上的孩子海馬區的體積要大10%左右。此前有研究顯示,抑鬱症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患者,海馬區的體積往往會變小。瀧靖之說:“在年輕時養成充分睡眠的生活習慣,使海馬區發育得足夠大,將有可能降低罹患上述疾病的風險。”

影響

研究顯示大腦海馬區受損影響想像力
英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大腦海馬區受損的人除記憶力不好之外,想像能力也會變差。據外電報導,科學家此前已知道海馬區受損會導致健忘,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了對其他方面的影響。
大腦海馬區受損影響想像力
海馬區受損者被要求想像未來的一次朋友見面或聖誕晚會,或者想像自己身處海灘、酒吧之中,但他們報告說,自己無法在大腦中形成具體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分離的圖像碎片。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海馬區負責為大腦提供構建各類形象的環境。研究人員已將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
“創造”記憶
2012年9月,據Discover Magazine報導,幾位神經科學家在《自然·神經科學》的線上版報告,他們在大鼠大腦海馬體的切片上切片中植入了人工記憶。這幾位研究者通過用電流刺激齧齒動物的大腦細胞,使它們產生了一些類似記憶神經細胞活動,這些記憶會存在大約10秒左右。這是研究者第一次在沒有大腦的情況下創造了記憶。 參與本次研究的神經科學家Ben Strowbridge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說。“這次的研究為未來的研究鋪平了道路,幫助研究者確定到底是哪一條大腦迴路讓我們形成了短期記憶。”
實現“盜夢空間”
2012年9月麻省理工學院皮考爾學習和記憶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馬特·威爾遜表示,他的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探索大腦中海馬體是如何將自身經歷的事件編碼儲存成記憶。在這項突破性的研究中,通過重複播放前幾天老鼠所遭遇的環境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成功影響了老鼠們的夢境。人類現實版的盜夢空間的實現也指日可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