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拿鶴

海青拿鶴:又名《海青拿天鵝》,代時出現的專為琵琶創作的獨奏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青拿鶴
  • 演奏樂器:琵琶
海青拿鶴,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四部分,

海青拿鶴

。北京智化寺有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抄本《放海青》、《拿鵝》兩曲。1814年榮齋編《弦索備考》亦有《海青》一曲,均為合奏譜。現存琵琶獨奏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萍的《琵琶譜》。
此曲題材取自於北方遊牧民族狩獵生活,海青又名海東青,是北方狩獵民族飼養的一種專門捕獵動物的猛,當時的契丹王室常攜海青外出圍獵,故此曲可能是在契丹民族或女真族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加工編創而成。
此曲是目前能確定創作時間的最古老的琵琶譜,元代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提到此曲:“為愛琵琶調有情,月高未放酒杯停。新腔翻得《涼州》曲,彈出天鵝避海青”。
代琵琶演奏家張雄(河南人)善奏此曲,李開元在《戲謔》中描述他演奏此曲:“先期上一副新,手自撥弄成熟,臨時一彈,令人盡驚!如拿鵝,雖五楹大廳中,滿廳皆鵝聲也”。
《海青拿鶴》通過描寫海青追捕天鵝的情景,渲染了海青矯健勇猛的形象,反映了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剽悍、摯誠的性格。
此曲描寫了海青追捕天鵝的情景,主題鮮明,結構緊湊,除引子尾聲外可分四大部分:
樂曲開頭是舒展平穩的散板引子,展現了遼闊的草原美景。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以生動多變的節奏結合旋律上的調式交替形成色彩變化,表現獵手們縱鳥彎弓的雄健形象和海青飛翔前抖羽、展翅、左右尋看的姿態。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著重刻畫海青的矯健勇猛。其中一個以切分掃弦演奏的剛健有力的海青主題作為“合尾”多次出現,它與穿插其中的旋律形成對比,互相烘托,從不同側麵塑造了海青的形象。

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運用音區對比的手法,旋律靈活流暢,描寫海青穿雲破霧,盤旋翱翔。這裡,海青主題反覆出現,使海青的音樂形象更為鮮明。

第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曲高潮,琵琶在不同音位上運用拼弦技巧;繪聲繪色地描繪了海青與天鵝的搏鬥和天鵝被撲擊時的驚叫聲。最後海青主題音調再現,象徵海青擊落天鵝,取得勝利。尾聲以民間曲牌《撼動山》、《五聲怫》為素材模仿吹打,描繪獵手帶著海青滿載而歸的情景。
全曲採用了琵琶的多種表現技巧,如吟、挽、輪、挑、掃等,講究音量音色的對比,樂曲在激烈中蘊含悲壯,雄健中又見柔情,在刻畫海青矯健勇猛的形象的同時,反映了遊牧民族剽悍摯誠雄健的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