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陽縣儒學宮

海陽縣儒學宮

海陽縣儒學宮位於潮州城區昌黎路和文星路交界處。俗稱紅學、學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陽縣儒學宮
  • 位置潮州城區昌黎路和文星路交界處
  • 俗稱:紅學、學宮
  • 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景炎三年(1278)
歷史沿革,建築描述,

歷史沿革

海陽縣儒學宮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景炎三年(1278),後毀於火。明洪武二年(1369)重建大成殿,雖歷經滄桑,其主要建築大成殿仍完整地保留了明初粵東地區殿堂建築的風貌特點,以後歷代屢有增建,始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
縣儒學宮“舊在府治西偏附郡學右”。 至宋紹興年間(1100年)縣令陳坦遷到錦坊(即今址)。此後歷代屢有增修,使海陽縣學宮成為一座規模宏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但由於歷史的變遷,學宮現有面積僅存4000平方米,主要建築物為欞星門、伴池、兩廡廂房、大成門及大成殿。 大成殿是海陽縣學宮主要的建築,至今仍較好地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俗,重檐歇山頂,西闊五間,進深四間,金箱斗底槽柱網布置。 潮州市博物館現設在縣儒學宮內,遊覽學宮除欣賞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外,學宮內陳列藏寶甚多,文物種類齊全,包括有玉石器、陶瓷器、銅鐵錫器、潮州木雕、織繡品、古字畫、地方文獻(線裝冊)、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等。

建築描述

殿中供孔子及其弟子塑像。宮內現存大成殿、泮池、欞星門、照壁等建築,只占原來面積的三分之一。其大成殿保留著明代的宮殿式建築風格,抬梁式屋架由43支大柱支撐,殿周有石欄桿圍護。近年來曾重修欞星門、金聲門、玉振門和泮池,並嵌有明、清維修學宮碑記6塊。學宮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國民革命軍二次東征時的東征軍第一師政治部和南昌起義軍軍官教導團均曾駐紮於此。學宮曾作為潮州市博物館館址。現博物館已遷往人民廣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