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通和尚(海通法師)

海通和尚

海通法師一般指本詞條

海通和尚,黔中道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人士,本名清蓮,取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

基本介紹

  • 本名:清蓮
  • 別稱:海通法師
  • 所處時代:唐代
  • 民族族群:漢
  • 出生地:播州
  • 主要成就:籌劃建造樂山大佛並完成初期工程
簡介,造佛,

簡介

海通和尚
海通和尚,出生於大唐開元初年,黔中道播州人士(今貴州省遵義市),本名清蓮,取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他十二歲出家,師從於高僧慧淨,二十四歲時離師遊歷天下。最終來到嘉州的凌雲山上,在那裡搭起一間茅屋修行。他認為凌雲山就是他修行的最理想的地方,凌雲山下是大渡河、岷江、青衣江的匯流地,江水如萬馬奔騰,吼聲震天,常常有船毀人亡。年復一年,人們只能望水興嘆,無可奈何。海通見此情此景,悲痛無比,他日夜沉思,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在山岩上臨江鑿一座人世間最大的彌勒佛像,讓他日日夜夜、萬世千載面對浩浩三江,安瀾鎮濤,保佑蒼生。

造佛

建造大佛的訊息一經傳開,遠近的能工巧匠都爭先恐後的雲聚到了凌雲山。到了開工的那一天,千錘擊石,喊聲震天,場面真是千古少見。一方方巨石從高高的山岩上墜落江中,激起千重巨浪,那些深藏在江底的興風作浪的水怪,都驚慌地竄出水面,倉皇逃遁。海通在大佛開工後,又肩負起了籌措資金的重擔。他心懷宏願,一衣一缽,足行千里,八方募化,歷經艱辛,終於滿載而歸。
海通和尚
春去冬來,歲歲年年,大佛的輪廓越來越清楚,三江匯流處也越來越平靜。一日,嘉州郡守聽說海通手裡有一大筆錢財,就帶了一大批隨從前來討要。海通面對威脅,毫不畏懼,斷然拒絕了,他斬釘截鐵的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 海通高傲和蔑視激怒了貪財如命的郡守,他不相信會有人有膽量挖出自己的眼珠,他惱羞成怒的說:“那你就挖出來看看!”面對寡廉鮮恥的郡守,海通威嚴的盤腿坐定,端起一隻銅盤,毫不猶豫的剜出自己的一隻眼珠放在上面,默默地舉到郡守面前。頓時,郡守大驚失色,嚇得失魂落魄,倉皇逃下山去。海通舍己獻身的浩然正氣感天動地,更激發了光大人民的造就大佛的雄心。可是沒等到大佛完工,海通就圓寂歸天了。後來,在唐德宗貞元初年,西川節度使韋皋繼承海通未竟之業,終於在貞元十九年完工。大佛高71米,歷時九十餘載,為世界第一大佛像。當代詩人戈壁舟一首:
山是一尊佛,
佛是一座山。
帶領群山來,
挺立大江邊。
實則是大佛的真實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