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角樹(海濱貓尾木)

銀角樹

海濱貓尾木一般指本詞條

銀角樹(學名:Dolichandrone spathacea (L.f.) Seem. )是紫葳科、貓尾木屬常綠喬木,高5-20米,樹皮灰色至深褐色;小枝粗壯。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小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具2-6(-8)花,花梗粗壯,花萼綠色,花冠初時綠色,開放時白色,喇叭狀,冠筒上部外面有腺體。蒴果筒狀而稍扁,下垂,通常稍弧曲。分布於自印度馬拉巴爾海岸等熱帶地區,在中國的海南東海岸和廣東湛江有分布。生長於海岸內灘和河口的積水地,也可在完全不受潮汐影響的陸地生長。

銀角樹是優良的海岸防護林樹種,可作為一種園林綠化樹種在公園、景區和行道上廣泛套用。因棲息地被破壞,在2006年銀角樹被列入《海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並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無危(LC)。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銀角樹為常綠喬木,高5-20米,樹皮灰色至深褐色;小枝粗壯。奇數羽狀複葉對生,具2-3(-4)對小葉;小葉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16厘米,寬3-7厘米。
總狀花序具2-6(-8)花,花梗粗壯,花萼綠色,筒狀,長4-8厘米,開花時近軸的一方分裂近達基部,呈佛焰苞狀,先端鈍,具反折的短尖頭,尖端外面具有紫色的腺體花冠初時綠色,開放時白色,喇叭狀,冠筒上部外面有腺體。蒴果筒狀而稍扁,下垂,通常稍弧曲,長25-50厘米,寬約1.8厘米,成熟時分裂成2瓣;種子多數,具木栓質的翅,長方形。銀角樹的1年生袋苗,平均苗高為0.65米,平均地徑為0.90厘米;2年生幼樹平均高為1.29米,平均地徑為3.80厘米,平均冠幅為100厘米×109厘米;3年生幼樹平均高為1.83米,平均地徑為7.16厘米,平均冠幅為219厘米×199厘米。

生長環境

銀角樹生長於海岸內灘和河口的積水地,也可在完全不受潮汐影響的陸地生長。土壤多為灰黃色潛育土性明顯的砂土。銀角樹喜光,稍耐陰,樹性強健,生長迅速,喜高溫、濕潤氣候,不耐寒。
水淹:一定程度的水淹對銀角樹的影響不大,使其能夠適應海岸潮間帶的不同潮位,但水淹深度超過苗高二分之一時不利於銀角樹的正常生長,即水淹至根頸時植株能正常生長,但生長量降低;完全水淹會導致植株死亡。
鹽分:當土壤含鹽量低於10克每千克土時,銀角樹幼苗能正常生長;土壤全鹽量超過10克每千克土時,幼苗生長受抑制;土壤全鹽量超過18克每千克土時,幼苗葉片開始出現捲曲、脫落現象。
低溫:當1月最低溫為6℃,平均溫為15℃時,銀角樹基本無凍害,芽受害率在10%以下,葉片出現萎蔫現象;溫度降至3℃時,少量葉片出現反卷、脫落等情況;降溫至0℃時大部分葉片出現萎蔫、反卷現象。

分布範圍

銀角樹分布於自印度馬拉巴爾海岸中南半島馬來西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新赫布里底群島、新喀多尼亞島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海南東海岸和廣東湛江。中國廣東珠海、惠州等地有引種栽培。
銀角樹
銀角樹花

繁殖方法

銀角樹果實於7月初成熟。果皮為褐色,成熟的果皮可自行開裂。種子千粒重50-60克,可隨水流傳播繁殖。種子宜隨采隨播。其發芽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降低,但翌年春夏季播種發芽率能保持穩定。發芽勢則基本上隨著採種後播種時間的延遲逐漸降低。可使用赤黴素打破種子休眠,促進種子萌發。採用沙床播種催芽,7-16天后出土,待苗高5-10厘米時將苗轉入營養袋(12厘米×15厘米)內培育。營養土由紅壤50%、土雜肥5%、火燒土15%、細沙30%混合而成,並用高錳酸鉀溶液消毒。

栽培技術

銀角樹在苗期每天早晚各澆水1次。苗期需一定的蔭蔽條件,可採用遮陰網(遮陰度50%)遮陰。袋苗定植於高潮灘中,種植規格為4米×4米。定植前後按規範操作技術進行整地、澆水。栽培期間可使用菌肥促生。

病蟲防治

銀角樹在苗期易患猝倒病,莖基部產生水漬狀病變,病部縊縮,擴展後猝倒。所以,應及時拔除病苗,同時噴灑濃度50%利菌克WP1000倍液,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3-4次。苗期還會有蚜蟲、綠鱗象蟲等危害幼嫩枝葉、頂芽,可用濃度2.5%敵殺死乳油5000-10000倍液、濃度20%速滅殺丁乳油2000-3000倍液或濃度40%氧化樂果1000-1500倍液噴灑,隔10天左右噴1次,連續防治3-4次。

主要價值

銀角樹是優良的半紅樹樹種套用到紅樹林消浪林帶體系建設中,為中國華南的生態環境建設發揮作用。銀角樹不僅是優良的海岸防護林樹種,而且樹姿挺拔,花大而美麗,蒴果形似貓尾,可作為一種園林綠化樹種在公園、景區和行道上廣泛套用。

保護現狀

因棲息地被破壞,在2006年銀角樹被列入《海南省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並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