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與傳播(海派文化與傳播(第二輯))

海派文化與傳播

海派文化與傳播(第二輯)一般指本詞條

《海派文化與傳播(第2輯)》由上海交通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海派文化研究所編輯。全書分交大春秋、諾亞方舟、老中國通、粉墨影劇、海上風情和海派繪畫六個部分,主要內容包括展翅騰飛的交大之鷹;創建全球背景下的中華文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學跨文化交流與研究中心成立;關於“老中國通”研究的幾點思考;漢學家馬若瑟的生平、成就與影響;港敘事中的上海——以電影為例;上海高架:一種城市景觀的反思等。

基本介紹

  • 書名:海派文化與傳播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頁數:349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作者:謝柏梁 詹仁左
  •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550826, 978753255082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海派文化與傳播(第2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交大春秋
中國第一位大學校長盛宣懷
南洋公學早期歷史
福開森——官居二品的洋人
論交大的精神
展翅騰飛的交大之鷹
百年交大的文學棟樑——在首屆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暨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上海交通大學賦
創建全球背景下的中華文化平台——上海交通大學跨文化交流與研究中心成立

諾亞方舟
“老中國通”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在北嶺加州大學“老中國通”研討會上的發言
“中國老手”檔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集體回憶
自沉黃浦江的“諾亞方舟”
關於“老中國通”研究的幾點思考
心有千千結,故國縈夢鄉——猶太人與上海的歷史回顧與展望
猶太民族研究——中國人應該敬畏猶太民族的一千個理由
上海猶太人的辦報活動——以《以色列信使報》為例
從夏洛克到伊蘭——中國舞台上的猶太人形象
老中國通——外國傳教士與上海的興盛
二戰期間上海猶太難民生存狀況調查報告
沙拉:一個猶太女人的上海夢
裘法祖:冒死救猶太人的中國醫生

老中國通
漢學家馬若瑟的生平、成就與影響
從“聖人”到“凡人”
掀起中國“白色革命”的美國夫婦
羅伯特·麥克盧爾與近代中國醫療事業
項美麗在中國
赫德與赫德樂隊的中國情緣
如候鳥般不斷飛來搜尋——訪第40次來華收集日軍暴行證言的松岡環女士
抗戰期問駐南京日本軍民的反戰活動
賽珍珠:中國人的好朋友
-個英國人在上海日軍集中營的日子

粉墨影劇
流行藝術中的紅樓演繹
趙氏孤兒》與《菅原傳授手習鑒》之比較
層層枷鎖重沉沉——《金鎖記》從小說到京劇的嬗變
香港敘事中的上海——以電影為例
崑曲走出國門之我思——從青春版《牡丹亭》赴美演出談起
中國喜劇文化的新紀元——祝賀姚慕雙、周柏春暨海派喜劇藝術研討會
亞洲第一雜技秀的文化情韻——超級多媒體夢幻劇《時空之旅》觀後
海上風情
上海高架:一種城市景觀的反思
海派繪畫
畫筆中的“國際風雲”——詹仁左及其畫作

文摘

早在1908年春,光緒進士、擔當過相當於商務部長之職的唐文治主政交大,便開始設立國文科。每星期日唐校長的國文講演,每年秋天的國文大會,以及國文研究會在全國範圍內開風氣之先,交大學子的文言辭賦之有聲有色,一時間蔚為大觀,令多少效仿跟進的新學堂望風景從。至於蔡元培校長於1928年將國文科改為中國文學系,矢志為學生打下國學基礎、進行通識教育,更是將中國大學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付諸於實踐。
1920年冬,當交大的學術盛譽蒸蒸日上的時候,為學校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的唐校長年僅55歲,便幾近雙目失明。因病辭去校長職後,他又在休養期間開辦無錫國學專修館(校)和上海分校。開辦近30年的“國專”,在中國現代國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1931年11月,國際聯合會教育科派遣唐克爾·培根來我國考察教育情況,他考察國專後說:“這所學校是純粹中國化的學校,中國固有文化僅賴此校一線維持。”培根先生的評價,可能亦有修辭過分的驚人之詞,但從交大到“國專”,儘管學校性質不一樣,國學及文科特點卻得到了一脈相承的強化乃至專門化。

序言

由上海交通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海派文化研究所編輯的《海派文化與傳播》第二輯,即將在海內外較有影響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付梓發行。該書書名和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的題簽,都是著名的學者、思想家王元化先生的墨寶。主編謝柏梁和詹仁左兩位教授請我為該書題序,作為交通大學的校長,我想藉此良機對交通大學的歷史使命作簡要的個人闡述。
1895年甲午戰敗。盛宣懷先生深刻認識到“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於1896年創辦了我校的前身——南洋公學,培養國家和民族自強亟需的法政、外交和實業人才。這是中國最早的現代意義上的兩所大學之一。
20世紀初,學校創設了鐵路、航海、電機、土木、管理等學科,成為我國現代工程教育的先驅,為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做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貢獻。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多次來學校演講或題詞,他強調“交通乃實業之母”,“國家有交通,始可以收政治運用敏活之效。否則,國家有廣大之土地,豐富之物產,高尚思想之人民,而無交通以貫輸之,聯絡之,則亦有等於無。”1921年,孫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物質建設》出版,同年我校正式定名為“交通大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