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腹足類對食物相重金屬的生物累積動力學及毒性

海洋腹足類對食物相重金屬的生物累積動力學及毒性

《海洋腹足類對食物相重金屬的生物累積動力學及毒性》是依託廈門大學,由郭豐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腹足類對食物相重金屬的生物累積動力學及毒性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郭豐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選擇兩種重要海洋腹足類- - 皺紋盤鮑和方斑東風螺為研究對象,首先套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技術,開展Ag、Cd、Hg和Zn等金屬的生物累積動力學研究,建立海洋腹足類對不同金屬的生物累積動力學模型,揭示其金屬累積的主要途徑。其次,採用水相、食物相分別和聯合暴露方式,開展不同金屬慢性毒性效應研究,通過建立相應的劑量-效應關係,揭示水相和食物相暴露對金屬毒性效應的相對重要性,並分析聯合暴露對毒性效應的影響。同時,通過金屬生物累積亞細胞分布的分析,在機制上探討海洋腹足類對不同金屬、不同來源(水相和食物相)金屬的累積模式、可能的解毒途徑和毒性機理。本項目研究將彌補海洋腹足類在金屬生物累積與毒性效應研究領域的嚴重不足,同時也可為海洋經濟腹足類的健康養殖、食品安全保障提供可靠依據。研究結果還可為海洋環境管理部門修訂相應水質標準提供參考。另外,在研究方法上可為建立海洋腹足類金屬毒性實驗的標準規程提供基礎數據。

結題摘要

有關食物相金屬對水生動物的生物可利用性是近年來水生生態毒理學的一個研究熱點。本項目選擇典型海洋植食性和肉食性腹足類為研究對象,進行水相和食物相金屬的長期暴露,通過生物累積、食物鏈傳遞因子、MT誘導、組織和亞細胞分布等的檢測,開展了相應的水相和食物相金屬生物可利用性及其毒性效應的研究。對植食性腹足類,我們首先研究了鮑養殖的主要餌料生物細基江籬在不同溫度和鹽度下對Cd和Cu的累積及其毒性效應,研究表明其對金屬有極高的富集能力,而且對Cu的累積明顯高於Cd,同時低鹽和高溫會明顯促進江蘺對金屬的吸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雜色鮑和皺紋盤鮑的水相和食物相金屬長期暴露實驗。研究表明,兩種鮑對水相和食物相金屬均具有較強的累積能力,但它們對不同金屬的累積模式並不相同。鮑對金屬暴露也顯示了較強的適應能力,但對不同的金屬的解毒途徑明顯不同。在對肉食性腹足類的長期食物相金屬暴露中,四種具有明顯不同金屬累積模式和能力的海洋底棲生物(菲律賓蛤仔、翡翠貽貝、葡萄牙牡蠣和白脊藤壺)被用作天然食物種類餵食西格織紋螺。西格織紋螺顯示了明顯隨不同食物種類而變的金屬生物累積和食物鏈傳遞,表明食物種類可顯著影響腹足類的金屬生物可利用性。在此基礎上,我們利用廈門周邊存在一些嚴重金屬污染海區的特點,將采自不同污染程度海區(嚴重污染、輕度污染和乾淨的區域)的具有不同金屬累積水平的天然餌料葡萄牙牡蠣和白脊藤壺餵食西格織紋螺。我們發現餌料中金屬濃度與食物鏈傳遞因子存在明顯的負相關。同時,西格織紋螺由於具有敏感的化學感受器,可以避食某些金屬(很可能是Cu)含量特別高的餌料,從而影響相應的金屬吸收和食物鏈傳遞。總之,我們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食物相金屬在海洋底棲食物鏈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發現海洋底棲腹足類對金屬污染的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本研究彌補了海洋腹足類在金屬生物累積與毒性效應研究領域的嚴重不足,同時也可為海洋經濟腹足類的健康養殖、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