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在山東北部海域套用示範

《海底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在山東北部海域套用示範》是由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劉洪波、王玉敏、王恩強、吳治國、張超、張一、張寧、胡蕾、臧凱、何玉海、張朋朋、唐榮慧、崔燦、齊永亮、於嘉賓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底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在山東北部海域套用示範
  • 第一完成單位: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
  • 主要完成人:劉洪波、王玉敏、王恩強、吳治國、張超、張一、張寧、胡蕾、臧凱、何玉海、張朋朋、唐榮慧、崔燦、齊永亮、於嘉賓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20200297
成果名稱
海底高精度重力測量技術在山東北部海域套用示範
第一完成單位
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
主要完成人
劉洪波、王玉敏、王恩強、吳治國、張超、張一、張寧、胡蕾、臧凱、何玉海、張朋朋、唐榮慧、崔燦、齊永亮、於嘉賓
研究起始日期
2013-07-01
研究終止日期
2018-06-01
主題詞
海底 高精度重力 北部海域 成礦預測

成果摘要

工作區位於山東北部淺海區域,行政區劃隸屬於東營市、濰坊市、煙臺萊州市、招遠市、龍口市管轄,試驗區極值地理坐標範圍:東經119°39′00″~120°19′45″;北緯37°22′15″~38°30′10″,面積11430km2。 主要進行了海底重力測量系統組成、海底重力測點定位方法的選擇、海底重力測量方法技術和海陸重力資料銜接等相關研究。總結了海底重力測量流程,提出了不同水深海域的重力測量方法和不同自然環境的質量檢查方法。從儀器設備組成、重力測量工作方法技術到室內資料處理,形成了較完善的淺海區海底重力測量技術,為開展全省淺海區重力測量提供了技術支撐。 通過開展淺海高精度重力測量工作,初步查明區域內地層、構造展布,為區內基礎地質研究和礦產勘查評價提供基礎資料。 編制了1:20萬霑化幅、西由幅、淄博幅、濰坊幅、蓬萊幅、砣磯島幅、隍城島東幅、蓬萊幅、煙臺幅九個圖幅布格重力異常圖和自由空間重力異常圖。依據區域重力場特徵,結合收集的地質、航磁等資料,劃分了Ⅳ、Ⅴ級構造單元。並明確了構造單元界線及基岩性質。推斷斷裂構造在該海域的展布,對本區的構造格局有了新的認識。圈定局部重力異常,進行了金礦遠景區和煤、油預測區劃分。 通過完成的11430km2淺海重力測量成果,結合收集的地質、航磁及陸域重力資料,劃分了中生代地層、前寒武紀變質岩和中生代花崗岩體的分布範圍,推斷斷裂構造16條,圈定局部重力異常11處。結合區內成礦地質特徵,劃分成礦遠景區5個。為下一步在三山島北部海域開展礦產資源勘探提供了重力基礎資料。,工作區位於山東北部淺海區域,行政區劃隸屬於東營市、濰坊市、煙臺萊州市、招遠市、龍口市管轄,試驗區極值地理坐標範圍:東經119°39′00″~120°19′45″;北緯37°22′15″~38°30′10″,面積11430km2。 主要進行了海底重力測量系統組成、海底重力測點定位方法的選擇、海底重力測量方法技術和海陸重力資料銜接等相關研究。總結了海底重力測量流程,提出了不同水深海域的重力測量方法和不同自然環境的質量檢查方法。從儀器設備組成、重力測量工作方法技術到室內資料處理,形成了較完善的淺海區海底重力測量技術,為開展全省淺海區重力測量提供了技術支撐。 通過開展淺海高精度重力測量工作,初步查明區域內地層、構造展布,為區內基礎地質研究和礦產勘查評價提供基礎資料。 編制了1:20萬霑化幅、西由幅、淄博幅、濰坊幅、蓬萊幅、砣磯島幅、隍城島東幅、蓬萊幅、煙臺幅九個圖幅布格重力異常圖和自由空間重力異常圖。依據區域重力場特徵,結合收集的地質、航磁等資料,劃分了Ⅳ、Ⅴ級構造單元。並明確了構造單元界線及基岩性質。推斷斷裂構造在該海域的展布,對本區的構造格局有了新的認識。圈定局部重力異常,進行了金礦遠景區和煤、油預測區劃分。 通過完成的11430km2淺海重力測量成果,結合收集的地質、航磁及陸域重力資料,劃分了中生代地層、前寒武紀變質岩和中生代花崗岩體的分布範圍,推斷斷裂構造16條,圈定局部重力異常11處。結合區內成礦地質特徵,劃分成礦遠景區5個。為下一步在三山島北部海域開展礦產資源勘探提供了重力基礎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