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堤前紅樹林的退化機制與評估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堤前紅樹林的退化機制與評估

《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堤前紅樹林的退化機制與評估》是依託廈門大學,由王文卿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堤前紅樹林的退化機制與評估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王文卿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中國80%的天然紅樹林被納入自然保護區範圍,紅樹林已經成為中國保護力度最大的植被類型。中國80%以上的紅樹林與陸地之間的自然過渡被海堤切斷。在全球變化和以大規模海堤建設為主要表現方式的人類活動的雙重影響下,受到絕對保護的紅樹林正面臨顯著而持續的退化,紅樹林已成為我國退化最嚴重的濱海濕地類型。紅樹林的退化已引起廣泛關注,但缺乏定量評估,海堤對堤外殘留紅樹林群落結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至今未見報導。.本項目以大量的野外調查為基礎,從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生存現狀、紅樹植物群落種類組成和群落類型等方面定量評估中國紅樹林退化現狀,研究我國紅樹林對全球變化主要驅動因子(海堤建設和海平面上升)的回響和敏感性,探討海堤對堤外殘留紅樹林群落結構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建立紅樹林海平面上升監測體系,並預測堤前紅樹林對海平面上升的回響機制,為我國政府制定積極客觀的紅樹林應對海平面上升管理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紅樹林已經成為中國保護力度最大的植被類型,然而在全球變化和大規模海堤建設的雙重影響下,中國紅樹林正面臨顯著而持續的退化。海堤阻斷了紅樹林的退路,是紅樹林應對海平面上升的主要障礙,堤前紅樹林是對海平面上升最為敏感的紅樹林。本項目從珍稀瀕危紅樹植物生存現狀、紅樹植物群落種類組成和群落結構變化角度定量評估中國紅樹林退化現狀;探討海堤對堤前紅樹林群落結構、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並建立紅樹林應對海平面上升的監測網路(地表高程-水平標誌層測量體系),預測堤前紅樹林對海平面上升的回響。 調查評估(按照IUCN標準)顯示,中國共有37種紅樹植物,其中一種為新紀錄種—拉式紅樹,處於珍稀瀕危狀態的紅樹植物有18種,比例為48.6%,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明確了大規模海堤建設是導致中國紅樹植物處於高比例瀕危狀態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海堤建在了紅樹林最繁茂的中高潮帶,甚至相當一部分海堤建在低潮帶,這也使得中國紅樹林的植物群落結構向以白骨壤和桐花樹等先鋒植物群落為主體的方向轉變。受長期人類活動的干擾,現存紅樹林大多呈低矮灌木狀。由於海堤的阻擋,中國紅樹林向陸地一側遷移的可能性為零。另外運用地表高程-水平標誌層測量裝置在中國南方沿海建立了紅樹林應對海平面上升的監測網路,提高了預測海平面上升對中國紅樹林影響的能力。監測結果顯示,大部分研究地點紅樹林地表高程變化速率能夠跟得上海平面上升的速率,相對海平面表現為下降。海南東寨港紅樹林地表高程變化受地形水文和群落類型因素的影響,其中地形水文條件是決定性因素。同一海灣(海南東寨港)的不同區域塔市(灣口)、後排(中部)和三江(灣底)以及不同紅樹植物群落的相對海平面變化(絕對海平面上升與紅樹林地表高程變化的差值)速率差異明顯,伴隨這種差異而來的潮間帶潮汐浸淹時間與頻率的變化會影響紅樹植物種群在潮間帶的分布格局,進而導致紅樹林群落結構和功能的改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