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環境演變與史前文化傳播虛擬仿真實驗是福建師範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峽兩岸環境演變與史前文化傳播虛擬仿真實驗
- 建設院校: 福建師範大學
- 課程負責人: 蔡炳貴
- 授課教師:雷國良、左昕昕、呂鑌、江輝仙
課程性質,教學目標,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祖國大陸與台灣-衣帶水,兩岸人民不僅自古-家,具有血濃於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感,海峽兩岸也經歷了相似的環境演變過程。
在約260萬年前,現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生物界進化到現代面貌,古猿的大腦容量發生明顯的增大,靈長目完成了從猿到人的進化,這標誌著人類進化的- -次大飛躍。伴隨著人類進化的腳步,地球環境進入到地質歷史的最新時段一第四紀。
冰期-間冰期氣候多循回變化是第四紀地球環境演變的主旋律。在冰期時段氣候變冷,大量的海水以水汽輸送的形式被搬運到陸地形成冰川、冰蓋(比如南極冰蓋、格陵蘭冰蓋),海平面 下降,植被帶向低緯度地區移動,陸地面積增大;而在間冰期時段氣候偏暖,陸地上部分冰川中的水體返回海洋,海平面升高,植被帶向高緯度地區移動,陸地面積減小。第四紀以來發生的最近- -次冰期稱為末次冰期,開始於距今約7萬年前,結束於距今約1.2萬年前,其最盛期發生於距今約2.1萬年前,全球平均海平面比現在低約130米,出露的陸橋為史前人類和不同陸生動物的遷徙創造了條件。未次冰期結束以來,全球溫度逐漸回升,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孕育了原始農業,促進了史前人類生產模式的革命性轉變。距今約6千年左右,海平面達到最高,人類在適應海平面上升的過程中,促進了航海技術的發展,為史前人類征服海洋和發現新大陸奠定了實的基礎。
在全球冰期間冰期氣候多循回變化過程中,台灣海峽也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在末次冰期最盛期(距今約2.1萬年前) ,中國東部海岸線退至現在的沖繩海槽附近,台灣海峽出露,成為名副其實的“台灣大峽谷”, 台灣和大陸直接相連,成為”台灣半島”, 史前人類和陸生動物可以直接穿越”大峽谷”到達台灣。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他們之間相互關係和區域分異的學科,其中人地關係是地理學的靈魂,也是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綜合自然地理》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系統可以打破時空限制,將過程複雜、年代久遠和無法直接觀察的環境演化與史前人類文化傳播轉化為直觀、可控的虛擬仿真動態,藉助人機互動可視化技術將海平面的升降、海岸線的變遷、氣候帶和植被帶的移動、海平面上升對史前人類棲息範圍、海平面變化與海陸格局分布對史前兩岸交流方式途徑的影響和史前人群和文化由大陸向台灣及東南亞地區傳播的過程等基本知識點形象化,提高學生專業興趣、掌握地球表層整體性、區域性和時間性特徵,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思維。
教學目標
1、掌握課程基本知識:人地關係理論是綜合自然地理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對氣候變化海平面變化、海岸線變遷、氣候帶移動、植被帶遷移、海峽兩岸史前文化傳播、自然環境對史前人類活動的影響、史前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等知識點的深入挖掘與梳理,系統地認識海峽兩岸環境演變與史前文化傳播的相互關係,增強對地球表層系統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關係理解。
2.增強地理學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和地理學實踐力是地理學的核心素養之一,通過仿真 實驗與地理基本知識的有機融合,使學生深入學習地球表層系統的整體性、區域性和時間演化規律,提高學生專業興趣,增強實踐教學的效度,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創新思維能力。
3、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家國情懷是地理學教育的核心價值,通過海峽兩岸的環境演變與史前文化傳播仿真實驗,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祖國大陸與寶島台灣自古以來一衣帶水、骨肉相連的事實,增強學生對兩岸同源認識的廣度和深度,達到家國情懷培養與知識體系教育的有機統- - , 將外在的兩岸同源認知事實內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自覺服務於祖國統一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