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生態修復理論及工程套用

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生態修復理論及工程套用

《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生態修復理論及工程套用》是201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盛彥清、李兆冉。本書主要講述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修復基本原理、基礎理論和修復關鍵技術及其工程套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生態修復理論及工程套用
  • 作者:盛彥清、李兆冉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ISBN:978703056765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修復理論及工程套用》系統地論述了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修復基本原理、基礎理論和修復關鍵技術及其工程套用,全面介紹了我國海岸帶水污染現狀、海岸帶水環境綜合管理所存在的問題、濱海重污染河道水質修復技術、沉積物原位修復技術及相應的工程實例。《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修復理論及工程套用》廣泛參考國內外有關書籍及該領域的新研究進展及相關法律法規編寫而成,同時針對我國海岸帶水環境管理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結合編著者在濱海水污染防治領域的多年實際工作經驗,提出了獨到見解。

圖書目錄

第1章 海岸帶及海岸帶水污染特徵 1
1.1 海岸帶及海岸帶水體概念 1
1.1.1 海岸帶概念的界定 1
1.1.2 海岸帶基本特徵 3
1.1.3 海岸帶水體概念的界定 4
1.2 我國海岸帶水體環境狀況及其污染特徵 7
1.2.1 我國海岸帶水體環境狀況 7
1.2.2 我國海岸帶水體污染特徵 14
1.3 我國主要入海河流污染負荷 15
1.3.1 渤海海區 15
1.3.2 黃海海區 18
1.3.3 東海海區 19
1.3.4 南海海區 20
1.4 海岸帶水污染防治的意義 21
1.4.1 維持海岸帶水體的生態平衡 21
1.4.2 保護人類的健康 22
1.4.3 促進產業的持續發展及資源的永續利用 22
1.4.4 維護美麗宜人的海岸帶風光 23
參考文獻 23
第2章 海岸帶水質評價的方法與問題 25
2.1 海岸帶水環境功能區劃 25
2.1.1 海岸帶水環境功能區劃的原則 25
2.1.2 海岸帶水環境功能區劃的調查內容 26
2.1.3 海岸帶水環境功能區劃的技術程式 28
2.1.4 海岸帶水環境功能區的分類與命名 28
2.1.5 海岸帶水環境功能區劃中的關鍵問題 29
2.2 海岸帶水域管理 29
2.2.1 海岸帶水域管理特徵及原則 29
2.2.2 國內外海岸帶水域管理的研究進展 31
2.2.3 我國海岸帶水域管理建議 33
2.3 海岸帶水質監測方法 34
2.3.1 水質監測方法分類 34
2.3.2 海岸帶水質監測分析方法的差異 35
2.3.3 我國海岸帶水質監測方法的建議 40
2.4 海岸帶水質管理法律依據 40
2.4.1 國內外海岸帶管理立法的歷程 40
2.4.2 我國海岸帶法制管理所面臨的問題 41
2.4.3 我國海岸帶法制管理的建議 43
參考文獻 43
第3章 海岸帶水體黑臭的原因分析 45
3.1 水體黑臭的界定與認識 45
3.1.1 黑臭的界定 45
3.1.2 黑臭的危害 46
3.1.3 國內外研究進展 47
3.2 海岸帶水體黑臭成因、機理及評價指標 48
3.2.1 水體黑臭成因 48
3.2.2 水體黑臭機理 51
3.2.3 黑臭的評價指標 52
3.3 硫、鐵(錳)、磷等在水體黑臭演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54
3.3.1 硫在水體黑臭中的作用 54
3.3.2 磷在水體黑臭中的作用 56
3.3.3 鐵(錳)在水體黑臭中的作用 58
3.3.4 硫、鐵、磷的協同作用與水體黑臭的關係 59
3.4 海岸帶水質演化對黑臭水體形成的影響 60
3.4.1 實驗設計 61
3.4.2 單因素水質條件對黑臭水形成的影響 61
3.4.3 多因素水質條件對水體黑和臭演化過程的影響 66
3.4.4 結論 68
參考文獻 68
第4章 海岸帶入海河流污染狀況——以環渤海入海河流為例 72
4.1 環渤海入海河流概況 72
4.2 環渤海入海河流污染物的濃度 75
4.3 環渤海入海河流污染物的季節性排放特徵 79
4.4 環渤海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的年際變化 85
參考文獻 86
第5章 海岸帶重污染河道水質修復理論與技術 88
5.1 水質修復的理論 88
5.1.1 物理方法 88
5.1.2 化學方法 90
5.1.3 生物方法 91
5.2 水質參數的選取與設定 92
5.2.1 水質參數的概念 92
5.2.2 選擇水質參數的原則 95
5.2.3 水質參數的設定 96
5.3 沉積物質量表征與再懸浮控制 98
5.3.1 沉積物質量表征 98
5.3.2 沉積物再懸浮控制 100
5.4 原位水質修復技術單元及其集成 101
5.4.1 水質原位修復技術單元 101
5.4.2 水質原位修復單元集成 104
5.5 水體景觀恢復與重建 104
5.5.1 水體景觀的污染修復 105
5.5.2 水體景觀的生態恢復 105
5.5.3 水體的污染防控 105
參考文獻 106
第6章 近岸海域赤潮治理理論與技術 108
6.1 近岸海域赤潮時空及生物種類分布特徵 108
6.1.1 時間分布 108
6.1.2 空間分布 109
6.1.3 生物種類分布 109
6.2 近岸海域赤潮發生機理及分類 112
6.2.1 赤潮發生機理 112
6.2.2 赤潮分類 114
6.3 近岸海域赤潮治理 115
6.3.1 物理法 115
6.3.2 化學法 116
6.3.3 生物法 118
參考文獻 119
第7章 海岸帶沉積物修復理論與技術 121
7.1 底泥修復的理論 121
7.2 原位底泥修復技術 122
7.2.1 原位物理修復 122
7.2.2 原位化學修復 123
7.2.3 原位生物修復 124
7.3 異位底泥修復技術 125
7.3.1 異位物理修復 125
7.3.2 異位化學修復 125
7.3.3 異位生物修復 126
7.4 重污染濱海河道底泥修復 126
7.4.1 底泥在濱海河道水體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126
7.4.2 濱海河道底泥污染分析 127
7.4.3 重污染濱海河道底泥修復技術的套用 128
7.5 污染沿海灘涂生物修復 130
7.5.1 沿海灘涂界定 130
7.5.2 我國沿海灘涂的分布 130
7.5.3 沿海灘涂的污染概況 131
7.5.4 污染灘涂的生物修復 132
7.6 近海沉積物生物修復——以石油污染為例 135
7.6.1 近海沉積物中石油污染來源 135
7.6.2 我國近海石油污染現狀及危害 136
7.6.3 我國近海沉積物石油污染生物修復 137
參考文獻 137
第8章 海岸帶污染水體水質修復工程實例 141
8.1 廣州芳村A湧水質就地改良技術示範 141
8.1.1 項目概況 141
8.1.2 工藝設計 143
8.1.3 工藝最佳化 144
8.1.4 治理效果 145
8.2 濰坊堤河黑臭河道水質修復工程示範 147
8.2.1 項目概況 147
8.2.2 項目設計 148
8.2.3 項目實施 150
8.2.4 治理效果 152
8.3 煙臺逛盪河黑臭河道水質修復示範工程 154
8.3.1 項目概況 154
8.3.2 項目設計與實施 158
8.3.3 治理效果 159
8.4 煙臺魚鳥河及其相鄰海域水質修復示範工程 161
8.4.1 項目概況 161
8.4.2 治理方案 163
8.4.3 項目實施 169
8.4.4 治理效果 171
8.4.5 項目實施後的滿意度情況 171
8.5 煙臺沁水東河水質改善應急工程 175
8.5.1 項目概況 175
8.5.2 治理工藝 176
8.5.3 方案實施 183
8.5.4 治理效果 184
8.6 煙臺界河流域生態修復示範工程 185
8.6.1 項目概況 185
8.6.2 項目設計與實施 191
8.6.3 項目效益 193
8.7 渤海中部石油污染沉積物原位修復關鍵技術及其工程示範 194
8.7.1 項目概況 194
8.7.2 項目設計與實施 195
8.7.3 治理效果 202
附錄 204
附錄Ⅰ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 204
附錄Ⅱ 海水水質標準(GB 3097—1997) 213
附錄Ⅲ 海洋沉積物質量(GB 18668—2002) 219
附錄Ⅳ 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4554—1993) 222
附錄Ⅴ 山東省半島流域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DB 37/676—2007) 2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