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區

海岸(又稱濱),分為海岸、湖岸河岸,是在水面和陸地接觸處,經波浪、潮汐、海流等作用下形成的濱水地帶,其中有眾多沉積物堆積而形成的岸稱為灘。 緊鄰海濱,在海濱向陸一側,包括海崖、上升階地、陸側的低平地帶、沙丘穩定的植被地帶。指海濱或濱海的陸地邊界、緊接海洋邊緣的陸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岸區
  • 外文名:coast
  • 釋義:海洋與陸地交接帶的陸地部分
  • 性質:陸地海洋大氣和生物四個圈層交匯
  • 組成:海岸、海濱、近岸帶等
  • 形成:海浪、氣候、生物等共同作用
簡介,組成部分,海岸(狹義),海濱,內濱,外濱,近岸帶,形成,海浪,近岸流,潮汐,生物,氣候因素,分類,侵蝕海岸,斷層海岸,堆積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簡介

海岸(coast)海洋與陸地交接帶的陸地部分。自低潮線向陸地,到達波浪作用上界之間的陸上狹長地帶。包括海蝕崖和上升階地以及海濱以內的低地等陸上圍繞海洋的狹長地帶。它處於陸地、海洋、大氣和生物四個圈層相互交匯的特殊地理環境。

組成部分

在垂直於岸線的海岸橫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組成部分:

海岸(狹義)

緊鄰海濱,在海濱向陸一側,包括海崖、上升階地、海濱陸側的低平地帶、沙丘或穩定的植被地帶。

海濱

也稱海灘。從低潮線向上直至地形上顯著變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後濱和前濱。有人認為海灘尚應包含與海灘發育過程密切相關的水下部分。後濱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濱的後緣,其上發育暴風浪所形成的灘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灘肩向海一側的邊界為海灘坡度突變處,稱肩頂或灘肩外緣。前濱指肩頂至低潮線之間的灘地。鄰近肩頂的前濱部分,通常坡度較陡,也稱灘面。

內濱

自低潮線向海直至破波帶的外界。有些內濱存在水下沙壩和水下淺槽。

外濱

破波帶外界向海一側的底部較平緩地帶(也有人認為外濱從破波帶外界起延伸至陸架邊緣為止)。但有些學者未劃出內濱,而將自低潮線開始的向海延伸部分(包括上面的內濱)統稱為外濱

近岸帶

包括海灘和水下泥沙活動的地帶,約在水深10~20米的範圍內。

形成

海浪

海浪在塑造海岸中是最積極、最活躍的動力因素。它具有巨大能量,對海岸或海岸建築物產生巨大衝擊力;在近岸物質搬運和堆積方面也起重要作用。在波浪作用下,通常粗顆粒物質向岸搬運,細顆粒物質向海搬運;自岸向海,海岸帶泥沙由粗變細,較陡的海岸剖面在波浪侵蝕堆積作用下逐漸變緩。

近岸流

斜向入射的波浪逼近海岸時,在破波帶內產生平行於海岸的沿岸波流。由向岸的水體輸移和由此產生的離岸水流(裂流),波浪破碎造成的激浪流,加上潮流,構成了複雜的近岸流系。海水流動所產生的泥沙運動,形成一系列海濱堆積地貌。

潮汐

潮汐引起的海水周期性升降運動以及隨之產生的海水水平方向運動,對塑造海岸有重要影響。不同岸段潮差有較大差別,潮差大小直接影響海水動力所能作用到的範圍。相應的潮流水平流動,在有的水域,流速不足一節;而在中國杭州灣,涌潮通過最大潮流流速可達12節以上。尤其對細顆粒物質組成的海岸,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

生物

在熱帶和亞熱帶生物作用較為明顯。在珊瑚和珊瑚礁發育地區,構成珊瑚礁堆積海岸。在紅樹林和鹽沼植物廣泛分布的海灣、河口潮灘上,形成平靜、隱蔽的海岸環境,利於細顆粒物質迅速堆積。但在有些海岸生物作用對海岸岩石產生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

氣候因素

在不同氣候帶,因溫度、降水、蒸發、風等因素不同,風化作用的表現有所差異,進而影響到海岸的發育演化,並使海岸發育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分類

海岸地貌類型眾多複雜,千差萬別。對於海岸的分類,至今未取得一致的認識。如果根據塑造海岸的主導因素和海岸的物質組成,主要有下列海岸類型。

侵蝕海岸

第四紀冰川後期海面上升,海水淹沒了沿岸山谷和河口,形成岬角、港灣相問的曲折岸線:這種海岸形態與地質構造因素有關,中國如港灣岸段堆積的侵蝕一堆積相間的海岸地貌。

斷層海岸

斷層海岸基本上受地質構造控制。中國台灣省東部為挺直的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至鵝鸞鼻,長達360千米,有的地方高達18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斷層海岸。它的水下岸坡陡峻,離岸30千米,便是深達4500米的深海。在多佛爾海峽的英國海岸,一堵截切侏羅紀白堊土的白色崖壁,構成奇特美麗的海岸。

堆積海岸

堆積海岸包括沙(礫)質堆積海岸和淤泥堆積海岸。沙(礫)質堆積海岸由不同粒級的鬆散泥沙或礫石組成。沿岸分布有海灘、沙堤、沙嘴、水下沙壩和風成沙丘等堆積地貌,往往伴有瀉湖發育。 淤泥質堆積海岸位於泥沙來源豐富、潮汐作用較強的岸段。海岸物質大多由0.001毫米-0.05毫米的細顆粒泥沙組成,形成廣闊平緩的低海岸平原。波浪通過淺灘.能量較弱,潮汐作用顯得較為活躍。淤泥質堆積海岸在世界各大河口附近都有分布。中國的長江、黃河、珠江等河流每年有巨量泥沙入海,使中國的淤泥質海岸廣為發育,並獨具特點。

三角洲海岸

河流攜帶泥沙在河口堆積,形成向海伸突的三角洲海岸。按三角洲的形態可分為鳥足狀三角洲,岸線外形似鳥足,如美國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尖嘴狀三角洲,岸線向海伸突,如義大利的台伯河三角洲;扇狀三角洲,岸線平緩向海突出,如中國的黃河三角洲和埃及的尼羅河三角洲。此外,還有多島嶼、多汊道三角洲,如印度的恆河三角洲和中國的珠江三角洲。

生物海岸

自南北回歸線附近至赤道的淺海地區,繁殖和生長著珊瑚和紅樹林等生物群落,構成熱帶和亞熱帶特有的海岸類型——珊瑚礁海岸,它是由造礁珊瑚、有孔蟲、石灰藻等生物殘骸構成的海岸。珊瑚礁可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等類型。岸礁通常緊貼海岸發育,在近岸海域形成一片寬闊淺水地帶,隨著珊瑚礁加寬,海岸線向海方向推移。堡礁的延伸方向與岸線幾乎平行,外緣坡度很陡,它與海岸之間被渴湖分隔開來:環礁在平面上呈環形,圍繞著一個瀉湖水域。
紅樹林海岸: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潮灘上,生長著耐鹽、繁茂的紅樹林植物群落,構成了特殊的生物海岸。由於紅樹林植物的蔥鬱樹冠、特殊的根系,以及林間的枯枝落葉,既抑制了風暴潮對海岸的侵蝕,又阻滯漲落潮水流,促使泥沙堆積、岸灘淤漲。在低海岸平原上,生長有陸生植被;潮上帶沼澤上灌木叢生;潮間帶泥灘為紅樹林沼澤;潮下帶為淺水泥灘.紅樹林的一些先鋒種可率先生長。這幾個植被景觀帶,隨著岸灘淤漲而由陸向海方向演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