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鎮(海城縣(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縣))

海城鎮(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縣)

海城縣(寧夏回族自治區下轄縣)一般指本詞條

海城鎮,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中衛市海原縣中部,縣政府駐地,海原縣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交通樞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城鎮
  • 外文名稱:Haiche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寧夏海原縣
  • 下轄地區:10個村,4個社區居委會
  • 政府駐地:海城村
  • 電話區號:0955
  • 郵政區碼:751800
  • 地理位置:海原縣中部
  • 面積:266.52平方千米
  • 人口:7.21萬
  • 方言:中原官話秦隴方言西海固片區
  • 氣候條件:溫帶乾旱半乾旱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寧E
  • 行政代碼:640522100
概況,行政代碼,沿革,鄉鎮概況,特色產品,經濟發展,

概況

海城鎮位於海原縣中部,縣政府駐地(直至2008年海原縣政府駐地遷至黑城鎮並更名為三河鎮)。面積266.5平方千米,人口6.45萬(約2006年)。轄東街、南街、西街、北街4個居委會,城關、西關、黎莊、山門、水窪、段塬、高台、堡子、武塬、王井、關門山11個行政村。海(原)同(心)、海(原)靖(遠)、海(原)固(原)公路均以此為起點。

行政代碼

640522100:~001東街居委會 ~002南街居委會 ~003西街居委會 ~004北街居委會 ~200城關村 ~201西關村 ~202黎莊村 ~203山門村 ~204水窪村 ~205段塬村 ~206高台村 ~207堡子村 ~208武塬村 ~209王井村 ~210關門山村

沿革

民國時置復興鎮,1949年置城關區,1958年設海城公社,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西關、城關、黎莊、山門、水窪5個行政村及西街、東街、南街3個居委會。
原高台寺鄉位於海原縣中部,距海城鎮9千米。1985年始置鄉。1997年,面積256平方千米,人口1.4萬,轄堡子、高台寺、武塬、段塬、王井5個行政村。

鄉鎮概況

海城鎮地處海原縣中部地帶,與縣內唯一的生態林保護區———南華山水源涵養林毗鄰,總面積約126.5平方公里,境內海拔1100米至2955米,屬典型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全鎮轄10個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6607人,其中回族人口39625萬人,農業人口32844人。
海城鎮地理位置
作為原縣府所在地,全鎮境內商業交通較為發達,尤其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迅猛,特色迭出,遠近馳名的海原“清真羊羔肉”以其味美、質嫩、營養豐富已成為全縣乃至全區餐飲行業的金字招牌。新興的旅遊產業發展較快,境內有“奇峰插天、登其巔可望黃河”的南華山,“四時青不斷,十生水獲得”的靈光寺等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是海原縣人民休閒娛樂、陶冶情操的好去處。

特色產品

境內優質特色農產品豐富。盛產馬鈴薯小茴香、蔥蒜、油料等。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5萬畝,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小茴香味純、質優,是上等調味品,種植面積達1500畝;山門村的紅蔥皮紅質白、辛辣、耐貯藏,種植面積1萬畝;油料生產以其純度高、品質好,頗受青睞,素有海原“油坊”之稱。
全鎮耕地總面積26.3萬畝,其中退耕還林面積2.5萬畝,人工種草留床面積6.7萬畝,是一個以非農產業為主導的鄉鎮。

經濟發展

2006年全鎮完成社會總產值2.14億元,同比增長20.3%,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5600萬元,5500萬元和1.03億元,分別占社會總產值的26.3%、25.7%、48%;非農產業總產值1.58億元,占社會總產值的73.7%;200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110元,同比增長15.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6890元,同比增長11.5%,均高於全縣平均水平,是全縣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之一。
2008年全鎮完成社會總產值1.08億元,同比增長21%,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2629元,同比增長11%。 海城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和區、市、縣黨代會精神,按照“鎮域經濟特色化、特色經濟產業化、產業經濟規模化,規模經濟市場化”的發展思路,抓產業興經濟、建新村樹新風、保穩定促發展,在全鎮著力發展特色產業,有效提升勞務產業,鼓勵支持二、三產業發展,力促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全力打造產業大鎮,經濟強鎮,和諧重鎮。在農業產業發展上,突出抓好優質馬鈴薯、蔥蒜特色產業建設,採取“抓園區、擴規模,抓示範、促帶動,抓技術、提效益”的辦法,年均種植馬鈴薯7萬畝,紅蔥2萬畝;採取“領導掛聯、村組負責、幹部幫扶”的辦法,狠抓設施蔬菜產業發展,在我鎮王井村建成設施蔬菜溫室74座,新建設施拱棚500畝,有效提高了蔬菜產業發展水平。在新農村建設上,採取“民政扶持、部門幫建、民眾自籌”的方式,整合項目資金,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建設標準,先後實施建設了王井、堡子、高台3個、300戶新農村示範點,有效解決了民眾住房困難,王井新村成為全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樣板村”,海城鎮也被評為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鄉鎮;2007年以來,鎮黨委、政府以解決城區居民出行難為目標,採取“政府補助、部門捐建、民眾自籌”的辦法,硬化城區主要巷道156條,有效提高了城區民眾人居環境質量;在創建衛生縣城工作上,採取廣泛深入宣傳和專項集中整治等,開展了環境衛生大整治,清除了衛生死角,消除了農村“三亂”現象,積極開展衛生村鎮創建活動,海城鎮被縣愛衛會評為衛生先進鄉鎮和無吸菸單位,王井村被評為衛生先進村。在關注民生方面,認真貫徹自治區王正偉主席等區市縣領導講話精神,深入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興調查研究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活動,針對我鎮連年旱災,鎮黨委、政府將改善民生、解決民眾實際困難列為各項工作重點,採取加大勞務輸出、民政救助力度,組織民眾積極開展抗旱自救等,全鎮共輸出勞力5500人,發放救災資金6.15萬元,米麵18000公斤,確保了困難民眾生活不出問題。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上,海城鎮黨委、政府一班人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硬任務,是第一責任”的意識,堅持“一縣兩城拉動發展”不動搖,按照“新區帶縣、工業強縣、農業穩縣、生態立縣、科教興縣”的五縣發展戰略,抓法制宣傳,抓矛盾調處,抓群防群治,確保了全鎮社會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