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

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

《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是2013年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廣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
  • 作者:張廣生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7月1日
  • 出版社: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 頁數:647 頁
  • ISBN:9787545213096
  • 開本:16 開
  • 類型:藝術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圖書序言,

內容簡介

《海商:1982-2012上海商業紀事(套裝共3冊)》全面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30年來商業發展的歷史變遷。
本書分三卷:告別短缺、流通革命、海納百川。本書全面記錄了上海改革開放30年來商業發展的歷史變遷。講述上海商業流通體制改革,引進外資,發展連鎖超市,積極推進上海商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上海商業隨著城市的發展,由“三街一場”發展成“四街四城”,再演變成“十大商圈”的過程,以及上海商業為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創造繁榮繁華的國際貿易中心所做的貢獻。同時,也對上海商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與探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

圖書目錄

《第一卷告別短缺》目錄:
序“黑商”是我的搖籃,“海商”是我的一生
綜述“海商”的由來
前言送走“憑證、憑票”的時代
靳羽西的感慨
衛生紙要不要憑票、憑證供應
買西瓜要醫生證明
“四大金剛”要進常委會
菜籃子裡面看形勢
肉、禽、蛋、菜、豆製品是“菜籃子”的主角
沒有魚不能成席
跟隨朱鎔基市長去山西解決“燃煤之急”
加油站排長龍的日子
對51種商品監控
靠財政補貼難以維持的上海火柴廠
別了“糧、油、副食品票證”的時代
搶購食用油,計畫與市場又一次較量
價格改革是上海市場成功著陸的關鍵
流通體制改革,上海商業走市場化之路
管理體制變革,上海商業走小政府、大服務的路
“六自主”改革,商業企業拿到第一桶金
再過20年中國人還有吃飯問題
《第二卷流通革命》目錄:
前言改革開放是上海商業繁榮發展的主要動力
東海商都“改造風波”的背後
聯華超市開創了中國連鎖商業的先河
“華聯超市”向“聯華超市”叫板
農工商超市成為連鎖商業的一匹黑馬
從“肯德基”到“新亞大包”的艱辛歷程
便利店“點燃”傳統商業變革熱潮
發展連鎖商業是政府推動的一場流通革命
好美家建材裝潢連鎖商業的誕生
“上上糖業”、捷強超市和“石庫門老酒”誕生記
“永冠”成為商業設備最大供應商的秘密
賓館、酒店是上海對外開放最早的行業
東方商廈的定位和百貨連鎖業態的崛起
上海水產由近海走向遠洋
第一八佰伴與和田一夫其人
“挑戰”中內功先生
“沃爾瑪”為何遲遲才到上海來
“家樂福”讓上海人知道了什麼是大賣場
錦江麥德龍的會員制獨樹一幟
謝國民先生的正大廣場和易初蓮花
大潤發成為中國最大超市引發的思考
體驗一站式購物
參加世界百貨聯合會——讓世界認識上海
《第三卷海納百川》目錄:
前言萬商雲集海納百川
繁華的南京路步行街
高雅的淮海路散發著時尚元素
靜安南京路華麗轉身
四川北路商業街的無奈
錯位經營的徐家匯商圈
舉世聞名的豫園小商品王國
新上海商城命名中的遺憾
新客站不夜城遇到的難題
衡山路周邊的歐陸風情
後起之秀——江灣五角場商圈
石庫門裡演繹著“新天地”
馬路菜場入室工程
月餅的故事敲響了食品安全的警鐘
現代流通產業有利於食品安全
燈光夜市和櫥窗透亮工程
發展商業品牌,打造“時尚”之都
“假日經濟”促消費、拉內需
緣何世界的並非都屬於中國
“上交會”和上海的會展業
商業流通理論亟待創新
商業地產與城市未來
上海商業競爭力的缺失
百聯奧特萊斯與奢侈品旗艦店爭奪商業新高地
……
《第二卷流通革命》
《第三卷海納百川》

作者簡介

張廣生,1943年生,研究員,1964年畢業於黑龍江商學院。先後在上海商業一級站、二級站、市公司、零售店、商業一局、市財辦、市商業委員會、浦發銀行等單位工作。張廣生是上海商業改革、發展和流通革命的參與者、實踐者,也是商品經濟、流通理論研究的學科帶頭人。主要著作有:《市場預測實用方法》、《現代商品學基礎》、《商業企業經營管理實務大全》、《外灘12號》等10部。代表性論文有:《現代商業發展戰略》、《全面推進上海連鎖商業的發展》、《知識經濟的挑戰與現代商業的發展》、《WTO與提升上海商業核心競爭力》、《現代商業服務業的五大特徵》等,共發表論文180餘篇。

圖書序言

改革開放是上海商業繁榮發展的主要動力
20世紀最後十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鄧小平南方講話精神的鼓舞下,上海商業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堅定不移地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在流通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上海商業在短短的十年,追趕了歐美已開發國家近百年走過的路程,完成了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轉換,實現了國際化接軌,使城市更加靚麗、生活更加便捷、市場更加繁華。
上海商業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順利地完成了以“菜籃子工程”為核心的價格體系改革,加大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商品供應鏈的建設,理順了包括糧食、食用油、蔬菜、肉、禽、蛋、水產品、水果在內的農副產品市場價格體系,實現了供求基本平衡。與此同時,對影響居民生活的日用工業品也積極推進流通體制改革,鼓勵工業自銷,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競爭,打破了國有商業“一、二、三級站”的一統天下,打破了計畫供應、地區封鎖、統購包銷的流通管理體制,放開了工業品的計畫管理和價格控制,建立了人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場體系。
1980年代,上海和全國一樣,經濟運行在計畫與市場中間徘徊,商品價格在放開與管控中間掙扎,社會輿論在通脹和人民民眾的承受能力中間尋找平衡點,經歷了一段十分痛苦的“雙軌制”時期。上海市政府從1987年開始對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51種商品實施全面監控”措施,1988年開始全面推進“菜籃子工程”,到1993年,上海市徹底地擺脫了計畫價格和憑證憑票供應商品的歷史。人民生活必需品全面、徹底放開,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奠定了基礎。
二、簡政放權、下放商業行政性公司管理權,充分調動市、區兩級政府發展商業的積極性,掀起了商業設施改造和建設的高潮。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一萬平方米以上的商店只有南京東路上的“四大公司”。這四家百貨公司,都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設的。上海的城市建設歷史欠賬很多,市屬商業設施落後,區屬商業設施顯得更加落後。改革開放後,商業企業面對日趨激烈的競爭,各區政府開始注重商業企業形象建設,積極投入資金裝修、改造門面,振興商業,搞活地區經濟。商業企業由最初的小修小補“塗脂抹粉”;轉向內部的整體裝修“設施更新”;發展到後來進入了整地塊規劃“拆落地改造”,上海商業面貌發~TE大的變化。目前,上海擁有萬米以上的單體商場已經超過400多家,歷史上形成的“三街一場”發展成“四街四城”,又演變成“十大商圈”,還湧現出了衡山路、宜山路、雁盪路、黃河路、乍浦路等十多條專業特色商業街。現在的南京路步行街、徐家匯商圈、淮海路特色街、豫園旅遊商城、浦東商業城、靜安南京路以及四川北路、真北路、五角場等商業中心的出現,既改變了城市面貌又方便了人民生活,同時還促進了商業房地產業的發展,為上海經濟發展和城市繁榮、繁華做出了重大貢獻。
三、以撤銷商業各行政管理局,撤銷市、區、縣管理型公司,擴大企業自主權為核心的“六自主改革”、“股份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把商業企業徹底地推向了市場,商業企業成了市場運行的主體。
1990年代初期,上海向廣東、深圳學習,積極推進小型企業的“改、轉、租、包、賣、連”的改革,擴大企業自主權,發展多種經營,鼓勵多種經濟成分競爭,流通領域市場經濟框架基本形成。隨後,上海在大中型國有商業企業中積極推進“經營自主、價格自主、用工自主、分配自主、管理自主、發展自主”的六自主改革。先後撤銷了商業一局、商業二局、水產局,並積極推進糧食、供銷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形成了一百集團、華聯集團、友誼集團、食品集團、蔬菜集團、煙糖集團、新亞集團、水產集團、良友集團、商投集團、供銷綜合商社、內外聯綜合商社,區屬企業也相應地組建了豫園商城集團、新世界集團、萬象集團、徐家匯商城集團、益民集團、淮海集團、九百集團、開開集團、梅龍鎮集團等。同時,還推進13家商業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革,並成功上市。改變了單一國有的經濟成分,實現了資本多元化,創建了混合經濟實體。在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中還湧現出一大批“小巨人,,企業,優秀的“大中型”企業,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企業家。上海商業在全國處在全面領軍的地位,進入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四、以引進外資,發展連鎖超市為特徵,積極推進上海商業業態的變革,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完成了流通產業從傳統走向現代的革命。
1990年代初,上海遵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膽子大些,步子快些”的要求,在國務院核批的指標內率先引進4家外資企業,以中外合資、合作方式先後在徐家匯建成“東方商廈”,在浦東建成“第一八佰伴”和“時代廣場”,在新客站建成“佳世客”。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上海實際情況,先後又引進外資企業86家。
從1991年開始,上海學習借鑑已開發國家和地區發展連鎖商業的經驗,在曲陽社區率先建成了我國第一家連鎖超市公司——聯華超市。後來我們又成功地引進泰國的易初蓮花大賣場,引進世界知名企業法國的家樂福,德國的麥德龍、歐貝德,英國的百安居,瑞典的宜家家居,日本的羅森便利店,韓國的易買得,台資企業大潤發,香港的百佳超市,荷蘭的阿霍德頂頂鮮超市等連鎖商業。上海還吸引了大量的國內、國際資本,相繼又有正大廣場、港匯廣場、恒隆廣場、上海廣場、新天地等外資商業房地產企業進入。上海抓住了“上個世紀的尾巴”大膽引進外資,不僅給上海商業帶來了發展資金,解決了國有商業企業轉型、改制等問題,同時,更帶來了世界最先進的超市、大賣場、專門店、便利店、品牌店、專賣店、購物中心等先進業態和管理模式。上海的市屬、區屬商業有的參與中外雙方的合資合作,共同發展,有的借鑑外資企業的經驗,先後創建了聯華、華聯、農工商、家得利超市;世紀聯華、農工商、華聯吉賣盛、好又多大賣場;好美家、好飾家、吉盛偉邦、紅星美凱龍、月星家居、建配龍專賣店;快客、可的、好德、光明便利店;南方商城、百聯西郊、百聯中環、百聯又一城、大連萬達、奧特萊斯、青浦喬仔灣購物中心等。
上海不僅成為匯集世界最多商業品牌的商業大都市,同時也是自我創新連鎖商業最多的城市。目前,上海市內的連鎖商業網點已經有11 300多個,上海在市外開設的連鎖商業網點也有5 400多家,連鎖商業的門類、品種近100個,連鎖商業已經成為上海商業運行的主流業態,堪與已開發國家相媲美。
五、以創造城市的“繁榮、繁華”為目標,不斷提升上海商業的綜合實力、服務功能,使上海真正成為“萬商雲集,近悅遠來”的國際化大都市。
上海商業在改革和發展中,始終遵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堅持不懈地按照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實現國內領先,國際化接軌的目標;努力把上海商業建設成上海經濟的支柱產業;上海商業的發展給市民帶來了便捷和實惠,讓市民滿意。
20世紀末21世紀初,上海商業的發展重點開始由規模擴張轉向了後台發展,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廣計算機套用和信息化技術、物流配送技術、食品保鮮技術、網路行銷技術,提高了上海商業的核心競爭能力。上海商業不僅關注自身的發展,更加關注相關產業的發展,積極打造工農業產品的產業鏈、供應鏈。上海商業社會化、組織化程度的提升,可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快捷、便利的一站式服務。
上海市的燈光工程與“商業夜市”、“櫥窗透亮工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享譽海內外。夜上海成為上海繁榮繁華的一大特色和標誌。
上海原有300多條馬路菜場,不僅影響市容,更影響居民的生活,同時對建設現代化大商業不利,經過市、區兩級政府的努力,到2001年基本清除,還路於民。
長期以來,為解決上海市民吃早點難、就餐難等問題,上海不僅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引進了“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星巴克”等洋快餐、餐飲,同時還積極推進“家庭廚房工程”,積極發展“新亞大包”、“豐裕生煎”、“永和豆漿”等中國式的快餐,以及速凍食品、小包裝食品、半成品套餐等適合各種消費層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系列產品。
上海的購物、餐飲、服務體系已經為上海市居民提供了最適合人居的城市基礎條件。上海商業的發展,為上海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上海商業每年為上海市提供將近8萬個就業崗位,商業、餐飲業就業人口達到400多萬人。目前,上海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經日益顯現。
改革開放使上海商業實現了從傳統商業向現代商業的跨越,重振了雄風。國內外的商業企業集團,大多都以上海為總部平台,正在把採購、銷售網路向全國延伸,從而確立了上海作為國際化貿易中心的地位。
上海商業將永遠是上海人的驕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