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錐

海南錐

海南錐(學名:Castanopsis hainanensis Merr.)是殼斗科錐屬植物,喬木,高達25米,胸徑約90厘米,嫩枝、嫩葉、葉背、葉柄及花序軸和花被片被早脫落的紅棕或灰黃色或灰棕色甚短的氈狀柔毛。葉厚紙質或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或闊卵形。果序長10-17厘米,果序軸與其著生的枝約等粗。花期3-4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分布於中國海南和廣西。生於海拔約400米以下山地疏林中,在常綠闊葉林中常為上層樹種。

心邊材可以辨別,邊材黃褐色,心材色較深。散孔材,無寬木射線。材質略堅重,結構密緻,乾燥後易爆裂,耐水濕,適作梁、柱、地板、家具及農具材,屬黃錐類。果實富含品質較好的澱粉,可供食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播種,栽培技術,栽植,撫育,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5米,胸徑約90厘米,嫩枝、嫩葉、葉背、葉柄及花序軸和花被片被早脫落的紅棕或灰黃色或灰棕色甚短的氈狀柔毛,小枝常呈灰色,散生明顯凸起的皮孔。葉厚紙質或近革質,倒卵形或倒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或闊卵形,長5-12厘米,寬2.5-5厘米,萌發枝的葉長達17厘米,頂部圓或短尖,基部短尖或闊楔形,葉緣有鋸齒狀銳齒,中脈在葉面凹陷,但萌發枝上的葉其中脈常稍凸起,側脈每邊10-15(-18)條,直達齒端,支脈甚纖細或不顯,成長葉的葉背常灰白色;葉柄長10-18毫米。
果序長10-17厘米,果序軸與其著生的枝約等粗,橫切面徑5-6毫米;殼斗有1堅果,連刺徑 40-50毫米,刺密集,將殼斗外壁完全遮蔽。堅果闊圓錐形,高12-15毫米,橫徑16-20毫米,密被伏毛,果臍位於堅果的底部,但較寬。花期3-4月,果次年8-10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約400米以下山地疏林中,在常綠闊葉林中常為上層樹種。為中國海南熱帶常綠季林或半落葉季雨林的常見樹種。適生於年平均氣溫18-23℃,最冷月平均氣15-18℃,最熱月平均氣溫22-26℃,極端最低氣溫-2℃,相對浸度80%以上,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適生於磚紅壤性紅壤、燥紅土沖積土。在土層淺薄、土質堅硬的地方也能生長,常與青皮、小花五果、盤殼櫟、黃杞海南紅豆等混生。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海南(尖峰嶺、霸王嶺、吊羅山、黎母山等林區)和廣西(龍州和那坡)。

繁殖方法

採種

種子成熟期8-10月,果熟時淡黃或黃色。剝去殼斗.為澱粉性堅果,易變質。純淨種子每千克300-400粒左右,採用保濕法或低溫貯存。最長不能超過3個月。

播種

播種用撒播或點播方法,點播溝距15厘米,種子粒距5厘米。30天左右開始發芽出土,30天左右發芽齊全,發芽率80-95%。發芽期間早晚各淋水1次。幼苗高10-15厘米後,可結合間苗分床,每條播溝留苗10株,要進行小苗斷根分床,分床規格15厘米×20厘米,以促側根發達,提高造林成活率。容器苗則在苗高6-10厘米時移入營養杯中培育,1年生苗高40-50厘米時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栽植

在造林季節到來之前,先行砍雜煉山,按2米×2米或2.5米×2.5米的株行距挖穴,植穴規格50厘米×50厘米×40厘米,並回表土滿穴。選雨季連續陰雨天造林。最好植後穴面用草覆蓋,以免土壤乾燥。用裸根苗造林,起苗時要修剪部分枝葉和過長的主側根,並進行漿根。

撫育

定植後第一次撫育應在當年雨季末期進行。第2-4年每年在雨季前、後期各撫育一次,包括砍雜、擴穴、鬆土,並施複合肥50-100克/穴,4年後幼林基本鬱閉。

病蟲防治

海南錐受藍綠象成蟲危害嚴重,主要啃食嫩葉、嫩梢。嚴重影響幼苗及幼樹的生長。防治方法:用90%敵百蟲或40%氧化樂果1500-2000倍液噴灑有較好效果。

主要價值

心邊材可以辨別,邊材黃褐色,心材色較深。散孔材,無寬木射線。材質略堅重,結構密緻,乾燥後易爆裂,耐水濕,適作梁、柱、地板、家具及農具材,屬黃錐類。果實富含品質較好的澱粉,可供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