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南網蕨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亞門:真蕨亞門
- 目:水龍骨目
- 科:蹄蓋蕨科
- 屬:網蕨屬
- 種:海南網蕨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相關類群,全緣網蕨,網蕨,雲南網蕨,
形態特徵
根狀莖先端被黃褐色皺縮的闊披針形或卵形薄鱗片。能育葉長可達85厘米;葉柄長達30厘米,直徑約3毫米,乾後污禾稈色或污褐色,基部疏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近光滑;葉片橢圓形,少見長三角形,長可達50厘米,中部寬可達30厘米,下部羽狀,上部羽裂,頂部大多急縮淺羽裂漸尖;側生分離羽片3-6對,近平展或基部1對略向下斜展,無柄或有不明顯的短柄,通常披針形,向下不變狹或稍變闊,長達16厘米,寬達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形,基部1-2對通常稍短,有時與上端的近等長,上端1對基部常貼生於葉軸;羽片及裂片邊緣全緣或淺波狀,少為圓齒狀淺裂;主脈兩面明顯,側脈不明顯,偶見下部略明顯。葉乾後褐綠色,下面色顯著較淺;葉片較光滑,僅葉軸及主脈基部疏生褐色短節毛及蠕蟲狀或粗毛狀小鱗片,主脈上面基部以上罕見有短節毛。孢子囊群長短不等,在主脈兩側排列成不規則的1-3行,大多為鐵角蕨型,雙蓋蕨型的較少。囊群蓋較寬,成熟時褐色。孢子半圓形。
生長環境
海南網蕨生長於山谷溪溝邊密林下,海拔800-1000米。
分布範圍
海南網蕨僅產于海南瓊中(五指山)。
相關類群
全緣網蕨
Dictyodroma formosanum (Rosenst.) Ching
根狀莖先端被褐色闊披針形鱗片。葉柄青灰色,長20-30厘米,基部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偶有狹披針形小鱗片;小齡植株的能育葉為深羽裂單葉,葉片長三角形,基部心形,下部裂片橢圓披針形或短闊披針形,先端短漸尖;充分成長的植株能育葉橢圓形,長達45厘米,中部寬達28厘米,下部有1-2(-3)對側生分離羽片,頂部均顯著急縮淺羽裂漸尖或兩側波狀至全緣;分離羽片對生或近對生,鐮狀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形,略不對稱,無柄或有不明顯的短柄;羽片及裂片均全緣,偶呈波狀;葉脈兩面明顯,無明顯側脈。葉乾後褐綠色,下面色較淺;葉片兩面幾光滑,僅葉軸兩面、主脈下面中部以下及上面近基部疏生鏽黃色短節毛及蠕蟲狀或粗毛狀小鱗片。孢子囊群長短不等,在主脈兩側排列成不規則的1-3行,生於每組小脈基部上出一脈的多為雙蓋蕨型;囊群蓋成熟時褐色,狹長。孢子豆形。
分布於台灣(台北、宜蘭、桃源、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嘉義、屏東、台東)、雲南東北部(綏江)。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溪谷林下。
網蕨
Dictyodroma heterophlebium (Mett.) Ching
根狀莖先端密被鱗片;鱗片褐色,線狀披針形,長約5毫米,多少捲曲;葉簇生。能育葉長達80厘米;葉柄長可達30厘米,草質,乾後壓扁,寬約4毫米,污褐色,自基部向上達葉軸有相當多的與根狀莖上同樣而較小的鱗片;葉片橢圓形,長可達50厘米,中部寬可達20厘米,下部略狹,羽狀,分離羽片1-5對,基部1對略短,對生或近對生,無柄或有不同明顯的短柄,略斜向上,披針形或鐮狀披針形,短漸尖頭,基部截形,邊緣通常波狀,偶為波狀淺圓裂,裂片扁闊,扁圓鈍頭,對稱。羽片及裂片的側脈及網狀小脈均明顯。葉乾後褐綠色,下面色較淺;葉軸、羽片及裂片主脈兩面均有蠕蟲狀或粗毛狀小鱗片及短節毛,下面的密生,上面沿主脈向上漸稀疏。孢子囊群自兩側斜出,每條側脈兩側2-3對,生於每組小脈的往往為雙蓋蕨型;囊群蓋成熟時褐色。孢子半圓形。
分布於雲南(西疇、麻栗坡、綠春、貢山獨龍江地區)及西藏(墨脫)。生於山箐密林中,土生或附生石壁上,海拔1300-1600米。也分布於錫金、尼泊爾東部、印度東北部(大吉嶺)、緬甸北部、泰國北部及馬來西亞北部。
雲南網蕨
Dictyodroma yunnanense Ching
根狀莖先端密被褐色或黑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能育葉長可達70厘米;乾後淺污褐色,被較多褐色或黑褐色、小而薄易脫落的鱗片;葉片長橢圓形,長達40厘米,中部寬達18厘米;側生分離羽片6-8對,披針形或鐮狀披針形,短漸尖頭,略斜向上,基部不縮狹,近截形,略有短柄或無柄,邊緣淺片裂;裂片小。不對稱,先端鈍,並向前傾;基部1對羽片略短,開展;中部羽片長8-10厘米,寬達3厘米;羽片及裂片的側脈及網狀小脈均明顯。葉乾後褐綠色;葉軸及主脈兩面疏生蠕蟲狀或粗毛狀褐色小鱗片及短節毛,主脈上面通體均有短節毛,但極稀疏。孢子囊群在側脈兩側1-2對,斜向上,大多為鐵角蕨型;囊群蓋成熟時褐色。
特產於雲南東南部(屏邊大圍山)。生陰濕山谷密林下,海拔15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