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亞地區基礎地質研究

《海南省三亞地區基礎地質研究》是由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曾慶鑾、袁春林、郭真民、吳煒、林金明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省三亞地區基礎地質研究
  • 成果登記號:19930223[06357]
  • 第一完成單位: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30223[06357]
項目名稱
海南省三亞地區基礎地質研究
第一完成單位
宜昌地質礦產研究所、海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主要完成人
曾慶鑾、袁春林、郭真民、吳煒、林金明
主題詞
基礎地質;海南;三亞

成果摘要

該項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地層古生物。將原定為上寒武統的大劃為下奧陶統。在以往被視為啞地層的沙塘組中首次發現了牙形石,為供了依據。在長期有爭議的尖嶺組中新發現重要的筆石群和三葉蟲化石了頭足類化石,進一步肯定了該組時代為Caradocian世。此外,對三亞地層單位重新作了劃分和厘定,修訂和完善了該區的地層系統。基本查清了區內岩體的產出時代,並建立了較完善的岩漿岩年表。發現多的早侏羅世岩體,從而將前人提出的海南島的海西一印支與晚燕山期漿旋迴銜接起來,也為確定三亞地體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的證據。研究發北山嶺”、“羅蓬嶺”岩體是由不同時代、不同成因類型的花崗岩類岩岩體,故將它們改為16個獨立的侵入體。研究還將區內花崗岩類劃分為和“B”(中酸性)兩個成因系列,指出本區的有色金屬礦化和稀有金”系列花崗岩類有密切的成因聯繫。 3.構造地質。指出本區構造造占主導地位,這類構造形成時期早並長期活動,對岩漿活動、變質作控制明顯,與其他構造的聯合、複合關係清楚。查明了各重要斷裂的幾征。否定了“崖縣運動”的存在,提出在早古生代時期本區處於南海陸邊緣地區,到早古生代末期,因褶皺上升形成為過渡型褶皺造山帶,至演變為劇烈的構造-岩漿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