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台灣味無尾目、蛙科、蛙屬的兩棲動物。頭長、寬幾乎相等;吻短而高,突出於下唇;吻棱明顯,頰部幾乎垂直;鼻孔位吻眼中間或略近吻端;鼓膜很小;上頜齒甚發達,無犁骨齒;下頜前側有2個發達的齒狀骨突;舌呈長橢圓形,後端缺刻深。主要分布省份:海南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吊羅山 尖峰嶺 壩王嶺(昌江、白沙)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南湍蛙
- 拉丁學名:ANURA、Ranidae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兩棲綱
- 目:無尾目
- 科:蛙科
- 屬:湍蛙屬
形態特點,生物學資料,科學分類,
形態特點
成體:雄蛙體長80ram,雌蛙體長73mm左右。頭長、寬幾乎相等;吻短而高,突出於下唇;吻棱明顯,頰部幾乎垂直;鼻孔位吻眼中間或略近吻端;鼓膜很小;上頜齒甚發達,無犁骨齒;下頜前側有2個發達的齒狀骨突;舌呈長橢圓形,後端缺刻深。
前肢較長,雄蛙前臂及手長超過體長之半,雌蛙幾乎達體長之半;第一、第二指約等長,短於第四指;指扁平,指端吸盤甚大,均有邊緣溝;第二指吸盤遠大於鼓膜;近端關節下瘤小而圓;內掌突長橢圓形,無外掌突。後肢短,脛跗關節前伸達眼部或眼後,左、右跟部略重疊或僅相遇;趾端扁平,均有吸盤及邊緣溝,趾吸盤稍小於指吸盤;趾間全蹼,第一、第五趾外側緣膜清晰;外側踱間蹼達踱基部;關節下瘤大而顯;內踱突略呈扁圓形,無外踱突。
背面橄欖色或褐黑色,有不規則黑色或橄欖色斑;上唇緣有深淺相問的縱紋;四肢背面橫斑清晰,股後方有網狀黑斑;腹面肉紅色。雄蛙無婚墊,無聲囊,亦無雄性線。卵徑2.7 mid左右,乳黃色。第36~38期蝌蚪全長平均50 mm,頭體長16 Eqm左右,尾長約為頭體長的210%;頭體綠灰色,體、尾背面有深色斑,尾鰭無斑;尾末端鈍尖;鼻孔外側與其前緣至眼前部有4~7枚小黑刺;眼後下方有一對小的腺體團;口後方有腹吸盤;腹後部腺體團1~2對或不很清晰;唇齒式為Ⅲ:2+2/1+1:Ⅱ;上角質頜略呈“M”形;上唇緣口角處有唇乳突,下唇乳突,下唇乳突一排,口角處有附突。
生物學資料
該蛙生活在海拔800m~850m水流湍急的西邊岩石上或瀑布直瀉的岩壁上。成蛙白天常攀爬在瀑布旁的懸崖絕壁上,受驚擾後跳入瀑布內牙縫中,晚上躲在西邊石上或是灌木職業上。4~8月為繁殖期,卵群成團粘附在瀑布內岩縫壁上。蝌蚪棲息於溪面寬闊、兩岸植被豐茂、溪內多巨石的急流水中,常吸附在石塊底面。
科學分類
主要分布省份:海南 分布信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吊羅山 尖峰嶺 壩王嶺(昌江、白沙)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