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海上新夢Ⅶ”藝術歌曲、管弦樂新作品音樂會於2013年4月30日在上海音樂廳隆重舉行,上海音樂家協會編著的《海上新夢(附光碟第三十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海上新夢Ⅶ藝術歌曲管弦樂入選作品集)》共選了7首藝術歌曲和5部管弦樂作品。作品雲集了老、中、青三代創作成員,如著名作曲家呂其明、蕭冷、陸建華、朱良鎮、周樂、陸培;著名詞作家張海寧、黃玉燕等;同時不乏作曲界的後起之秀,如茱莉亞音樂學院的沈逸文、上海音樂學院的趙姝博、中央音樂學院的饒鵬程、李歌立、周夢天等。藝術歌曲有充滿人文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的《再別康橋》《為要尋一顆明星》《走吧》《讓我牽著你的手》以及充滿悠悠情思和思鄉情愫的《鄉愁》《你是我夢中遙遠的燈火》《昭君出塞》等;管弦樂作品既有以曹禺名作為題材的《雷雨》,也有讚頌上海精神風貌、謳歌申城韻致的《第一管弦樂隨筆》,有基於漢代“相和大曲”構思的《相和歌》,還有極富時代氣息的《申城隨筆》,以及獨具民族特色的《山舞幻想》。
上海音樂家協會編著的《海上新夢(附光碟第三十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海上新夢Ⅶ藝術歌曲管弦樂入選作品集)》選取了第三十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海上新夢Ⅶ”藝術歌曲、管弦樂新作品音樂會的12首優秀新作品。入選作品的主創人員雲集了老、中、青三代,其中有著名作曲家呂其明、蕭冷、陸建華、朱良鎮、周樂、陸培的新作。 《海上新夢(附光碟第三十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海上新夢Ⅶ藝術歌曲管弦樂入選作品集)》中的這12首新作品由7首藝術歌曲及5部管弦樂曲組成。藝術歌曲有充滿人文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的《再別康橋》《為要尋一顆明星》《走吧》《讓我牽著你的手》及充滿悠悠情思和思鄉情愫的《鄉愁》《你是我夢中遙遠的燈火》《昭君出塞》;管弦樂作品有以曹禺名作為題材而創作的《雷雨》,讚頌上海精神風貌、謳歌申城韻致的《第一管弦樂隨筆》,基於漢代“相和大曲”構思而成的《相和歌》,充滿時代氣息的《申城隨筆》及獨具民族特色的《山舞幻想》。
圖書目錄
上篇 藝術歌曲作品
1.走吧——為女高音而作
2.昭君出塞——女高音獨唱
3.讓我牽著你的手——男中音獨唱
4.為要尋一顆明星——根據徐志摩的詞為花腔女高音而作
5.再別康橋——為女高音和鋼琴而作
6.鄉愁——男高音獨唱
7.你是我夢中遙遠的燈火——男高音獨唱
下篇 管弦樂作品
1.相和歌——為二胡、琵琶、鋼琴與管弦樂隊而作
2.管弦樂序曲(第4號)《雷雨》
3.第一管弦樂隨筆——為三管樂隊而作
4.山舞幻想
5.《申城隨筆》之一“步履”
媒體評價
音樂會上半場是7首入選藝術歌曲新作的首演,按演出順序排列,先後是女高音獨唱《昭君出塞》(周樂曲,張海寧詞)、《走吧》(周夢天曲,北島詞),男中音獨唱《讓我牽著你的手》(朱良鎮曲,黃玉燕詞),女高音獨唱《為要尋一顆明星》(饒鵬程曲,徐志摩詞)、《再別康橋》(李歌立曲,徐志摩詞),男高音獨唱《鄉愁》(蕭冷曲,余光中詞)、《你是我夢中遙遠的燈火》(朱良鎮曲,張海寧詞)。三位上海本地資深作曲家周樂、朱良鎮、蕭冷的新作,保持和發揮了藝術歌曲高品位、高情趣,優雅、含蓄的本色和風格。講究細節,注重字韻聲腔的精雕細琢,追求鋼琴與人聲的互動及深度契合,是三首作品的共性和特點。
如果帶著傳統習慣聆聽另外三位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作曲家的藝術歌曲,“藝術”經他們的詮釋和創作有了些新穎、奇特。生長在現代社會,創作技法、音樂語彙上出現“現代”色彩和特徵,對90後的他們來說可謂與生俱來,情理之中;但三位年輕人於作品中表現出來的“老成”、“冷靜”、“深沉”倒是讓人興奮地有些難以“理解”。無怪乎,每曲終了,幾位面帶幾分稚氣的作曲家上台與觀眾見面時,台下總會聽到幾聲“這么年輕啊”的感嘆。周夢天作曲的《走吧》,“走吧”二字的曲調近乎自然哀聲長嘆狀,周期性展衍貫穿於首尾,意味深長,不乏藝術歌曲“抒情”之專長。也許是巧合,被選中的饒鵬程和李歌立的作品,同為徐志摩的兩首詩詞而作曲。抒發於差不多八十年以前的情感如何被當今90後理解和演繹,饒為有趣。《為要尋一顆明星》聽得讓人有些寒心,一直壓抑、控制著的聲樂與低沉的鋼琴交織呼應,複雜的樂思,豐富且變化多端的旋律之下,“瘸腿瞎馬”“黑夜加鞭”被刻畫得已經不可以簡單地用“意境”、“畫面”而形容。相比較而言,李歌立作曲的《再別康橋》近乎“藝術歌曲”的傳統意味。聆聽該曲,手法老練的小作曲家,給人以心智“早熟”的感覺。
下半場演出的管弦樂作品以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陸培的《相和歌》起頭。以漢代“相和歌”標名,仿其“艷、曲、亂”大體結構而構思,作曲家懷古敘舊的情愫顯而易見。“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趣致,則在二胡、琵琶與樂隊交相協奏,以及不時有人聲鏗鏘引拍、輕聲低吟中得以體現。如果說陸培意在感懷,緊接其後年過八旬的著名作曲家呂其明的管弦樂序曲第4號《雷雨》則重在敘事。作品依據曹禺名著《雷雨》的相關情節而寫作,故事性強。功力深厚的配器,令風聲、雷聲、雨聲及呻吟、吶喊聲呈現出很強的畫面感。沈逸文的《第一管弦樂隨筆》,以“微樂隊協奏曲”為創作理念而完成,短小精煉。對這樣一首無標題的作品作任何主觀的內容陳述是沒有意義的,嫻熟的配器技巧,以一個簡短的五音動機所進行的快速無窮的發展和展開,絲毫沒有出自於一個年輕小伙子之手的稚嫩與青澀,整首作品洋溢著的激情與生機,倒是充滿著朝氣蓬勃的青春氣息。《山舞幻想》的作者趙姝博主修作曲、視唱練耳雙專業,寫出如此規格的作品難能可貴。略帶山歌風格的旋律,質樸、清新,作品在結構布局和音樂性格的掌控上顯示出作者不凡的駕馭能力。音樂會終了曲《申城隨筆》之一——“步履”出自作曲家陸建華之手筆。作曲家借景抒情,擬人化地將上海比作一個目標在胸,自信自如,行色瀟灑,步履鏗鏘的巨人,以此讚頌不羈的“海派”神韻及其別致的人文情懷。
“本場音樂會不僅展示了幾位年輕作曲家的非凡才華,登台獻技的宋丹妮、劉琨、張金鴿、陳大帥等幾位上海本地在校聲樂專業學生的表演,也獲得觀眾報以熱情掌聲的肯定和讚揚。他們中有的還只是本科二年級的學生,能夠在這樣重大的國際性音樂節中一展歌喉,能力不凡,前途無量。
音樂會之所以如此成功,張國勇教授帶領的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的精彩表現功不可沒。筆者注意到就讀於紐約茱莉亞音樂學院的沈逸文對樂團和張國勇有這樣的評價:“由上海歌劇院交響樂團和張國勇老師帶來了我《第一管弦樂隨筆》的中國首演。樂團的水準完全不輸國外的大樂隊,張老師對作品的平衡、張力都把握得很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