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部隨筆集,分三輯,輯一“八月寧靜”,書寫巴黎掠影;輯二“沉默時光?文字光影”,細看電影與文學;輯三“記憶迴旋處”,遊走於城市與記憶之間。書中既談巴黎浪漫和生活趣聞,也說她所鐘愛的電影文學,展現出一位文藝女子的另一面。陳寧用一種“隱秀”的風格書寫城市,將體驗的碎片盡數收藏,她讓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些斑斕的人生片段,在寧靜致遠中透著淡淡的情味。
基本介紹
- 書名:海上文庫:八月寧靜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頁數:187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書店出版社
- 作者:陳寧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5805284, 754580528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海上文庫:八月寧靜》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陳寧,筆名塵翎。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畢業,英國艾塞克斯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記者、編輯。曾旅居英倫、台北、巴黎。著有《六月下雨七月炎熱》《八月寧靜》《風格練習》等。
圖書目錄
隱秀·陳寧風格——南方朔序
第一部:八月寧靜
巴黎生死界
追憶逝水年華
有一種姿勢叫乞
牆上的名字
薩特在蒙帕納斯
掃墓
侍應生
初夏
莎瑪麗丹
雙城記,
八月寧靜
左岸
巴黎女子
夜巴黎
第二部:沉默時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時一小津
海邊的孤塔
孤寂百年
四月殘酷美學
卡爾維諾情書
米蘭·昆德拉的鄉愁
淘氣啟示錄
黑鳥,我所愛——大詩人希尼印象記
關於列儂的一場靜默儀式,或回憶
布烈遜的瞬間,即永恆
一個老巴黎的凝視
重工業文明的剪影
把欲望留給自己
隔著玻璃的溫柔愛撫
第三部:記憶迴旋處
六月下雨,七月炎熱
七月的熱浪
颱風與地震
城市的書店
我城電影節
太原街的聲與色
我記得油麻地
德國筆記:萊茵河畔的思考
流動的街景
當卡夫卡在巴黎吶喊
後記:風格練習
第一部:八月寧靜
巴黎生死界
追憶逝水年華
有一種姿勢叫乞
牆上的名字
薩特在蒙帕納斯
掃墓
侍應生
初夏
莎瑪麗丹
雙城記,
八月寧靜
左岸
巴黎女子
夜巴黎
第二部:沉默時光·文字光影
不如及時一小津
海邊的孤塔
孤寂百年
四月殘酷美學
卡爾維諾情書
米蘭·昆德拉的鄉愁
淘氣啟示錄
黑鳥,我所愛——大詩人希尼印象記
關於列儂的一場靜默儀式,或回憶
布烈遜的瞬間,即永恆
一個老巴黎的凝視
重工業文明的剪影
把欲望留給自己
隔著玻璃的溫柔愛撫
第三部:記憶迴旋處
六月下雨,七月炎熱
七月的熱浪
颱風與地震
城市的書店
我城電影節
太原街的聲與色
我記得油麻地
德國筆記:萊茵河畔的思考
流動的街景
當卡夫卡在巴黎吶喊
後記:風格練習
後記
風格練習
住在巴黎的時候,時常到咖啡館,喝咖啡、閱讀、書寫、發獃。不存半點浪漫遐想,而是實在喜歡看人,而咖啡館是最理想的地方,讓人盡可肆無忌憚地看。有時帶了書去讀,帶了稿紙去寫,卻往往給周遭的人事吸引住心神,結果就流連忘返,忘了原來的正事。人最好看,只因每個人都不一樣。
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館寫作的日子,早早遠去了。我走在蒙帕納斯街上,有時不禁想像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在這些當時不算十分體面的角落,雖貧卻樂地為自己的寫作事業奮鬥,大量閱讀,勤奮實踐。那時圍繞在他周遭,都是懷著相近目標的創作者,碰上面,一開口就問對方最近在讀在寫在思考什麼,仿佛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創作的藝術較諸生活甚至生命重要得多。
年輕的海明威在巴黎,不難遇上同道者,沒有人會問你為何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只會關心你是否正朝著嚮往的方向前行。或許,沒有人很清楚要往哪裡去,但每個人心裡都有個隱約的圖像,知道自己打從心裡喜歡的、相信的、願意追求的創作路徑,或風格。每個人都不一樣。就像,那時的海明威跟也住在巴黎的大詩人龐德,各有不同的文學口味與意見,但這從沒窒礙他們的交流。海明威由衷喜歡龐德,喜歡他的慷慨、無私及對所有人都那么寬容與熱情的個性,而且他的詩又寫得那么好。而對海明威來說,寫出一句真實的句子,比什麼都重要。一句真實的句子。“Write the truestsentence thai you know.”為了這一個信念,他可以忍受所有的窮困,饑寒、不安、勞苦。
那時候的巴黎,或者再縮窄一點,蒙帕納斯,是令人嚮往的。為的當然是那談文論藝的氛圍,那風格形成前的蓬勃,萬物滋長,思想叢生。那樣的時地人,令離開了的海明威念念不忘。
我想說的風格練習,便是這回事。每一個創作者,都是一個練習者。在日以繼夜的熱情勞動里,慢慢靠近自己嚮往的。有的比較幸福如海明威,曾有那美好的蒙帕納斯歲月,其他人大多無聲無息獨自探求,卻不寂寞不嗟怨,畢竟在練習的過程已得到滿足。
為此,必須感謝一些人。
沈顥。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的文章全由他催生而成,感謝他在我最早開始練習時,在《21世紀經濟報導》及旗下刊物提供發表園地。
粱享南。新聞工作的訓練對我非常重要,他是最早鼓勵我寫作的傳媒人、前上司,時常,他對我的信心比我對自己遠要多。
林道群。《八月寧靜》的好都是他的功勞,不足之處都是我自己的不足。
另,感謝南方朔老師的序言。還有好些名字,就不一一列出了,他們自會明白,所有的支持我都不曾忘記。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特別是父母親,他們的開明和寬容,使我能長久做喜歡的事,這是我最大的幸運。父親取的名字,為我的人生風格定下美好的調子。我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二00六年十二月
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熱》出版以後,也沒想過還會有一本《八月寧靜》,書名看來有歲月推移的連貫感,其實故事不曾在作者計算之內。想想生活也是如此,常有些出人意表的轉折,就如逛街,溜達溜達,不知拐一個彎又遇上什麼樣的人事和風景。
《八月寧靜》簡體中文版能夠面世,必須感謝上海書店出版社的王為松和陸灝。也感謝一路在遠在近支持和鼓勵的讀者。
寧靜致遠。
陳寧(塵翎)
二00八年六月
住在巴黎的時候,時常到咖啡館,喝咖啡、閱讀、書寫、發獃。不存半點浪漫遐想,而是實在喜歡看人,而咖啡館是最理想的地方,讓人盡可肆無忌憚地看。有時帶了書去讀,帶了稿紙去寫,卻往往給周遭的人事吸引住心神,結果就流連忘返,忘了原來的正事。人最好看,只因每個人都不一樣。
海明威在巴黎咖啡館寫作的日子,早早遠去了。我走在蒙帕納斯街上,有時不禁想像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在這些當時不算十分體面的角落,雖貧卻樂地為自己的寫作事業奮鬥,大量閱讀,勤奮實踐。那時圍繞在他周遭,都是懷著相近目標的創作者,碰上面,一開口就問對方最近在讀在寫在思考什麼,仿佛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創作的藝術較諸生活甚至生命重要得多。
年輕的海明威在巴黎,不難遇上同道者,沒有人會問你為何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只會關心你是否正朝著嚮往的方向前行。或許,沒有人很清楚要往哪裡去,但每個人心裡都有個隱約的圖像,知道自己打從心裡喜歡的、相信的、願意追求的創作路徑,或風格。每個人都不一樣。就像,那時的海明威跟也住在巴黎的大詩人龐德,各有不同的文學口味與意見,但這從沒窒礙他們的交流。海明威由衷喜歡龐德,喜歡他的慷慨、無私及對所有人都那么寬容與熱情的個性,而且他的詩又寫得那么好。而對海明威來說,寫出一句真實的句子,比什麼都重要。一句真實的句子。“Write the truestsentence thai you know.”為了這一個信念,他可以忍受所有的窮困,饑寒、不安、勞苦。
那時候的巴黎,或者再縮窄一點,蒙帕納斯,是令人嚮往的。為的當然是那談文論藝的氛圍,那風格形成前的蓬勃,萬物滋長,思想叢生。那樣的時地人,令離開了的海明威念念不忘。
我想說的風格練習,便是這回事。每一個創作者,都是一個練習者。在日以繼夜的熱情勞動里,慢慢靠近自己嚮往的。有的比較幸福如海明威,曾有那美好的蒙帕納斯歲月,其他人大多無聲無息獨自探求,卻不寂寞不嗟怨,畢竟在練習的過程已得到滿足。
為此,必須感謝一些人。
沈顥。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的文章全由他催生而成,感謝他在我最早開始練習時,在《21世紀經濟報導》及旗下刊物提供發表園地。
粱享南。新聞工作的訓練對我非常重要,他是最早鼓勵我寫作的傳媒人、前上司,時常,他對我的信心比我對自己遠要多。
林道群。《八月寧靜》的好都是他的功勞,不足之處都是我自己的不足。
另,感謝南方朔老師的序言。還有好些名字,就不一一列出了,他們自會明白,所有的支持我都不曾忘記。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特別是父母親,他們的開明和寬容,使我能長久做喜歡的事,這是我最大的幸運。父親取的名字,為我的人生風格定下美好的調子。我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二00六年十二月
前作《六月下雨,七月炎熱》出版以後,也沒想過還會有一本《八月寧靜》,書名看來有歲月推移的連貫感,其實故事不曾在作者計算之內。想想生活也是如此,常有些出人意表的轉折,就如逛街,溜達溜達,不知拐一個彎又遇上什麼樣的人事和風景。
《八月寧靜》簡體中文版能夠面世,必須感謝上海書店出版社的王為松和陸灝。也感謝一路在遠在近支持和鼓勵的讀者。
寧靜致遠。
陳寧(塵翎)
二00八年六月
序言
隱秀·陳寧風格
南方朔
寫作有如溜達逛街,你逛不出一個被抽象觀念統一起來的城市,只是逛出一堆有意義的瑣碎。逛街是復義的,寫作也是復義的,只是看你抓住甚么而已。
陳寧在巴黎閒逛,這是她抓住的巴黎:
——“在這個美學的核心,則是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菸、發獃的姿態,她們對別人視線的自覺與在乎,喜歡張揚卻同時熱愛低調的特質。一個獨坐咖啡館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滿載隱喻的好看風景。”(《巴黎女子》)
——“但左岸有一種自以為是的矜持,以及對文化的自重。這氣質使很多東西變得順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館談文說藝跟在市場買菜一樣自然,有時前者較後者更天經地義。”“並且,左岸適宜於居住,街道親近卻不壓迫,有充足的樹蔭。在喧鬧之中,總有一抹安靜。這樣說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廳,整天繽紛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卻更像是後院是書房,前台的戲照演可也,後台還是有著可讓人躲起來嘆一口氣的空間。”(《左岸》)
——“巴黎的靈氣,是來自那個陣容鼎盛的逝者隊伍。人在巴黎,仿佛隨時推開一扇門,就能觸摸到冥界的種種。……在巴黎,死亡是某個透明的存在,讓我穿透它觀看世界:它無處不在,可是一點不沉重。”(《巴黎生死界》)
——。來巴黎的人,總要登登鐵塔,從高處看看這城市。如果來問我,我就會說,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個巴黎。一個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個能把悲傷從心墳挖出,並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個教人迷醉的巴黎。……所有關於白天的髒亂、疲憊、繁瑣,來到了黑夜,似乎一一失效,給黑洞般的深夜吸納收藏起來。仿佛換上了另一個布景,另一種心情。罪也變成美,沉淪是理所當然,放縱是療傷的姿態。塞納河幽幽流淌,就像一個知音人的心跳。我知道,所有事情,夜巴黎都懂得,並且明白,並且知道如何陪伴、慰藉。”(《夜巴黎》)
類似於此的描寫和抒感,俯拾皆是,它就是陳寧的風格、陳寧的眼。那是一種剔透,一種仿佛什麼都知道,而正因知道,所以才開闊曠達的洞察。陳寧是柔軟的,也是很有感覺的。
於是,由陳寧的文章,我就想到《文心雕龍·隱秀第四十》所談到的所謂“隱秀”:
——“夫心術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
若將上述說法用白話文來表示,“隱”是指一種認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顯露出來的書寫筆法。它讓文辭間有更大的意義空間,可以響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則不是雕削之華麗文辭,而是蘊藉的風格自然表現在章句的縫隙間。陳寧的風格,在“隱”“秀”這種文體的判斷標準上,的確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結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都早已知道,雖一事一物,各人寫采,皆必乾人乾麵。有的切事直述,有了論理卻失去了文采與感性,有的借題引申,文辭的瓜蔓滋生,本題反倒失去了蹤影,如何情理交融,文質並重,從來就是寫作上的一道難題。
而天可憐見,陳寧卻偶然的有了最恰當的寫作位置:她念的是新聞,新聞寫作講究的是實在、清楚,要有很固體化的信息含量;而她性喜文藝,又再念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文化研究。當代文化研究的特性,乃是它把每個問題都向最根本的文化基底這個層次下拉,拉出一個新的統合平面,於是,每個問題的延伸性變大了,固體也顯得有了豐富的流動性。當理解的能力變了,文章當然也變了,它多出了一些我們稱之為“底蘊”的成分。
這就是陳寧的風格,它有文采,有論理,因為論理而不致蹈空躡虛;因為文采,說起事來遂不致於僵硬得缺乏可以共感的空間。二00五年她把在《書城》、《廿一世紀經濟報導》所發表的文化專欄輯成《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由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就予人一種清涼的感受;而現在,她又出《八月寧靜》,特別是其中有關巴黎行腳的部分,文風再變,已從文化眼看問題超脫了出來,變身成了另一隻慧眼。套句張愛玲腔,那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近代文化研究的祖師雷蒙·威廉斯(Raym[)nd wllliarns)在臨去之前,曾接受畢生最後的訪問,訪者問他,研究文化一生,對後輩的最大贈言是什麼,他的答覆是,我們無論思與寫,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最適當的位置:凡事站得太遠觀看,就會批判大於理解,但若站得太近,就難免只有理解以及為現狀辯護。用雷蒙·威廉斯的觀點看陳寧,她其實是雖遠但卻偏近的那一種,這也顯露出她那柔軟的情性,以及文章總是留下餘地。
寫作有如蹓逛(flaner),蹓逛之為一種態度,一種寫作,已成了當代城市書寫的一個支派,所謂的“碎片書寫”(FragiIlentary wrmng)即由此產生。它不意圖虛構出一個削足適履的整體,而卻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叮叮咚咚里,呈現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顏色和切切聲響。可以如此看巴黎,可以如此談文論藝,當然也可以如此回看自己。人生行腳,每一步也才不虛枉。陳寧讓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些斑斕的人生片段啊!
南方朔
寫作有如溜達逛街,你逛不出一個被抽象觀念統一起來的城市,只是逛出一堆有意義的瑣碎。逛街是復義的,寫作也是復義的,只是看你抓住甚么而已。
陳寧在巴黎閒逛,這是她抓住的巴黎:
——“在這個美學的核心,則是這些都市女子走路、抽菸、發獃的姿態,她們對別人視線的自覺與在乎,喜歡張揚卻同時熱愛低調的特質。一個獨坐咖啡館的巴黎女子身影,是一道滿載隱喻的好看風景。”(《巴黎女子》)
——“但左岸有一種自以為是的矜持,以及對文化的自重。這氣質使很多東西變得順理成章,不造作。在咖啡館談文說藝跟在市場買菜一樣自然,有時前者較後者更天經地義。”“並且,左岸適宜於居住,街道親近卻不壓迫,有充足的樹蔭。在喧鬧之中,總有一抹安靜。這樣說吧,右岸仿佛是前院是客廳,整天繽紛演出,久了可是叫人累。左岸卻更像是後院是書房,前台的戲照演可也,後台還是有著可讓人躲起來嘆一口氣的空間。”(《左岸》)
——“巴黎的靈氣,是來自那個陣容鼎盛的逝者隊伍。人在巴黎,仿佛隨時推開一扇門,就能觸摸到冥界的種種。……在巴黎,死亡是某個透明的存在,讓我穿透它觀看世界:它無處不在,可是一點不沉重。”(《巴黎生死界》)
——。來巴黎的人,總要登登鐵塔,從高處看看這城市。如果來問我,我就會說,一定要在晚上去看,要看夜巴黎。那是另一個巴黎。一個教人心碎心折的巴黎,一個能把悲傷從心墳挖出,並且重新埋葬的巴黎。一個教人迷醉的巴黎。……所有關於白天的髒亂、疲憊、繁瑣,來到了黑夜,似乎一一失效,給黑洞般的深夜吸納收藏起來。仿佛換上了另一個布景,另一種心情。罪也變成美,沉淪是理所當然,放縱是療傷的姿態。塞納河幽幽流淌,就像一個知音人的心跳。我知道,所有事情,夜巴黎都懂得,並且明白,並且知道如何陪伴、慰藉。”(《夜巴黎》)
類似於此的描寫和抒感,俯拾皆是,它就是陳寧的風格、陳寧的眼。那是一種剔透,一種仿佛什麼都知道,而正因知道,所以才開闊曠達的洞察。陳寧是柔軟的,也是很有感覺的。
於是,由陳寧的文章,我就想到《文心雕龍·隱秀第四十》所談到的所謂“隱秀”:
——“夫心術之動遠矣,文情之變深矣,源奧而派生,根盛而穎峻,是以文之英蕤,有秀有隱。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獨拔者也。隱以復意為工,秀以卓絕為巧。斯乃舊章之懿績,才情之嘉會也。”
若將上述說法用白話文來表示,“隱”是指一種認知和心情,以及由此而顯露出來的書寫筆法。它讓文辭間有更大的意義空間,可以響起不同的回音。而“秀”則不是雕削之華麗文辭,而是蘊藉的風格自然表現在章句的縫隙間。陳寧的風格,在“隱”“秀”這種文體的判斷標準上,的確已耕耘出了一片自己的田地,她看巴黎的結果,也才看出了那些慧眼。
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都早已知道,雖一事一物,各人寫采,皆必乾人乾麵。有的切事直述,有了論理卻失去了文采與感性,有的借題引申,文辭的瓜蔓滋生,本題反倒失去了蹤影,如何情理交融,文質並重,從來就是寫作上的一道難題。
而天可憐見,陳寧卻偶然的有了最恰當的寫作位置:她念的是新聞,新聞寫作講究的是實在、清楚,要有很固體化的信息含量;而她性喜文藝,又再念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文化研究。當代文化研究的特性,乃是它把每個問題都向最根本的文化基底這個層次下拉,拉出一個新的統合平面,於是,每個問題的延伸性變大了,固體也顯得有了豐富的流動性。當理解的能力變了,文章當然也變了,它多出了一些我們稱之為“底蘊”的成分。
這就是陳寧的風格,它有文采,有論理,因為論理而不致蹈空躡虛;因為文采,說起事來遂不致於僵硬得缺乏可以共感的空間。二00五年她把在《書城》、《廿一世紀經濟報導》所發表的文化專欄輯成《六月下雨,七月炎熱》,由北京華藝出版社出版,就予人一種清涼的感受;而現在,她又出《八月寧靜》,特別是其中有關巴黎行腳的部分,文風再變,已從文化眼看問題超脫了出來,變身成了另一隻慧眼。套句張愛玲腔,那就是: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近代文化研究的祖師雷蒙·威廉斯(Raym[)nd wllliarns)在臨去之前,曾接受畢生最後的訪問,訪者問他,研究文化一生,對後輩的最大贈言是什麼,他的答覆是,我們無論思與寫,最重要的是要找一個最適當的位置:凡事站得太遠觀看,就會批判大於理解,但若站得太近,就難免只有理解以及為現狀辯護。用雷蒙·威廉斯的觀點看陳寧,她其實是雖遠但卻偏近的那一種,這也顯露出她那柔軟的情性,以及文章總是留下餘地。
寫作有如蹓逛(flaner),蹓逛之為一種態度,一種寫作,已成了當代城市書寫的一個支派,所謂的“碎片書寫”(FragiIlentary wrmng)即由此產生。它不意圖虛構出一個削足適履的整體,而卻是要在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叮叮咚咚里,呈現出世界和生命的多重顏色和切切聲響。可以如此看巴黎,可以如此談文論藝,當然也可以如此回看自己。人生行腳,每一步也才不虛枉。陳寧讓我們看到的,就是這些斑斕的人生片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