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戰役(海上作戰戰役)

海上戰役(海上作戰戰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naval operation 海上戰役就是為達成戰役目的或一定的戰略目的,單獨或在其他軍種協同下,在某一海區實施的 戰役 。亦稱海軍戰役。它分為海上進攻戰役和海上防禦戰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上戰役
  • 外文名:naval operation
戰役介紹,進攻戰役樣式,防禦戰役樣式,海上戰役總結,四大海戰,

戰役介紹

海軍的武器裝備和兵力組織的不斷發展,使 海戰 的形式和規模也不斷地相應發展。 19世紀末至 20世紀初,海軍發展成為多兵種的合成軍種,已能在海洋上進行大規模的作戰,從而產生了海上戰役。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中國曾使用“戰役”一詞記述黃海海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海上戰役已發展成為由海軍同其他軍種、兵種,在廣闊海洋的海面、水中和空中進行的戰役。其後,飛彈核武器的出現和核動力、電子技術等的廣泛套用,使海軍的裝備、兵力組織、戰役的規模和形式等發生了更大的變化。

進攻戰役樣式

①對海上兵力集團進攻戰役
作戰行動包括:海上襲擊戰,預期的和不預期的遭遇戰等。其目的是消滅或重創對方海上兵力集團,改變海上的兵力對比和 戰場 形勢,奪取並保持 制海權 。通常由海軍諸兵種(艦種)協同實施。
②對基地和陸上目標襲擊戰役
其目的是破壞對方的 海軍基地 、港口、駐泊點和機場,消滅和重創其駐屯兵力,破壞對方陸上重要目標和削弱其作戰能力。主要突擊兵力為 潛艇 、 航空兵 和飛彈艦艇。
③海上破交戰役
作戰行動包括:海上襲擊、伏擊、截擊等。其目的是打擊、消滅對方的 運輸艦船 和護航運輸隊,奪取和掌握有關海洋 戰區 的制海權,切斷對方的海上交通運輸。它是在包括海上交通線和裝卸(轉運)港口等在內的廣闊海區和相當長的時間內,通過多次海上進攻戰鬥進行的。
④海上封鎖戰役
作戰行動包括:兵力封鎖,水雷封鎖,兵力和 水雷 相結合的封鎖。後者是經常採取的方式。其目的是切斷對方基地、港口和海岸與外界的海上聯繫,阻止其海上兵力機動,斷絕其海上交通線,破壞、 削弱其作戰能力。 根據戰略、戰役企圖,可以是全面封鎖,也可以是局部封鎖。

防禦戰役樣式

①海上反襲擊戰役
其目的是抗擊對方的海上襲擊,挫敗對方的海上進攻,保衛基地、港口、岸上重要目標和兵力的安全。由海軍獨立進行或與陸、空軍協同進行。
②海上保交戰役
作戰行動包括: 反潛戰 ,對對方的海上破交兵力、海軍基地、港口和機場等的襲擊戰,對對方實行海上封鎖等。其目的是打擊、消滅對方的海上破交兵力,保持海洋戰區的制海權,保證海上交通線的暢通,保護海上交通運輸的安全,保障己方兵力的機動和物資補給。
③海上反封鎖戰役
作戰行動包括:打擊對方的海上封鎖兵力(特別是布雷兵力),進行反水雷鬥爭(見 水雷戰 )等。其目的是消滅和驅逐對方的海上封鎖兵力,恢復己方從海上與外界的聯繫,保障己方海上兵力行動和交通運輸的自由。
組織實施海上戰役,須善於根據戰略企圖和敵對雙方的實際情況,周密地組織計畫;正確選擇打擊對象,隱蔽、迅速地集中兵力,抓住戰機,適時投入作戰;在戰場形勢發生突然變化時,冷靜判斷情況,果斷定下決心,迅速機動兵力,以保證主要方向的作戰;適時投入預備兵力,以 擴張戰果 。此外,還應有效地開展電子鬥爭和充分地作好各種保障工作。

海上戰役總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
黑爾戈蘭灣海戰(1914.8.28)
多格灘海戰 (1915.1.24)
德蘭海戰 (1916.5.31-6.1)
達達尼爾-加利波利戰役

四大海戰

在古近代漫長的歲月里,海上爭鬥不斷,但是影響歷史進程的大海戰卻為數不多。這裡所介紹的四大海戰不僅規模大,而且對海戰戰術的發展及世界歷史的進程都有著重要影響。
公元前480年的希(臘)波(斯)薩拉米海戰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規模槳船隊之間的較量,也是公元前500年開始的希波戰爭中的決定性戰役。當時強大的波斯王朝橫掃歐亞,他有戰艦千艘50槳大船,為防備波斯的入侵,希臘諸幫盟主雅典精心設計了一種三層槳戰船,船身小而靈活。薩拉米一戰,千艘大型波斯50槳大船因行動過於遲緩而被具有撞角的多層槳戰船撞沉300艘,而僅有300艘三層槳戰船在戰鬥中卻只損失了40艘,本次海上戰爭是希臘由防守轉入進攻的轉折點,從此確定了雅典在古愛琴海上的強國地位。
1453年,土耳其人攻克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帝國隨之滅亡,為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他們的海盜從未停止過劫掠基督教國家的商職,到了16世紀,地中海已成為基督教和融入摩斯林世界的土耳其的海上戰場。為了抵禦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威脅,1571年爆發了勒潘多海戰。基督教國家的聯合艦隊的大炮火力占有明顯的優勢這是世界上最後一次大規模槳船隊之間的較量,但是與薩拉米海戰所不同的主要不是使用艦船間的衝撞,而是近程火炮相對抗,基督教聯合艦隊選擇開炮的合適時機是"近到讓敵人的血濺到您身上時再開炮",本次大海戰使土耳其艦隊損失了200艘戰船和大約3萬名戰士,而基督教徒艦隊僅損失12艘戰艦和7700名戰士,此戰的勝利打消了土耳其獨霸地中海的念頭,使其領土擴張的野心大為收斂。勒潘多海戰是16世紀最大的歐洲戰役,也是由近程火炮取勝的第一次海上戰役。
16世紀中葉,英格蘭為了在西、葡全球航海殖民活動中得益,不斷在海上發生英國私掠船襲擊西班牙港口基地和商船的事件。在伊莉莎白女王時代尤甚。在馬丁·路得宗教改革後,進一步引起天主教徒與新教徒之間殘酷的宗教戰爭,從而使天主教國家西班牙與新教國家英格蘭的矛盾公開化,最終導致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格蘭,為了提高當時歐洲普遍使用的高上層建築蓋倫船的駛風性能研製了一種低上層建築的輕型蓋倫船,又稱女王艇。當雙方連續的戰鬥在英吉利海峽展開時一批新型女王艇投入戰鬥,於是英國軍艦在輕捷,搶風航行性能探帆技術等方面均占明顯的優勢。而西班牙無敵艦隊中的舊式蓋倫船不僅行動明顯遲緩,而且不會作逆風航行,在戰鬥中尚處於下風受擊的位置。而英國人在這次海戰中發揮了他們的帆船海戰戰術理論,即自艦處於敵艦的上風位置是最占優勢的位置。西班牙經過7日的戰鬥,已經彈盡,而英國艦隊卻仍不斷地從英國得到彈藥補充。後來西班牙無敵艦隊在加萊錯地受到英國8艘火船的攻擊,受到重創,奪路而逃,在大西洋遇到風暴,40艘船在海上沉沒。無敵艦隊的慘敗標誌著西班牙衰落的開始。而英國的海上實力就此正蒸蒸日上。這次海戰是天主教主要擁護者與耶穌教主要擁護者之間的一次全面對抗,也是帆船艦隊間作火炮艦隊遠距離對攻的第一次大決戰。
19世紀初拿破崙為了稱霸歐洲,沒有接受西班牙無敵艦隊遠征英吉利海峽受挫的教訓,試圖奪取英吉利海峽的制海權,遠征英國本土。1804年10月21日夜,由英國海峽上將納爾遜率領的英國艦隊與法國分艦隊司令維爾納夫率領的法國艦隊於加的斯的特拉法加角附近相遇。在這次大海戰中納爾遜摒棄以往雙方艦隊沿縱列航行,側向發炮的固有海戰模式採用以旗艦突破敵陣,近程發炮戰術,為此,之前,英國還研製了威力強大的武器-巨型短炮。便於炮手在航行中選擇準確的時間進行射擊,依靠這一新戰術,英國艦隊全殲法國艦隊,維爾納夫被俘,而納爾遜上將不幸戰死。納爾遜上將的葬禮非常隆重,它反映了特拉法加海戰的重要意義。他所創造的海戰戰術及其這次海戰中的慘烈和悲壯令肅然起敬,人們充分認識到此役對保衛英國海上安全的重要性是納爾遜把帆船時代特別壯觀的海戰線式戰術發展到最高峰,成為帆船海戰最高典範,這次海戰由根本上樹立了英吉利在海上的霸權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