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棧橋

浮棧橋

浮棧橋,指用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浮棧橋可用於人行、公路、鐵路。其構造並不複雜,架拆也方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浮棧橋
  • 拼音:fú zhàn qiáo
  • 概念:用浮箱代替橋墩的橋樑
  • 領域:橋樑建設
  • 相關概念:橋墩
  • 特點:構造簡單、拆架方便
歷史,結構形式,套用,舉例,黃河浮橋,泉州浮橋,

歷史

浮橋,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橋墩,浮在水面的橋樑。軍隊採用制式器材拼組的軍用浮橋,則稱舟橋。浮橋的歷史記載以中國為早。 <詩經·大雅·大明>記載:“親迎於渭,造舟為梁”,記載周文王姬昌於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橋。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公孫述在今湖北宜都、宜昌間架設長江浮橋。西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杜預在今河南孟津附近的黃河架設河陽浮橋,曾持續使用達800多年。在國外,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於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達米亞修建過浮橋;澤爾士一世於公元前 481年為進軍歐洲曾在赫勒斯滂(現為達達尼爾海峽)建浮橋,以連線歐、亞大陸。

結構形式

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①傳統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再鋪面。②舟梁合一的形式,或船隻首尾相連,成縱列式,或將舟體緊密排列成帶式。為保持浮橋軸線位置不致偏移,在上、下游需設纜索錨碇。為與兩岸接通,在兩岸需設定過渡梁或跳板。為適應水位漲落,兩岸還應設定升降碼頭或升降棧橋。

套用

浮橋可用於人行、公路、鐵路。其構造並不複雜,架拆也方便,但維修費用高。平時可用以應急救災或作為臨時性交通設施,戰時可用以保障軍隊迅速通過江河軍用的制式舟橋,為增加其機動性,常用輕金屬製成自行式的。

舉例

黃河浮橋

山東在1987年就有了第一座黃河浮橋,發展到今天將近70座,在山東大約四五百公里的黃河沿岸,平均每10公里就有一座浮橋。河南最早在與山東交接的濮陽市建設浮橋,此後山東人沿著黃河向上游進軍,現在河南已建有11座浮橋。同時,在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也建有浮橋。
與傳統的浮橋不同,現在黃河浮橋上鋪的是厚鋼板,橋面平坦;承載橋面的也不是木船或竹筏,而是一些船形的鋼鐵浮箱,浮箱叫承壓舟;並排的浮箱之間,由拳頭大小的螺栓相連線,方便行人和車輛通過。浮橋的承壓舟是由專門的造船廠生產的,幾十噸重的車輛過橋沒有問題。另外,每年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或預報花園口流量超過3000立方米/秒時,浮橋在兩個半小時之內就能拆除,所以安全是有保障的。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隻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線,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陝甘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為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泉州浮橋

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橋”。至元豐七年(1084年)轉運判官謝仲規再修,斷舟以續梁道,改名“通濟”。紹興三十年(1160年),提刑陳公與弟賀州同謀,樞密口公及僧文會助之,建石橋,長八十丈,翼以扶欄.郡乘邑志均載其事。關此浮橋,名太守王十朋記之以詩,有“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世無剛者橋豈成,名與萬安同不泯。”明代朱襤也書記其略。如今,浮橋的兩端橋頭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間一截橋身悵然面對正在拓寬的筍江新橋。伴隨著浮橋的斷塌,泉州名景之一“筍江月色”再也無處尋覓,只有幾個殘留的橋孔,在秋風中顧影自憐。
900多年前始建的浮橋,又叫筍江橋,長200多米,橋墩15座。聽說以前每年中秋夜,乘船到江中,就能看到清源山、紫帽山相連在一起的倒影;而筍江橋下,16個橋孔都倒映著一輪皓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