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

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

《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是20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浪跡十年之行旅記聞
  • 作者:陳達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1日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頁數:200 頁
  • ISBN:9787100093224
  • 開本:32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序言,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著名社會學家陳達先生的筆記體日記,記錄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間在閩粵、南洋地區和蘇聯的考察見聞。“華僑為革命之母”,書中對於閩粵社會與南洋華僑的觀察敘述,展現了這一群體的風俗民情,及其與國內革命千絲萬縷的聯繫。1935年作者遊覽蘇聯,細緻記錄下了蘇聯社會的發展形勢及工農生活,亦具珍貴价值。
學問一事,見微而知著,雖片言鱗爪,卻渾然一體。及今觀之,札記、書信、日記等傳統書寫方式,更是散發出無定向、碎片化的後現代氣息。錢锺書先生便將自己的讀書筆記題為“碎金”,凸顯其特殊的價值。
文叢取名“碎金”,意在輯零碎而顯真知,並與“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相映襯。叢書所錄,非為諸名家正襟危坐寫就的學術著作,而是其隨性揮灑或點滴積累的小品文章。分為治學隨筆、學林散記、日記書信與口述自傳等系列,多為後人精心整理或坊間經年未見的佳作。希望這些短小而精美、靈性而深邃、言簡而雋永的吉光片羽,能幫助讀者領略名家學者的點滴妙悟、雅趣文字,一窺學術經典背後的豐富人生。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粵東、閩南與廣西
一、南洋華僑研究的緣起
二、汕頭及其附近
三、泉州與漳州
四、西江流域
第二章 東印度群島
一、爪哇
二、網甲
三、西婆羅洲
第三章 馬來亞
一、星加坡
二、馬六甲
三、檳榔嶼
第四章 暹羅與中南半島
一、暹羅
二、中南半島
第五章 蘇聯
一、莫斯科社會一瞥
二、工人生活與工廠
三、集合農場

作者簡介

陳達(1892—1975),著名社會學家,長期擔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抗戰時期任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社會學系系主任和清華大學國情普查研究所所長。1948年獲選為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人口問題、勞工問題和華僑問題,代表著作有《中國勞工問題》、《人口問題》、《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等

序言

在以往十年里,我的生活過程中,遭遇著極重要而稀罕的事變。其最顯明的,便是駐華日軍在盧溝橋的挑釁,釀成中日之戰,隨後演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件非常之事,對於我發生了繁雜而難以形容的影響。不說別的,’單講我國抗戰開始的時候,我剛是四十有零的壯年。而今白髮頻添,精神漸衰;雖尚非是老者,但體力、毅力與記憶力,已遠不如當年。抗戰不是使我衰老的原因,因沒有戰爭我亦是要衰老的,但抗戰確實催我衰老,使我衰老得更快。所以在抗戰期間,我個人如何生活,是值得分析的,因為由此可以反映出來許多和我相似的個人,或和我相異的個人。具體說來,在抗戰期間,我的心情如何?工作如何?對於抗戰的反應如何?對於社會的觀感如何?對於我國建設的期望如何?見解如何?
為要解答前述的問題,或不勝列舉的其他問題,理應有比較詳盡的記述。記述的方式可以有下列數種:(一)自傳:我還是中年以上的人,不想在這個時候,片段地敘述自己的生活。(二)回憶錄(Reminiscences);英美有些人士,關於追述過去的經驗與事實,往往利用此法。(三)有些人把生活與自己的工作,在同一書內夾敘,例如美國社會學前輩,柯立教授(Charles H.Coeley:Student and Life)。(四)德國人有時採用一種通俗而隨便的撰著,作關於“研究旅行”(Studienreise)的敘述,內中旅行的成分多,研究的成分可多可少。上述數種,我也有局部採用的,但沒有純粹地採用哪一種。我的最後決定,是用本書的方式,分章與節及目。分節的標準或用地域或按題目的性質。節下有目,記載較詳的事情,大致依時期排列先後的次序。目與目之間有時沒有系統的關係。一章之中亦往往缺乏嚴謹的組織。就本書的書名視之,仿佛是一種小品文的著作,細察其內容實是敘述我的見聞、我的觀感、我的工作、我的思想。用隨便的文筆,鬆懈的組織,說些我要講的話,記些我認為有趣或值得注意的事物。我所見的東西如風土人情;我所遭遇的社會境地如討論會;我所接觸的人物如蘇聯勞工,或雲南鄉民,往往隨筆寫出。有些事情是瑣碎的,是無關宏旨的,但亦有比較重要的事實。無論如何,我將所見所聞與所想到的,隨時記下,盼望有些資料或可供參考與研究用的。
我既打算將所見所聞與所想到的隨時記下,其最方便的文體莫如筆記。我從小就學習做筆記,到如今還保存此習慣。我在閱書或旅行的時候,大致帶筆與紙,預備隨心所欲,抄記任何項目。俗語云“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在少年時,記性固然不壞,且筆是甚勤的。這部書的材料,大部分系依賴勤於筆而集成的,事無巨細,興到即記。我認為筆記是最隨便的文體,利於記述事物,表達思想。
因為我是社會學學生,凡是我所注意的人與事、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事的關係、事與事的關係,往往含有社會學的意味。我的觀察與思想,有時候不知不覺地入於社會學的領域。本書所記的在有許多方面,可以灌輸社會學的知識。不過這些知識,亦是無系統的,無組織的,不像是教科書那樣的機械與莊重。
我所敘述的,有許多誠然是瑣碎的事情,但人的生活里,有很大的部分是由瑣事累積的,例如衣食住及日常的活動。對於這些事件我們要能夠觀察,觀察時要能利用五官的全部或若干部分,觀察時要能減少錯誤。第二要能將所觀察的,隨時隨地記錄下來,記時要力求與所觀察的結果相符,並且力求正確,避免偏見。如果不記,有許多事物,就變成過眼的雲煙,不留痕跡,以後再無研究的機會。如果記得不夠詳盡,對於敘述或立論,有時得不著可靠的根據。第三要能了解這些記錄的意義,要能解釋所觀察的現象及所記錄的事實。如能做到這一步,結論原理與哲學俱可演繹出來,且可提高其準確性,因為他們是根據於事實的。所以有許多少年,閱讀本書之後,應該可以得著些訓練,這些訓練,是實證社會學的初步。
本書所包括的材料,始於民國二十三年八月,止於民國三十四年四月,共為十年又九個月。最初四章敘述我在閩粵與南洋的旅行。第五章討論歐洲旅行中的蘇聯部分,余稿業已散失。自第六章起,其內容俱是描寫抗戰期間我的生活、工作與感想。
第九章(抗戰建國)內第四圖(昆陽縣夷人捉野雞)及第五圖(昆陽縣夷婦背物),系老友孫福熙(春苔)兄所畫的,特此聲明並志謝。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日本投降後四日)
陳達序於雲南呈貢縣文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