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浪子回家》是兩幅同名畫作,作者分別是倫勃朗和穆立羅。詳見正文。
基本介紹
倫勃朗作,基本信息,創作背景,穆立羅作,基本信息,背景,
倫勃朗作
基本信息
【名稱】浪子回家
【年代】此畫約作於1669年(有些史著標明1665年,似有不妥)
【屬地】現藏俄羅斯聖彼得堡
創作背景
從17世紀60年代起,倫勃朗的視力漸漸衰退了。他完全放棄了銅版畫創作,不過,肖像畫、裸體習作和動物寫生等一直沒有停止,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天。大概在完成一批表現人物的複雜心理特徵的作品(如《阿蘇爾·阿曼與愛斯費爾》,1660年,藏蘇聯普希金造型藝術博物館;《掃羅與大衛》,1665年,藏海牙毛里茨海斯美術館;《失寵的阿曼》,1665年,藏列寧格勒;《猶太人的未婚妻》,1668年,藏阿姆斯特丹,等等)之後,開始進入他油畫創作的晚年。在他的畫上常常出現一些悲劇人物,或以尖銳的戲劇衝突來展現人生的宗教故事。這幅《浪子回家》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也是一生中最後一件作品。
畫家以驚人放逸的油畫筆法來描繪這一傳統題材,人物形象的塑造顯出很大的概括性。光線從左側射來,人物之間的關係比較凝練,包孕著巨大的感情力量。其時他的油畫技巧已爐火純青,善於從色層的渲染中處理光線與空間的關係。
這幕戲劇性情景是這樣的:浪子跪倒在父親面前,痛悔前非,父親現出一張慈祥的臉,用雙手撫慰兒子,周圍幾個懷有同情心的人物,都被處理在陰影與半陰影之中,人物間顯現一定深度的空間,這個空間是被光線的氛圍包裹著的。
倫勃朗說過:"當我說到光線的時候,我的意思就是空氣。我要真正說明的是一個房間的空間,一個院子的空間,整個世界的空間。"這番話表露出畫家對油畫的光色觀。他認為油畫的特色是描繪光線;透亮的光線與深沉的光線,就是一定距離的空間,如他的那幅《夜巡》,畫中人物個個都被濃縮在空氣中,透過一層霧一般的光線,展現出人物的空間位置。倫勃朗的光色觀對後代畫家有很大的啟發。他的從深暗色層中透出一點亮光的油畫情緒描繪法,被後世許多畫家所仿效。
他所指的油畫"空間",其實是一種捉摸不定的事物,當他用油畫顏色表現時,事物的具體性才是空間的確定性。倫勃朗還說過:"我先去畫,然後試圖發現我畫了什麼和怎樣畫成的。魯本斯未曾這樣畫過,哈爾斯比較接近一點,勃魯蓋爾作得實在令人驚嘆,還聽說委拉士開茲也是用這種畫法作成的"公眾並不注意我怎么畫。可能400年後我有什麼畫能流傳下來,人們將會議論:倫勃朗這傢伙是做對了,他摸索出一條正確的方向。這是一種有趣的實驗,它是會令人大吃一驚的試探。" 這些創作經驗談,有助於我們了解他晚期的油畫在空間描繪上的心得體會,雖然講得較晦澀,然對於繪畫的研究者來說,具有精闢的學術價值。他的油畫空間感決不是自然形態的光線與空氣,觀者可以從他的畫上看到一些被深化的藝術形象,就能領會他所指的光與空間是什麼。這幅《浪子回家》似乎顯得還要充分些,如果它是一幅彩版圖片的話。
穆立羅作
基本信息
【名稱】浪子回家
【年代】作於1670-1674年
【作者】穆立羅
【規格】為236×261厘米
【屬地】塞維亞
背景
在17世紀六七十年代,熱情追求理想美的塞維亞畫家穆立羅開始進入他的創作多產期。這時,除了教堂祭壇畫、裝飾畫之外,他還為塞維亞小教堂和修道院製作許多組畫,如為托缽僧修道院製作20幅油畫,為卡里達德小教堂製作11幅油畫。
這一幅《浪子回家》,是此類組畫之中的一幅。 穆立羅喜歡用自己熟悉的、甚至是他同時代的生活背景來作宗教畫,聖經中的人物成了安達盧西亞的農民,聖母、聖嬰與施洗約翰的生活也就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尋常家庭生活。雖然他也儘量美化,但他心目中的美是一種世俗的美。這一點,從《浪子回家》的所有人物上,都可以看出來。
懲惡揚善是宗教教義中的常見內容。基督教里的"浪子回頭"也是中世紀常用的題材,丟勒畫過一幅銅版畫(參見本書丟勒的條目),倫勃朗也畫過。穆立羅作此畫大概晚於倫勃朗兩年多。故事是說某戶兄弟分家後的不同道路,哥哥勤勞自立,生活致富,兄弟浪跡天涯,遊手好閒,揮霍無度,最後落得個乞討的地步,後來受上帝感召,痛改前非,羞回家門。這幅畫按照聖經所述,把情節展開在浪子回到慈父身邊的一刻。
穆立羅對每一個人物都作了寫生,十分細緻。衣衫襤褸的浪子,正跪在年邁的父親前,老人那慈祥的胸懷以寬大的袍服和愛撫的姿態來體現。整個構圖體現一種古典主義藝術傾向。左邊的哥哥剛從田野歸來,牽著一頭牛,跟隨著他的還有他的小兒子。右邊是走出門外迎接的眾多的家人。一個傭人把替換的衣服鞋帽拿來讓浪子替換。這一場面恰好與左角的哥哥的歸來構成一種情節性對比。遠處被雲霧虛化了,背景上的建築物正確地表現出透視上的深度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