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市鎮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是清朝時期遺存的古建築群。
浦市鎮古建築群包含了萬壽宮、李家祠堂、吉家祠堂、李家書院、楊茂源印書鋪、謝逢開號、榮順商號、吉家大院、余字鏢局、姚家繡樓、鄱陽世第、青蓮世第等13個文物點,均為明清時期古建築,類型多樣、功能完整,有磚木結構建築206處。浦市鎮古建築群因地制宜,在營造工藝上善於吸納外來文化與地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營造技法予以融合,體現出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審美文化取向。現存的商號、商埠、碼頭等古建築表現出較強的商業特徵,是西南地區商業發展的重要物證,對研究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浦市鎮古建築群還從側面反映了中央王朝開發西南地區的歷史進程,對區域政治經濟發展史及中國邊疆開發統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同時,浦市鎮古建築群是歷史上特別是明清以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在建築物證上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價值。
2019年10月7日,浦市鎮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市鎮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
- 所處時代:清朝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398-3-201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建築,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瀘溪縣誌·坊市》記載:“浦市鎮上自洪江,下至常德府,浦市居中為大鎮矣。”秦漢時期至明清時期,因依託沅江獨有的地理優勢,使得浦市鎮工商繁盛,商賈雲集,曾經一度是湘西四大古鎮之首。浦市古鎮現存三條歷史街區、兩處歷史遺蹟、二百零四處歷史古建築,大多都是明清時期修建的。
浦市萬壽宮始建於明朝,現有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遺存,有600多年歷史,後又經過清鹹豐二年(1852年)和民國七年(1918年)兩次維修,保存至今。據《辰州府志》記載,萬壽宮原為“水府廟”,至清代,沅江流域商業經濟發展繁榮,浦市作為沅水上游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各地商人匯集於此。江西戈陽兩兄弟將“水府廟”改建為江西會館,又稱“豫章館”。
2014年~2015年,對青蓮世第進行修復。
建築格局
浦市鎮古建築群包含了萬壽宮、李家祠堂、吉家祠堂、李家書院、楊茂源印書鋪、謝逢開號、榮順商號、吉家大院、余字鏢局、姚家繡樓、鄱陽世第、青蓮世第等13個文物點,均為明清時期古建築,類型多樣、功能完整,有磚木結構建築206處。浦市鎮古建築群因地制宜,在營造工藝上善於吸納外來文化與地方少數民族地區的營造技法予以融合,體現出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和審美文化取向。
主要建築
青蓮世第
青蓮世第為清嘉慶年間遺留下來的窨子屋建築,建築主體由青磚和杉木構建而成,四周為灰白色風火牆,建築內部空間緊湊且相對密閉。青蓮世第位於浦市古鎮文物建築群中心地區,近鄰李家書院、吉家大院,建築坐西朝東,整體高約7米,建築面積約560平方米,是一棟兩層三進兩廳的窨子屋建築。
青蓮世第建築整體空間為高牆圍合的方形空間,平面依建築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分布,布局緊湊嚴謹,共有三進院落,建築從入口起依次為大門、門廳、天井、正廳、過廳、天井、中廳和後院,左右兩側為廂房。由青石台階拾步而上,來到青蓮世第的大門處。青蓮世第的大門高2米,寬1.2米,為楔形入口門。門樓為門罩式,以門洞為中心,周圍用砂岩方石砌築而成,門額上題“青蓮世第”四字,端莊而雅致。
大門內有一天井,為第一處濕天井。天井下方為一處下沉10厘米的方形排水池(明塘),下雨時雨水自屋檐滴落,通過天井流入排水渠中,四方之水如同四方之財,源源不斷地流入高牆大院之內,形成“四水歸堂”的景象,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前廳為客廳,是半開放空間,面積約20平方米,主要用來招待客人。前廳的樑柱大部分為杉木,經過桐油的浸泡呈現褐色,地面為人字紋青石磚鋪面。內部裝飾高雅古樸,正中間掛一幅水墨山水畫,山水畫左右兩側為一幅字聯“撒手大千無一物,莫憑世味論功勳”。穿過客廳便是第二處濕天井,由於第二處院落為主人自家起居的私密空間,為了保證隱私性,第二處的天井相對第一處小一些。內院為主人日常生活的空間,整體布置比前院更為溫馨,天井正下方擺放一處實木茶桌,主人可以在閒暇時品茶賞景。中廳為書廳,和前廳一樣是半開放空間,面積約21平方米,主要功能是主人日常讀書作畫的場所。中廳空間古色古香、清新典雅。建築牆面均為古褐色的杉木板,室內陳設古樸雅致,實木書桌、博古架以及蓮元素屏風都凸顯主人的品味和精神追求。整個書廳前院的廂房為客房,兩側的廂房方正小巧,且配有木質花窗。花窗上半部分主要為豎格紋和植物藤蔓紋樣,下半部分為海棠紋樣。中院的廂房是主人居住的房間,相比前院的客房空間大一些。中院的主人房上的木質花窗雕刻主要是植物花卉紋樣。
青蓮世第沿中軸線左右對稱分布,以天井為節點,將各個廳堂之間隔開,又由過廳將各個空間相連線,不僅保證了隱私性也提升了趣味性和觀賞性。以軸線左右對稱分布的建築,大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軸線強調的是一種禮制關係。方正規矩的平面布局形態,給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前堂後寢等禮制規矩奠定了基礎,將社會倫理關係與建築空間相融合。
萬壽宮會館
萬壽宮會館建築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河街。萬壽宮會館建築為明清時期浦市十三大會館中規模最大的一座,也是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會館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萬壽宮會館建築是沅水流域特有的窨子屋建築。
萬壽宮會館建築規模宏大、布局和設計完整、功能多樣、裝飾豐富。建築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現存建築面積961平方米,建築主體部分保存基本完好。萬壽宮會館建築坐西朝東,是一座三進庭院式磚木混合建築,為抬梁式木構架結構。建築平面布局呈“目”字型,基本單元縱向串聯,沿軸線對稱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大門(牌樓)、門廳(戲台)、院落、正廳和後殿,建築南北兩側為四跌式封火牆。青磚砌築的封火牆厚實而堅固,高度7~8米,形式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樣式。
萬壽宮建築入口處,雄獅踩繡球,腳踏寰宇,雌獅懷抱幼獅,有子孫綿長之願。牌樓式的建築大門作為空間的序幕,是萬壽宮會館建築獨特的標誌。牌樓本來在防洪堤的位置,因修築防洪堤便將牌樓後移,與建築二進的大門接鑲並融為一體。牌樓有石雕裝飾,正上方豎刻“萬壽宮”牌匾,周圍雕刻著福祿壽和八仙過海場景,其他石雕內容多採用戲曲、小說、民間傳說等富有祈福意義的題材,以表達美好的生活願望和祝福。進入大門,首先經過的就是兩層戲台,戲台在人上,人在台下過。上層為戲曲表演空間和準備空間,底層架空作為入口門廳。台柱兩側有對聯:“做賦做詩,圈外文章殿外句;扮文扮武,水中月亮鏡中天。”穿過戲台為觀演院落,院落地面鋪設均勻對稱的長方形條石板,與正廳空間融合。正廳內十餘米高的木質大柱子,均為紅豆杉整木,柱子越往殿內越為粗壯。正廳有旱天井,井上加有屋檐,並鋪有可透光的明瓦,既防雨又能保持室內的乾燥,同時,增加了使用面積。穿過正廳,就到了後殿,後殿現修繕為嚴如熤浦市活動紀念館。
吉家祠堂
吉家祠堂為磚木混合結構,平面呈“凸”字形,由門、中、寢三堂組成,是一座三進式的宗祠建築。吉家祠堂的門堂三開間,進深6米的前院圍合,並在兩側開門,使祭祀路線複雜化,來增加祭祀場景的嚴肅感與莊重感。用狹長的前院與高大的門堂建築形成對比效果的尺度感,突出可見性的等級空間即門堂,進而強調祠堂建築的等級秩序。為解決內向性的建築布局方式與內部空間生活化的矛盾,吉家祠堂的內部院落空間的處理上模糊其內向性。吉家祠堂的中堂與寢堂全為開敞式,沒有門和窗,使得空間環境互通;各堂之間前設檐廊,內通室內空間,僅以基面高差區分與庭院的聯繫,使室內外空間聯繫更為緊密,過渡自然。寢堂處於整座宗祠核心位置,與門堂和中堂前的院落空間形成對比襯托,以及該處本身的規格尺寸、空間高度彰顯其主導地位。
吉家祠堂的寢堂建於台基之上,雙槽平面,進深9米,三開間,位於整個祠堂建築中軸線的盡端,在建築布局方位上與其他房屋區分出主從關係。吉家祠堂用寢堂的至高位置與形制,體現孝道文化中敬親內涵。祠堂規整對稱的中軸布局,與儒家文化中所提倡的“中庸”“中正”的思想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子孫以宗祠建築規模彰顯家族興旺,是對以孝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肯定與自信。
吉家祠堂在建築選址與布局理念上受封建宗法禮制的影響,同時結合浦市地區的建築特色,形成了獨特的宗祠建築形制。
文物遺存
浦市鎮古建築群留存雕刻有植物花卉紋樣的木質花窗、蓮花柱礎、石獅等遺物。
歷史文化
村落文化
浦市鎮歷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0年7月被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該鎮歷史鼎盛時期,有3條商貿街、12座城門、13省(地)會館、20多座貨運碼頭、45條巷弄、數以百計的封火牆“窨子屋”,以及古戲樓、寺廟道觀、作坊(土地堂)等龐大的建築群。
文物價值
浦市鎮古建築群現存的商號、商埠、碼頭等古建築表現出較強的商業特徵,是西南地區商業發展的重要物證,對研究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浦市鎮古建築群還從側面反映了中央王朝開發西南地區的歷史進程,對區域政治經濟發展史及中國邊疆開發統一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同時,浦市鎮古建築群是歷史上特別是明清以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在建築物證上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浦市鎮古建築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浦市鎮古建築群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浦市鎮。
浦市鎮古建築群
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浦市鎮古建築群,路程為22.9千米,用時約3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