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良渚文化先民(動物)食物結構的穩定同位素分析

浙江良渚文化先民(動物)食物結構的穩定同位素分析

《浙江良渚文化先民(動物)食物結構的穩定同位素分析》是依託浙江大學,由郭怡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良渚文化先民(動物)食物結構的穩定同位素分析
  • 依託單位:浙江大學
  • 項目負責人:郭怡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系統探索新石器時代人類的食物結構及其演變,對揭示原始農業的發展、人類生活方式的演變,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文明起源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利用穩定同位素方法分析新石器考古遺址中出土的人和動物骨骼,揭示人(動物)的食物結構,進而探討原始農業的起源與發展,已成為國際國內生物考古界的研究熱點與重點之一。但對新石器晚期南方稻作農業以及魚類資源在先民生活方式中的地位,目前仍缺乏報導。本項目擬綜合採用C、N、S穩定同位素方法,對浙江省良渚文化時期(距今4300-5200年)若干考古遺址出土人和動物骨骼進行分析,了解先民(動物)的食物結構,揭示新石器晚期原始稻作農業成熟時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及其演變,及稻作農業在先民食物結構中的地位及動物食性;並在此基礎上,探討先民對動物資源尤其是魚類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以及家畜的飼餵方式,為探索農業與文明起源間的關係以及人地關係等重要問題奠定基礎。

結題摘要

本項目以中國新石器時代諸考古遺址出土人和動物骨骼為研究對象,綜合利用C、N、S穩定同位素等多種方法,探索新石器時代人和動物食物結構及其演變。實驗結果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先民骨骼普遍保存較差,絕大部分樣品骨骼成岩現象嚴重,骨膠原已基本被破壞、流失。對有效數據的分析結果表明浙江先民食物結構的整體特徵是具有較低的δ13C值、較高的δ15N值。較低的δ13C值反映了當地先民主要依賴於C3類食物,很可能來自於稻作農業經濟,不排除部分來自基於堅果類食物的採集經濟;這一結果暗示當時稻作農業在長江流域已經得到很大發展,同時漁獵等經濟行為在先民生活方式中仍占據一定的比重。較高的δ15N值表明先民獲取了較多的動物蛋白資源,主要來自陸生系統的野生動物,家畜(豬)提供的肉食資源較少,可能兼有部分淡水魚類;對海生食物資源的依賴性較小。採集獲得的植物類果實(如菱角)在先民的食物結構占有一定地位,其保存情況與埋藏環境相關,受地下水、酸、微量金屬離子的腐蝕,外殼結構呈疏鬆多孔狀結構,元素組成、元素含量也較現代樣品發生了較大變化。在石家河文化時期,稻粟混作區的發展與先民食物結構變化、人口移動與遷徙有關。陝西關中地區先民主要以粟類食物為食,在老官台至仰韶文化時期,粟類食物在先民食物結構中比例上升,粟作農業得到了較大發展;男女食物結構尚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