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岸泥區的沉積物滯留係數及其淤積潛力

浙江沿岸泥區的沉積物滯留係數及其淤積潛力

《浙江沿岸泥區的沉積物滯留係數及其淤積潛力》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賈建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沿岸泥區的沉積物滯留係數及其淤積潛力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賈建軍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浙江沿岸泥區百年來的沉積總體保持淤長態勢,其物源主要是長江及浙江入海河流輸送的泥沙。基於此,浙江省近期的圍墾規劃對於圍墾後潮灘淤長態勢保持樂觀。但是,在人類活動影響下,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已經大幅減少,有學者認為長江三角洲水下岸坡已經處於從淤積向侵蝕轉換的臨界狀態,因此,亟需研究浙江沿岸泥區的回響。引入沉積物滯留係數的概念,從浙江沿岸泥區的沉積總量與泥沙供應量之間的關係入手,採用多技術手段估測百年來各時段的沉積速率,並評價相應時段的沉積物平衡狀況。在此基礎上,利用多種示蹤物質和時標對浙江沿岸泥區進行空間分區、時間分段的沉積物滯留係數計算,分析長江入海物質向南輸運的時間滯後與物質滯留過程,預測長江入海泥沙大幅減小的情況下浙江沿岸泥區沉積態勢可能發生的的變化。研究成果將豐富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認識,為海洋和海岸帶資源的評估、沿海開發利用戰略決策與防災減災提出建設性意見。

結題摘要

浙江沿岸泥區長期保持淤長態勢,其物源主要是入海河流輸送的泥沙。但是,今時河流入海泥沙通量已經大幅減少,因此,亟需研究長江三角洲及其遠端泥沉積(包括浙江和福建沿岸泥質沉積帶)的回響,以積極應對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帶來的影響。 在項目執行期間,與南京大學牽頭的重大科學研究計畫合作進行了覆蓋流域—河口—海岸的大範圍沉積物採樣,進行了多指標的沉積學測試,分析計算了210Pb放射性活度和沉積速率,對長江水下三角洲及其遠端泥整體的物質供應、輸運和沉積進行了框算,並對河流入海泥沙大幅減小的情況下研究區沉積態勢可能發生的變化進行了定性的預測,取得如下原創性認識。 1、沉積物收支。研究區的沉積物來源包括大陸河流(長江及浙閩沿岸中小河流)、台灣西海岸河流、南黃海等,百年尺度平均值為645 Mt/yr(535–725 Mt/yr);同期沉積通量為683 Mt/yr(390–976 Mt/yr)。沉積物收支基本平衡。 2、滯留係數。百年尺度內,長江水下三角洲、浙江沿岸泥和福建沿岸泥的沉積物滯留係數分別為0.35、0.86和1.00。文獻分析顯示,冰後期長江三角洲的沉積物滯留係數經歷了低—高—低的變化,其中7000~2000 yr以來的滯留係數0.68為高值,可能反映著該期長江泥沙主要於用充填河口灣。 3、沉積格局。由於長江入海泥沙已由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500 Mt/yr減少到三峽大壩建成後的140 Mt/yr,研究區正在發生由持續快速淤積向三角洲生長停滯甚至轉向侵蝕的系統狀態轉換。從北向南,這一系統轉換過程的程度在減緩、時間進程有滯後。 4、其他認識。(1)海洋沉積物的示蹤研究要同時回答“源”和“量”的問題。試驗性研究表明,以往常用的示蹤物或替代性指標往往只能回答其中一個問題。未來應該尋求兼有源和量兩種功能的示蹤物,或者把具有其中一種功能的指標結合起來,以達到完整示蹤的理想要求。(2)210Pb直接定年的上限為110-155 yr。壓實效應、儀器檢出效率、定年計算模式和後期擾動等多種因素導致沉積記錄的年限不足100 yr。 以上研究成果將豐富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科學認識,加深河口—水下三角洲—內陸架沉積體系的物質轉運與沉積過程的了解,有利於在人口密度高、人類活動強、經濟密集的區域評估海岸帶資源,進行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評估和防災減災的應對措施優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