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樹人大學地域文化與古籍整理研究所

浙江樹人大學地域文化與古籍整理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地域性古籍整理與研究、浙籍文學家及其作品研究、浙籍港台及海外華人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其中在桐廬文化及古籍整理、磐安文化及古籍整理等方面已完成了理論論證及研究思路設計,是研究所的科研核心和重點之一。也將成為研究所後續科研工作的先導,為此後的一系列工作積累經驗和啟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浙江樹人大學地域文化與古籍整理研究所
  • 主管部門:浙江樹人大學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1、古籍整理與研究;
2、浙籍文學家及其作品研究;
3、浙籍港台和海外華人作家及其作品研究。

發展歷史

浙江樹人大學地域文化與古籍整理研究所成立於2009年7月,作為樹人大學第一個人文基礎學科及地域文化研究機構,研究所的成立是兩種積極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首先,是以科學發展觀先進理論指導科研實踐的現實成果;其次,文化資源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日明顯,地域文化研究更以深厚的理論關注和廣泛的資料占有,成為重要的科研生長點。

科研條件

堅持“以所促研,以研創所”的方針,積極開展各項科研工作。在論文論著、學術性獲獎、縱向項目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業績,同時還通過承辦學術活動、學術報告、學術交流等活動積極擴大研究所的學術影響力,營造積極向上的科研氛圍。近三年來,研究所成員累計發表核心以上科研論文50餘篇,省廳級課題立項6項,共獲獎勵6項,其中林家驪教授的《國學叢考》(浙江大學出版社)獲得華東地區大學出版社第八屆優秀教材學術專著一等獎、《一代辭宗---沈約傳》獲得浙江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謝鐸及茶陵詩派》(中華書局)、《浙江著名文學家系列研究》獲得浙江省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此外,研究所也堅持科研與教學並重,將科研熱點帶入實踐教學,以科研的理論指導教學工作的進展,成員先後申請了教改類課題項,顯示了濃厚的研究型教學特色。
同時,研究所還立足自身科研資源相對集中的優勢,積極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擴大了學校及研究所的社會影響力。先後邀請了包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胡明研究員、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黃萬盛教授、浙江大學吳秀明、金建人、周明初教授、浙江工業大學肖瑞鋒教授等在內的知名學府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擴大了研究所成員以及學生們的科研視野,激發了科研興趣,增強了研究意識,取得了良好的公眾反響。

科研成就

科研是研究所的存在之本和立足基石,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研究所將科研項目及成果的建設作為核心任務之一,堅持三項原則。首先,以科研求發展,進一步發揚已有的科研優勢,承接高層次的科研項目和成果;其次,全所成員以問題意識為線索,以促進相關科研溝通、合作為首要目標。實施所長負責制,成員自願加入制。同時,將綜合論文、著作、課題等在內的科研成果年度考核製作為基本的激勵辦法,發揮成員從事科研的能動性,保障所內科研動態的及時溝通;再次,採用學術會議、學術講座、訪學以及論文溝通、建立網路平台等多種方式與國內外其它學術研究機構互通有無,為開展積極的學術研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現有優勢,加強國內、國際範圍的學術交流,提升研究所的影響力。研究所未來科研項目及成果建設將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古籍整理與研究:集中從事地方叢書和古代作家文集的整理工作,成果將以專著和叢書形式為主,目標為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尤其是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此方面工作已有成熟的基礎,成員中以林家驪教授為主的課題組先後完成了《劉基集》、《謝鐸集》、《吳均集校證》、《新譯賈長沙集》等整理研究工作;古籍研究方面主要有《日本影弘仁本(文館詞林)及其文獻價值》、《日本所存〈文館詞林〉中的王粲〈七釋〉》、《日本影弘仁本〈文館詞林〉與我國先唐遺文》、《<文館詞林>在日本的流傳及其所存殘卷的文獻價值》、《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馬其昶稿本(屈賦皙微)》、《哈佛燕京圖書館所藏的楚辭典籍》以及《沈約詩文系年》等項目的研究,共獲得3項國家課題和3項省級課題 ,“王紳、王稌、王汶合集點校整理”更獲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浙江大學211工程項目,以豐碩的成果證實了設立古籍整理的研究方向對增加科研項目的可行性。在建項目有《義烏叢書》的編撰。未來規劃項目有《台州叢書》、《湖州叢書》的整理,以及對台州、湖州兩地的文獻資料進行深入的整理與研究。
2、浙籍文學家及其作品研究:研究所確立這一研究方向,亦是在前期縝密細緻的考察基礎上的決定。浙江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與此不成正比的是,對浙江籍文學家的研究尚且存在諸多空白,許多問題有待深入挖掘。研究所在此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礎,在沈約、周邦彥、楊蟠、謝鐸、謝省、謝績、章學誠等研究領域以及浙江學派研究方面成果頗豐,其中謝鐸研究更是填補了明代文學研究的空白。多項國家級、部級課題獲獎,多篇論文發表在核心刊物和一級報刊。事實證明,浙江籍文學家研究是申請國家、省級、廳級等各類各級課題的重要努力方向。未來,研究所在浙江籍文學家研究上將主要關注除沈約、謝靈運、魯迅、茅盾等浙江籍作家之外的二、三流作家與作家群的研究,爭取獲得更多的課題立項,取得更好的成績。
3、浙籍港台和海外華人作家及其作品研究:隨著文化全球化趨勢的加劇,港台以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逐漸成為當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熱點。浙籍華人作家作為其中的一個群體,為當代華文文學的發展描寫了厚重的一筆,大大拓展了華文文學的表現空間,也為故鄉浙江贏得了榮耀。深入整理浙江籍海外華人作家的資料,梳理他們思想流變的脈絡,探討其中的差異與共性,是研究所設立後的又一重要方向。於此,以劉賢漢副教授、凌偉榮等為代表的研究所成員投入了較大興趣和精力,對台灣鄉土文學思潮以及梁實秋、琦君、三毛、金庸、高陽、辛郁、於梨花等個案研究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未來也將進一步整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力量,以較多的課題成果提升此方向的研究水準和檔次。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所成員在上述三個研究方向已有豐厚的成果和相對成熟的研究基礎,在人文學院各教研室課題申請數、課題經費總額等指標的橫向評比中,都名列前茅,其中課題經費總額度更是達到了63.95萬元,遠遠超出學院其它專業的同類成果。

人才培養

研究所現有成員16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占73%,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7名,各占人員總數的13%和44%。同時,成員研究領域分布合理,涵蓋了漢語言文學專業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語言學及秘書學等多元專業。
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研究所秉承雙向靈活互動的原則,一方面鼓勵“走出去”的人才模式,制定一系列的培養措施,加強在職人員的培養力度。另一方面鼓勵“引進來”的納新模式,加大引進人才的力度,積極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同時,在研究所開展的各項工作中,切實提升本研究所人員的科研水平,積極培養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和學術骨幹,形成了學科全面、領域完整、梯隊建設合理的科研團隊。
人才培養離不開科學研究,研究所的成立也必將對學院及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產生積極功效。主要規劃包括:通過理論研究引導對本科教學的改革與創新。探討大學生如何以創新為目標,實現理論課程與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研究所的各項科研工作需要成員的實地調查、蒐集資料,這也為教學工作提供了第一手素材,為教學實踐改革打下堅實基礎。成員中先後申請了《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旨歸的〈大學語文〉教學研究》、《大學語文重點課程建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之探索》、《〈中國現代文學〉重點課程建設》、《提高語言套用能力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浙江樹人大學國語達標能力現狀及其對策研究》等系列教改課題,充分體現了由科研出發對教學實踐的深入思考。同時,研究所的設立也必將加強對學生專業素質的培養,通過建設實踐教學示範基地或開放式自主選題實驗室等措施,提供適應培養創新人才的教學環境,提升人才培養的條件,並由此切實提升學生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意識,從而真正實現以科研工作支持人才最佳化培養的構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