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刊歷史
1955年,浙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
1959年,《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為雙月刊。
1998年,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四校合併。同年,《浙江大學學報》採用“同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和“內稿外審制”。
1999年第一期開始,《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浙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合併,使用《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年,期刊與作者簽署“出版承諾書”、“著作權轉讓書”。
2008年,期刊採用AMLC學術不端檢測系統。
2008年2月,期刊在全國社科期刊中率先建立了線上內容永久數字標誌系統DOI。
2009年2月,期刊在全國社科期刊中率先嘗試“線上提前出版”。3月,期刊進一步在中國中文學術期刊中首推以單篇論文為單位的“線上優先出版”(Online First),在印刷本出版以前,通過嚴格審稿達到出版要求的論文得以先行通過預出版途徑,在浙江大學出版社和學報網站、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及教育部科技論文線上等先行面世。
2009年,浙大社科學報網站每月的國際獨立IP位址訪問量為二三十個,2010年增加到一百三四十個。
2010年初,完善了網路投稿與審稿系統,實現了生產過程的數位化,同時開通了手機版,在全國學術期刊界首推移動閱讀與網路版、印刷本同步出版的全新傳播模式,並成為全國首家在全媒體整合傳播方面進行全新嘗試和同步出版的學術期刊。
在傳統紙媒期刊向數字出版發展的進程中,浙大社科學報率先嘗試,突破了原有紙媒期刊“整刊齊清定”及固定的“卷數” “刊期” “頁碼”等編校流程和定期發表的時間約束,向符合多渠道發布的、以“短頻快”為特色的數位化方向創建了全新的編校與出版流程,從而在數字時代引領了學術期刊“出版模式的革命”。
2014年11月,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主要欄目有跨文化研究、文學 三農問題、歷史、企業演化、哲學、教育、經濟、管理、新聞傳播等。
浙大社科學報探索“名刊建設”新機制,依託國家985創新基地、教育部基地或重點研究所組建特色欄目,以保證欄目主題的前沿性,欄目發展的可持續性,欄目水平的可靠性,欄目梯隊的延續性。
2006年開始,每期至少推出一至兩組“主題研究”、“問題研究”欄目,如“跨文化研究”、“非傳統安全研究”、“中國休閒文化研究”、“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國‘三農’問題研究”、“中國區域經濟開放與發展問題研究”等,皆著眼於面向重大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多學科協調攻關,將基礎理論研究與現實問題研究相結合,以問題為平台整合學科,不以學科為平台切割問題,同時聘請海內外著名學者擔任欄目主持人,在傳統的人文社會科學中發現和培育出新的學術領域和學科增長點,以此為契機實現不同學科門類之間的大跨度交叉,反映主題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鼓勵、引導和支持對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
編委人員
據2018年4月學報官網顯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擁有顧問3人、編委20人、特約編委6人、海外編委10人。
顧問:王元驤、陳村富、梁太濟
編委:王勇、王重鳴、田正平、史晉川、包偉民、孫周興、孫笑俠、余遜達、束景南、張旭昆、羅衛東、胡建淼、姚先國、徐岱、徐楓、殷企平、袁亞春、黃祖輝、樓含松、廖可斌
姓名 | 職務 |
---|
| 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 |
| |
| |
|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 |
姓名 | 職務 |
---|
| |
| 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美國世界生產力科學學院院士 和公共管理學院院士 |
| |
烏爾里希·施泰恩米勒(Ulrich Steinmüller) | |
| |
| |
羅伯特·G.皮卡特(Robert G. Picard) | |
萊爾·F.巴奇曼(Lyle F. Bachman) | |
| |
戴維·H.羅森布魯姆(David H. Rosenbloom) | |
辦刊成果
研究發表
據2018年4月28日
中國知網顯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共出版文獻3814篇。
據2018年4月28日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共載文1797篇。
四校合併以來,浙大社科學報集聚作者力量,努力刊發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國內領先的原創性成果,推出一批對知識有增量意義的優秀論文,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建設和發展提供新觀點、新材料、新方法。
據2018年4月《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官網顯示,1997年以來,先後有2篇論文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數十篇論文獲省部級或全國相關學會優秀論文獎;近三年來,僅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檢察院基礎理論優秀論文獎的就有4篇;被中央和省部委等決策層重視或採納的論文十餘篇,習近平、溫家寶、回良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紛紛直接或間接對本刊相關論文作批示;多項成果被浙江省乃至國家有關決策部門作為立法依據;部分成果在社會實踐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並在全國推廣;浙大社科學報所刊發論文的作者地域已遍及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義大利、奧地利、芬蘭、日本、韓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斯洛伐克等十餘個國家;2010年已刊發含國際著名學者和港澳台地區優秀論文28篇,占年發文量的24%。
收錄情況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是中國人文社科各評價機構、各檢索機構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歷年“核心期刊”和“來源期刊”。
2003年,浙大社科學報即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語言學與文學文摘”“社會學文摘”“世界政治科學文摘”三大文摘收錄。同年,被美國《烏利希期刊指南》收錄。
2009年7月,被波蘭《哥白尼索引》收錄。
2010年,美國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也已來函告知擬收錄。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被收錄為
北京大學《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
影響因子
據2018年4月28日中國知網顯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總被下載1845316次、總被引次數51143次,(2017版)複合影響因子為2.304、(2017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319。
據2018年4月28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被引量為28071、下載量為151335;2015年影響因子為1.431,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949名,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7種)中排第6名。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在2000—2010年間被美國SSCI與A&HCI期刊引用次數排名中,位於中國高校社科基礎理論期刊總排名第二(僅次於《中國社會科學》)。
2010年,中國科學院信息所發布了中國高影響力期刊報告(五年均值),《中國社會科學報》予以報導,浙大社科版的五年影響因子、五年總被引頻次等數據均位列全國人文社科綜合性期刊總排名第三(《中國社會科學》位居第一)、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總排名第二,獲教育部副部長表彰;2010年,在“中國知網”、中國科學院信息所、南大CSSCI等三大著名資料庫和評價機構發布的影響力指標排名中,浙大社科學報的學術影響力總排名均名列前茅:在“中國知網”中,複合影響因子、綜合影響因子、人文社科影響因子均位居全國綜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總排名第三(《中國社會科學》第一),高校人文社科類期刊第二;在南大CSSCI的影響因子排名中,位居全國高校綜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總排名第三;在“中信所”排名中,也位居全國高校綜合性人文社科期刊總排名第三。
2008年,浙大社科學報網頁即年下載率為81.1%,位列全國高校綜合性社科期刊第二;2010年,僅在浙大社科學報自己網站的年度下載量就超過15萬。
獲得榮譽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是新聞出版總署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設”入選期刊、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華東地區優秀期刊、江省期刊方陣“精優型期刊”;四校合併以來,歷獲浙江省、華東地區及全國有關期刊獎。
2008年,在新聞出版總署的出版形式規範檢查中,獲首批“規範A類期刊”稱號;2009年,在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學術期刊英文摘要編校質量評估”抽檢中,成為全國人文社科類期刊中唯一合格的非外語類期刊。
《光明日報》C版頭條曾以《中國學術期刊向國際標準靠攏》為題專文報導,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新版的《建國六十年中國期刊發展史》專門予以記載。2009年,《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新聞出版總署《出版簡報》等紛紛對浙大社科學報嚴格的審稿制度、建立多重防線的措施予以報導。
文化傳統
在“名刊”建設中,浙大社科學報確立了強化現有辦刊方針,側重在不改變現有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但對正文外的其他主要信息實施英語化和標準化),立足以本土化發展為根本的“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發展戰略,參與到跨越國界的學術交往中,通過論文作者的國際化、引證作者的國際化(成果在世界範圍內被引用)、編委成員的國際化、傳播範圍的國際化等途徑,向國際學術期刊標準或水平靠攏,積極融入國際學術大舞台,開拓“名刊”面向世界進行學術交流的新渠道,努力為具有原創性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提供與世界學術對話的機會。
現任領導
社會評價
全國最早採用“同行專家雙向匿名審稿制”的期刊、全國最早注重與國際接軌的社科期刊、全國最早注重出版數位化的社科期刊、全國進步最快的社科學報。(2007年,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
“在中國學術界大多還未注意到‘跨文化研究’的價值時,《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推出這一欄目,其研究視野具有前沿性和開拓性,值得肯定和讚許”,欄目內容“很有特色和推動理論創新的價值”。(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
“《中國人口問題研究》專欄提倡不同學科、不同觀點、不同方法、不同學術流派的討論和爭論,為人口科學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提供了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達到促進人口科學發展的目的”。
(中國社科院院士田雪原)浙大社科學報專門開闢的“非傳統安全研究”欄目,延攬了包括這一領域的國內外權威學者,對非傳統安全問題做了“極有新意和深度的剖析”,是“目前中文範圍內所能見到的最重要的研究文獻”,其“價值不止在於揭示了學界在某些重大問題上的分歧和爭論,更在於其獨特的觀察角度和理論嫁接點”,令中國的非傳統安全研究征程踏上新的起點。
(中國社科院王逸舟研究員)“貴刊每期就某一學科某一重大的理論問題集中討論,這種方式很好,應該發揚。”
(著名經濟學家易憲容)貴刊有關欄目在學界較有影響,如“主題研究”、“理論前沿”、“國際論壇”、“中國三農問題研究”等均很有特色。
(中國憲法與行政法學會副會長、北大法學院姜明安教授)“貴刊專題設計很有學術內涵,能有效推動學術思想的活躍。”海內外不少學者也紛紛來函稱浙大社科學報的欄目或專題研究“頗有深度,質量甚高”, “對相關學科的研究起到較為重要的帶動與引導作用”。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會長鬍曉明教授)浙大社科學報的國際訪問量持續增加,這“意味著《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走向了世界,操作規模和審稿制度日益和國際接軌。同時也讓浙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者可以和世界學者直接對話,為浙江大學步入世界一流大學奠定了基礎。”
(《光明日報》(2003.8)、《每日商報》(2003.1))
在國際化方面,“比較突出的當屬浙江大學的《浙江大學學報》,該刊從論文作者國際化、編委成員國際化、引證作者國際化、傳播範圍國際化四個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刊物的國際化水平”。(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簡報》(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