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簡介
流芳園位於株洲
荷塘區荷塘鋪,始建於1987年,占地32畝。流芳園公園分為紀念區和休閒娛樂區兩個部分,紀念區包括紀念廣場、烈士群雕、
紀念館、紀念墓等,為
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
公園毗鄰新華東路,集紀念、休閒功能於一體,各項設施完備,風景優美。擁有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抗日陣亡將士墓、烈士群雕、流芳紀念館、流芳圖書室等
愛國主義教育設施以及2000餘㎡退役武器裝備國防教育展區。
公園景點
流芳園紀念廣場
位於入園左側山坡上,占地700平方米,全麻石構築,四周欄桿刻有精美的故事場景浮雕。紀念碑高11.3米,最寬處2.4米,重75噸,整石結構,刻“
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九個大字,為原省委副書記文選德所撰寫。碑體保持了開採時的原貌和石材粗獷的原質,頂端有一斜切,右側中部向外突出,象一把大刀。此碑從其高度和重量上享有“中南第一碑”的美譽。
流芳園紀念館
為兩層坡屋頂結構。“流芳紀念館”的門匾由
李鐸將軍所題寫,一樓展出為反映紀念墓歷史史實以及抗戰時期株洲見聞;二樓展出為株洲籍革命名人的風采,分為黨政英才、將軍雄姿、革命英烈、民國先覺四個部分。展品以圖片、實物等為主。館內還設有電影放映廳,逢雙休日、節假日,紀念館對外免費開放並播放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供遊人觀賞。
紀念墓
始建於1941年,當時由當地鄉民用三合土所建,墳前立有石碑,陰刻楷書:"抗敵陣亡,此土忠烈,中華民國三十年冬本鄉士民公立"。後隨著歲月的流逝,風雨侵凌,碑帽和碑座流失,墓堆漸平且雜草叢生,幾近煙沒。90年代重修後也甚是簡陋,用水泥砌成一半球形,直徑不到3米。2003年對其進行擴建,墓碑採用原碑,但新增了碑帽和碑座,墓的直徑增至6米,
麻石築成,四周植以高大蒼翠的龍柏,顯得莊嚴而凝重。
烈士群雕
坐落在公園正門口,高4.5米,寬8米,採用赭紅色的石材,七位抗日軍民或舉刀相向,或跳躍衝殺,或怒目以視,動作、神態皆惟妙惟肖,反映了“英雄如山、氣勢如火”的戰爭場景,為我市具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
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年農曆8月7日,日軍從瀏陽、平江出發,突襲株洲,路經荷塘鋪,中國國民革命軍暫編第六師正在挖防禦工事的新兵三百多人慘遭殺害,百姓亦死數人。後將陣亡壯士和民眾埋於右驛道旁的火把差地。俗稱“千人堆”。
1986年,株洲政協會議提議修復“千人堆”,將“千人堆”所在地闢為市紀紀念
性公園,定名“流芳園”。
2002年,株洲市投資 300多萬元對園內抗日烈士碑及園內設施進行修繕,分為紀念區、娛樂區和休閒區。
流芳園記
自古建園,或以地勝,或以景顯,然流芳園獨為精魂所造。何哉?蓋抗日英靈長息於此也。其民族大義,感天動地,百世垂青,代代景仰,有此一園,乃本埠之光榮矣。市委、市府敬先賢之偉烈,策後世之來者,斥雄資重修舊園,增廣物事,更著華章,塑英烈群雕於園前,立閩石巨碑于山上,築館舍,樹古木,瀟湘竹韻,曲徑幽香,適四時之景,運
陰陽之變,吸衡岳之精粹,引湘水以流芳,雖無睢園之華,卻有蘭畹之氣,獨顯建寧古地之漢韻楚章。株洲乃神農文化孕育之地,歷代賢者於此多有建樹,繁蔭庇及若翠蓋。暢遊斯園,盪烈士正氣於心胸,步小橋流水怡情性,聞鳥語琴音而勵凌雲之志。如此,烈士當
含笑九泉,後人亦思前人創業之不易,感而奮追矣!是為記。
——言和平,於2003年秋
現代規劃
株洲市委、市政府斥資400餘萬元對流芳園全面改造,新建紀念廣場、紀念碑、烈士群雕和紀念館等紀念設施。2002年,市投資 300多萬元對園內抗日烈士碑及園內設施進行修繕,分為紀念區、娛樂區和休閒區。紀念廣場由全麻石構築,主景紀念碑高達10.7米,挺拔矗立,氣勢恢宏,四周欄桿均刻有抗戰系列故事浮雕,周邊植物配以松、柏,營造了莊嚴、肅穆的氣氛,由省委副書記文選德題詞。烈士群雕高4.5米,由
花崗石雕成,7位抗戰將士刻畫的栩栩入聲,反映軍民浴血奮戰的情景。紀念館內陳列內容主要是千人堆、抗戰見聞、株洲革命名人等。2004年,一架由廣州軍區捐贈給市青少年宮的曾參加過多次戰爭的退役飛機落戶流芳園,為公園新添了教育實物材料。
相關活動
為充分發揮公園的教育功能,流芳園管理者積極與市內各中國小校、
大中專院校、社會團體聯繫,組織他們前來進行有關紀念活動。據悉,2003年以來,公園已接待紀念者30餘萬人次。
公園綠化景觀豐富,園內充分利用色葉植物、草花、景石等營造輕鬆明快的休閒氣氛。如以古銀杏、古桂花及古樁盆景來豐富園內植物景觀,輔以大面積的草坪、小型花壇、花帶,加之天香齋、芳沁亭、流清橋及腰弧形游泳池,既提升了公園品位和檔次,也賦予遊園小橋流水、亭台樓榭的古典意境。園內有樹齡560多年的銀杏1株。2001年,舉辦了全市性的“流芳”杯
花卉盆景博覽會和書法展,著名書法家李立親自揮墨致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