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地緣關係過程與中國傳統政治地理》是依託中山大學,由於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流域地緣關係過程與中國傳統政治地理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於薇
- 依託單位:中山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項目通過對一個關鍵地域長時段的政治地理過程的考察,檢討中國傳統政治地理的一些運作規則和深層觀念。課題以漢、淮流域為空間範圍,綜合運用地理學、歷史政區分析、集成方法與先秦史考證技術,研究空間要素與政治運作間的互動模式。漢、淮流域作為黃河、長江兩大流域間的橋接地帶,在中國歷代政治地理格局中的作用十分微妙,就這一區域在不同臨界條件下的政治內涵展開分析,對探索中國傳統的政治地理思路有著十分典型的意義。以往歷史政區研究偏重史學考證與歸納,本課題從現代政治地理學的概念系統出發,以自然地理環境復原為基礎,對先秦時期漢、淮與黃河、長江流域地緣關係時空過程進行梳理,分析不同地貌條件下政區出現的發生學特徵;進而考察流域中不同區位的政區在各種政治環境下的角色差異,分析傳統社會慣行的空間政治機制。這一研究對於探討中國本土的政治地理學理論,對於揭示中國深層的傳統文化心理,對於當前行政區劃改革都具有直接的借鑑意義。
結題摘要
項目依照最初設計,對流域地緣關係過程、流域政治的運行機制、流域政治與中國傳統政治地理思路三方面展開研究。基本完成了流域地緣關係早期建立過程基本時空序列的梳理。通過一系列以大河幹流流經地帶為主體的流域內、流域間地緣關係過程研究,基本建立起先秦秦漢大地域國家形成過程中,各“流域”發展為具有政治內涵的“區域”,各“政治區域”再演進為層級“政區”,進而成為大地域國家“領土”的時空過程主幹架構。同時,項目從政區與地理單元耦合機制、水路交通線與政區治所區位的關在線上制、三角洲地區小尺度政治運作機制等方面研究了流域政治運行機制的一些特徵。並依託大別山區內的黃岡浠水和南嶺山區內的郴州宜章初步展開區域綜合研究嘗試,通過大尺度、長時段的比較研究抓取中國傳統政治地理思路。項目組在各地進行田野調查14次,初步形成了南嶺歷史地理田野資料庫。舉辦學術會議1次;與地方共建工作站1個;項目組成員赴日本學術交流1次;培養研究生4名,其中2人已通過碩士學位論文答辯,另2人正以此開展博士論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