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喬治·A·羅梅羅
- 編劇:喬治·A·羅梅羅、約翰·A·羅素
- 主演:杜安·瓊斯、茱迪·歐迪爾
- 出品公司:Image Ten
- 發行公司:環球影業
- 中文名:活死人之夜
- 外文名: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 其他譯名:惡夜活跳屍、活屍之夜
- 類型:恐怖
- 製片地區:美國
- 拍攝日期:1967年6月 - 1967年12月
- 片長:95 分鐘
- 上映時間:1968年10月1日
- 票房:$30,000,000(全球票房)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黑白
- 電影分級:USA:TV-14(剪輯版)、USA:TV-MA(未刪減版)
- imdb編碼:tt0063350
- 出品時間:1968年
- 製片成本:$114,000(估)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幕後製作,製作發行,發行過程,上映信息,幕後公司,影片評價,反面評價,正面評價,
劇情簡介
七個男女偶然住進一間偏遠、廢棄的農莊,不久他們就發覺自己被困住了,因為正有數不盡的殭屍朝向他們所住的農舍進攻,某些不明原因己邀跨讓這些殭屍起死回生,他們喜歡啃食人肉,被殭屍咬了之後,也會因為感染變成殭屍,殭屍永遠不會死亡,如果要讓殭屍停止活動,只要把腦袋打爛,或是點火將他燃燒。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班(Ben) | 杜安·瓊斯 | |
芭芭拉(Barbra) | 茱迪·歐迪爾 | |
哈利·庫伯(Harry Cooper) | 卡爾·哈得曼 | |
海倫·庫伯(Helen Cooper) | 瑪莉蓮·伊士曼 | |
凱倫·庫伯(Karen Cooper) | 凱拉·舍恩 | |
湯姆(Tom) | 基斯·韋恩 | |
茱蒂(Judy) | 朱迪斯·雷德利 | |
強尼(Johnny) | 羅素·斯特雷納 | |
Sheriff McClelland | 喬治·考薩納 | |
Scientist | Frank Doak | |
Himself - Field Reporter (as Bill 'Chilly Billy' Cardille) | Bill 'Chilly Billy' Cardille | |
Zombie / Posse Member | A.C. McDonald | |
Zombie / Posse Member | Samuel R. Solito | |
Washington Scientist | Mark Ricci | |
Zombie / News Reporter | Lee Hartman | |
Zombie | Jack Givens | |
Zombie (as R.J. Ricci) | Rudy Ricci | |
Zombie | Paula Richards | |
Zombie | Herbert Summer | |
Zombie | Richard Ricci | |
Zombie | William Burchinal | |
Newscaster / Zombie | Ross Harris | |
Zombie | Al Croft | |
Zombie | Jason Richards | |
Zombie | Dave James | |
Zombie | Sharon Carroll | |
Zombie | William Mogush | |
Himself - Cardille's Cameraman / Zombie | Steve Hutsko | |
Zombie | Joann Michaels | |
Zombie / Posse Member | Phillip Smith | |
Zombie | Ella Mae Smith | |
Zombie / Posse Member | Randy Burr | |
Zombie (uncredited) | Terry Gindele | |
Helicopter Pilot (uncredited) | Robert Harvey | |
Posseman (uncredited) | Dick Heckard | |
Zombie (uncredited) | Roger McGovern | |
Posse Gunman (uncredited) | Tony Pantanella | |
Washington Reporter (uncredited) | 喬治·A·羅梅羅 | |
Washington Military Reporter (uncredited) | 約翰·A·魯索 | |
Zombie (uncredited) | Josephine Streiner | |
Johnny (uncredited) | 拉塞爾·斯瑞尼爾 | |
Vince - Posse Gunman (uncredited) | Vincent D. Survinski | |
Zombie | John Simpson | |
Zombie (uncredited) | Jeannie Anderson | |
Zombie (uncredited) | Norma Beardsley | |
Posseman (uncredited) | William H. Bell | |
Frontyard Zombie (uncredited) | David Craig | |
Female Zombie in Black (uncredited) | Betty Ellen Haughey | |
Zombie (uncredited) | John Kirch | |
Bathrobe Zombie / TV Station Safety Director (uncredited) | Jack Rozzo | |
Female Zombie At Truck (uncredited) | Kimberly Schafer | |
Posse Member (uncredited) | Gary Streiner | |
Reporter in D.C. (wearing shades) (uncredited) | Regis Survinski | |
Nude Ghoul (uncredited) | Carol Wayne | |
Unknown Zombie (uncredited) | Bob Wolcott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配音導演 | 造型設計 |
---|---|---|---|---|---|---|
Karl Hardman 拉塞爾·斯瑞尼爾 producer | 喬治·A·羅梅羅 | 喬治·A·羅梅羅、約翰·A·羅素 | 喬治·A·羅梅羅 | 喬治·A·羅梅羅 | Marshall Booth Gary Streiner | Bruce Capristo |
角色演員介紹
- 班演員:杜安·瓊斯一個有充分能力進行活躍思維和理智行動的男子漢,也是整個故事中的的黑人“ 英堆” ,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他用自己的巧手將這座房子改造成一座堡壘。在每次出場的時候, 在房內的所有人當中,他也是口齒最清楚、最機警的人。他滔滔不絕, 他的長篇大論是對眼前發生的一切的第一次全面說明。
- 芭芭拉演員:茱迪·歐迪爾和哥哥一起開車來到位於賓州的一處公墓,準備在他們父親的墳前獻上花圈表達紀念。和哥哥不同,她對亡者的祭慰禮儀畢恭畢敬,希望哥哥和她一起說禱詞。在哥哥為了保護自己死去以後,她鼓起勇氣逃離險境來到農舍尋求庇護。
- 強尼演員:羅素·斯特雷納一個非常現代派的都市青年,既不敏感也不快樂,他和妹妹芭芭拉一起開車來到位於賓州的一處公墓,準備在他們父親的墳前獻上花圈表達紀念。但是其實他對亡者的祭慰禮儀不以為然,還嚇唬妹妹,但是當第一具活屍出現的時侯他與之奮力搏鬥並為救妹妹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哈利·庫柏演員:卡爾·哈得曼庫柏家庭的父親,遠談不上英雄。但不愧為一條壯漢, 一條以討人嫌的主意和近於歇斯底里的行動來顯示自己力量的壯漢。他對危境的反應是躲進地下室, 直到問題自行或由他人解決完畢。他那自私自利的沉著給了他幾乎等同於本的理鉀能動性的力量。
- 海倫·庫柏演員:瑪莉蓮·伊士曼庫柏一家的母親,一個聰明但命苦的女人,婚姻對她來說只是一個包袱, 而且她看上去之所以甘願背這個包袱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女兒,拯救孩子的欲望給了她把自己的苦難當作抗擊丈夫的武器的勇氣。
- 湯姆演員:基斯·韋恩一個浪漫的男孩子,朱迪的男朋友,兩人雖未結婚但正在熱戀中,他後來試圖和本一起點燃一輛卡車衝出一條生路,最終為了救出困在卡車中的朱迪而和爆炸的卡車一起化為灰燼。
- 茱蒂演員:朱迪斯·雷德利湯姆的女朋友,兩人雖未結婚但正在熱戀中。她和男友是單純的一對兒,雖不非常聰明但忠貞不渝,和庫柏夫妻的失敗婚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她對男友的忠誠足以激勵著她一同去冒險。
(以整罪灶簽上資料來源)
幕後花絮
- 片中角色的很多對白都是演員即興發揮的。
- 劇本中的本是一個粗人,他的語言明顯具有社會底層人的特徵,可杜安·瓊斯受過高等教育,他拒絕按照劇本的設計演繹這個角色,最終製片人授權扮演本的杜安·瓊斯根據自身特點修改了角色。
- 影片拍攝時,殭屍們的扮相併沒嚇住當地人,他們還以為是妝容出錯的演員在四處遊蕩。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喬治·A·羅梅羅與好友約翰·A·魯索和拉塞爾·斯瑞尼爾在製作了多部電視廣告和宣傳片後逐漸對商業廣告心生厭倦,開始籌拍一部恐怖片,以迎合電影界對新奇特的渴求。為此,羅梅羅、魯索、斯瑞尼爾與Hardman Associates,Inc.的卡爾·哈德曼和瑪里琳·伊斯特曼專門為尚未定名的《活死人之夜》成立了Image Ten電影公司,影片最初預算為6000美元,10位公司成員人均出資600美元,隨著預算的一再超支,製片方最終籌得的拍攝經費增至114,000美元。
影片劇本
劇本初稿由羅梅羅和魯索聯手完成,兩人一開始希望拍攝一部恐怖喜劇片,講述外星少年造訪地球並與地球人成為朋友的故事。在劇本二稿中,一個離家出走的年輕人發現草場上散布閥虹著的人類腐屍碎片竟被外星人當作食物。1967年,羅梅羅用三天時間完成了聚焦漏戰紋於死屍復活的劇本終稿,故事中的殭屍以人肉為食。影片劇本由三個短篇故事組成,第一個故事就是《活死人之夜斷奔詢》,而其餘部分則成為《活死人黎明》和《喪屍出籠》的藍本。在影片拍攝期間,羅梅羅和魯索進一步完善了劇本。
影片演員
1968年,選定杜安·瓊斯擔綱主演頗具爭議,因為20世紀中期的美國社會還難以接受黑人演員主演一部有白人演員參演的電影。而扮演芭芭拉的朱迪思·歐迪是一位廣告及舞台劇演員,參加影片試鏡時她正打算躋身影壇。片中配角演員由從未出演過電影的人擔當,影片幕後主創人員也紛紛在片中扮演角色,哈德曼和他11歲的女兒分別飾演了哈里和卡倫,伊斯特曼飾演了海倫和捕食樹上昆蟲的女殭屍,斯瑞尼爾飾演了芭芭拉的哥哥約翰尼,Image Ten的製作經理喬治·考薩納飾演了麥克利蘭警長。在片中化身殭屍的臨時演員都是羅梅羅的朋友和熟人。
影片拍攝
影片多數畫面在賓夕法尼亞州埃文斯城的近郊拍攝,片頭場景在埃文斯城公墓拍攝而成。由於經費短缺,影片的化妝和特效也相當簡單,比如用Bosco朱古力糖漿製成的假血、由烤火腿和內臟充當的殭屍啃食的人肉、用蠟打造而成的殭屍妝容,就連雅放祖演員們的戲服也都是二手貨。為了節省開支,羅梅羅選擇用35mm黑白膠片拍攝本片。
後期製作
在後期製作階段,Image Ten電影公司的創辦者們始項市束檔終參與其中,包括裝填膠片、照明、製作道具、錄製音效和剪輯等等。哈德曼不但為影片拍攝了一千多個畫面,而且還洗印了影片膠片。
製作發行
發行過程
在完成後期製作之後,製片方發現難以找到發行商,因為影片內容過於殘酷血腥,哥倫比亞和美國國際電影公司都要求降低影片畫面的刺激指數並重拍片尾場景,卻遭到製片方回絕。最終,曼哈頓的沃爾特·里德公司(Walter Reade Organization)決定上映未經審查的該片,但原定片名“Night of the Flesh Eaters”被改為“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以避免混淆於1964年的《食肉殭屍》(The Flesh Eaters)。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68年10月1日 | 美國 | 1968年10月4日 |
巴西 | 1968年10月31日 | 加拿大 | 1968年11月15日 |
美國 | 1968年12月4日 | 美國 | 1969年1月8日 |
美國 | 1969年7月2日 | 印度 | 1969年12月10日 |
法國 | 1970年1月21日 | 美國 | 1970年6月12日 |
義大利 | 1970年8月1日 | 愛爾蘭 | 1970年11月13日 |
西班牙 | 1970年12月7日 | 西班牙 | 1970年12月15日 |
西德 | 1971年3月18日 | 荷蘭 | 1973年9月27日 |
埃及 | 1973年12月6日 | 韓國 | 1973年12月25日 |
墨西哥 | 1974年1月31日 | 比利時 | 1974年3月1日 |
美國 | 1978年10月24日 | 蘇聯 | 1979年5月25日 |
芬蘭 | 1992年1月24日 | 挪威 | 1992年7月1日 |
美國 | 1999年8月24日 | 菲律賓 | 2000年6月21日 |
希臘 | 2000年8月25日 | 冰島 | 2000年11月9日 |
瑞典 | 2003年1月21日 | 美國 | 2005年5月1日 |
冰島 | 2005年9月30日 | 法國 | 2006年7月26日 |
捷克 | 2008年2月19日 | 墨西哥 | 2008年8月30日 |
俄羅斯 | 2009年7月30日 | 芬蘭 | 2009年10月24日 |
美國 | 2010年3月19日 | 日本 | 2011年2月27日 |
波蘭 | 2011年7月24日 | 瑞典 | 2012年9月23日 |
美國 | 2012年10月18日 | 義大利 | 2014年10月31日 |
德國 | 2016年 | 匈牙利 | 2016年5月12日 |
捷克 | 2016年6月2日 | 斯洛伐克 | 2016年6月2日 |
中國香港 | 2016年10月29日 | 英國 | 2017年2月17日 |
烏拉圭 | 2017年3月31日 | 美國 | 2017年4月29日 |
西班牙 | 2017年10月10日 | 美國 | 2017年10月13日 |
美國 | 2017年10月19日 | 美國 | 2018年10月6日 |
墨西哥 | 2018年10月21日 | 西班牙 | 2019年2月15日 |
法國 | 2019年10月12日 | 法國 | 2009年10月23日 |
幕後公司
Media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Mondadori Video S.p.a. 義大利 |
新線電影公司 美國 | Navarre Entertainment 美國 |
Image Entertainment Inc. 美國 | Walter Reade Organization 美國 |
Rajon Vision 澳大利亞 | Spotlite Video |
VCI Home Video 美國 | Republic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國 |
Reel Media International 美國 | SBP 阿根廷 |
3M | Alpha Video Distributors Inc. 美國 |
Collectible Classics | BijouFlix Releasing 美國 |
錨灣娛樂 美國 | Elite Entertainment Inc. 美國 |
CustomFlix 美國 | Madacy Entertainment Group Inc. 美國 |
Creative Axa Co. Ltd. 日本 |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
Dutch FilmWorks (DFW) B.V. 荷蘭 | Clint Hickman Productions |
Bridge Entertainment Group 荷蘭 | 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 美國 |
KOCH International 美國 | Epoch Entertainment 美國 |
Landmark Pictures | Fida Cinematografica 義大利 |
Umbrella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 Hal Roach Studios Inc. 美國 |
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 美國 | International Film Distributors 加拿大 |
Star Classics Video 美國 | Astral Video 加拿大 |
Intervision Video Limited 英國 | Malo Video |
Janus Films 美國 | Yleisradio (YLE) 芬蘭 |
Splendid Film 德國 | Zima Entertainment 墨西哥 |
Legend Films | Solaris Distribution 法國 |
José Esteban Alenda Distribución 西班牙 | Cinema Mondo 芬蘭 |
Premium Cine 西班牙 | HGV Video Productions Inc. 加拿大 |
Quality Films 墨西哥 | Echo Bridge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Seven Keys 澳大利亞 | Happinet 日本 |
CMV Laservision 德國 | SubTV 芬蘭 |
Rey Soria y Cía. S.L. 西班牙 | Indies Home Entertainment 荷蘭 |
Monarch Film Corporation Ltd. (II) | Criterion Collection |
Films sans Frontières | Future Film 芬蘭 |
Mill Creek Entertainment | Avid Home Entertainment |
Continental Distributing | Dimension Extreme 美國 |
Punto Zero 義大利 | CIC Victor Video |
Target International | Dex Entertainment |
FilmAnnex | Elephant Films |
CineRidge Entertainment | Hal Roach Studios Film Classics |
Frolic Pictures | All-Star Pictures |
Cinema Service International (CS) | Pan Vision |
SpectiCast Entertainment | BigStar.TV |
Regal Home Video | S.S. Nihalini Movies |
Film Detective | SGL Entertainment |
Opening | Sirius Publishing Inc. |
Spectra Filmworks | BWTV |
Community Chest | Independenti Regionali |
The Video Cellar | Horndog Studios |
Living Dead Media | Summer Classics |
Blood Banquet Theatre | CFS Releasing |
Orlando Eastwood Films |
影片評價
反面評價
《活死人之夜》以嫻熟的技巧營造起對普通事物和對生活本身的恐懼, 但是即使是這一點也未能給影片帶來任何不同凡響之處。只能說是一部“ 粗糙的大基諾劇院”的代表作,而且它蘊含著一種“ 粘糊糊的、沒有底的恐俱。”片中的暴力場面又長又殘酷,超過了所有同類影片。令人膛目的對人類禁忌的突破與它的成功有很大關係。兇殺和食人的詳盡表現它的吸引力在於滿足了最卑下的欲望: 對無節制暴力的欲望,對兒童的心靈產生了不良影響。影片使得製作者、發行人、放映商蒙受恥辱,並使人對電影的未來和熱衷於發泄虐待狂的觀眾的道德健康產生疑慮(《讀者文摘》《綜藝》《電影學報》評)。![活死人之夜 活死人之夜](/img/c/a79/QNyU2YjVWOhZGZxEzYyUWN2YzNyIjZ0ITMkFGM0YmY3gDMyAjY3I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活死人之夜 活死人之夜](/img/c/a79/QNyU2YjVWOhZGZxEzYyUWN2YzNyIjZ0ITMkFGM0YmY3gDMyAjY3I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正面評價
雖然從類型上講《活死人之夜》是一部與《科學怪人)》和《狼人》相去甚遠的影片,但它的結構同樣周密嚴謹, 而這種結構對其主題和美學價值及其道德本質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電影開頭使觀眾心驚膽戰的是對死人的傳統恐俱, 但是到了影片結尾, 暴露在觀眾而前的是另一種更深刻、更強大的恐懼— 對生活本身的恐俱。該片主要是一次不屈不撓的抗爭, 一次求生的抗爭。它的結構設計是閉合式的, 影片的情節就建築在這種設計上, 用本文內容填滿了敘事的和結構的形式。
《活死人之夜》拍得粗糙但效果很生動,演員狂燥過火的表演和對所有人物大開殺戒的情節以及在一種已是無可忍受的情境中發咬似地乾下的無數非預謀的暴行, 恰似無聲電影中聚積喜劇性的過程。導演以其大膽的粗俗在使觀眾膛目結舌的同時, 重新發現了無聲片的講故事的藝術。
該片不僅僅是一部較同類作品更加駭人的影片,因為它具有一種其他同樣血淋淋的影片所不具備的衝擊力, 而且這種衝擊力必然體現在影片成功地現了一種比怕死還要更深奧的恐怖感方面。影片在處理其主領和題材方面擯棄了傳統的作法,片中的恐怖和暴力是一種《巴頓將軍》式的誇張,這使得電影有一種衝擊力。
《活死人之夜》成功的核心是人人都具有的在藝術地扮演自己最恐懼的事物中獲得快感的力; 而影片享譽評論界的主要原因則是影片在處理它所喚起的那種恐懼時堅決不用一切傳統的方式(《電影學報》艾略特·斯坦、約瑟夫·劉易斯、理察·麥奎尼斯評)。
職員表
角色演員介紹
- 班演員:杜安·瓊斯一個有充分能力進行活躍思維和理智行動的男子漢,也是整個故事中的的黑人“ 英堆” ,是一個體力勞動者。他用自己的巧手將這座房子改造成一座堡壘。在每次出場的時候, 在房內的所有人當中,他也是口齒最清楚、最機警的人。他滔滔不絕, 他的長篇大論是對眼前發生的一切的第一次全面說明。
- 芭芭拉演員:茱迪·歐迪爾和哥哥一起開車來到位於賓州的一處公墓,準備在他們父親的墳前獻上花圈表達紀念。和哥哥不同,她對亡者的祭慰禮儀畢恭畢敬,希望哥哥和她一起說禱詞。在哥哥為了保護自己死去以後,她鼓起勇氣逃離險境來到農舍尋求庇護。
- 強尼演員:羅素·斯特雷納一個非常現代派的都市青年,既不敏感也不快樂,他和妹妹芭芭拉一起開車來到位於賓州的一處公墓,準備在他們父親的墳前獻上花圈表達紀念。但是其實他對亡者的祭慰禮儀不以為然,還嚇唬妹妹,但是當第一具活屍出現的時侯他與之奮力搏鬥並為救妹妹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哈利·庫柏演員:卡爾·哈得曼庫柏家庭的父親,遠談不上英雄。但不愧為一條壯漢, 一條以討人嫌的主意和近於歇斯底里的行動來顯示自己力量的壯漢。他對危境的反應是躲進地下室, 直到問題自行或由他人解決完畢。他那自私自利的沉著給了他幾乎等同於本的理鉀能動性的力量。
- 海倫·庫柏演員:瑪莉蓮·伊士曼庫柏一家的母親,一個聰明但命苦的女人,婚姻對她來說只是一個包袱, 而且她看上去之所以甘願背這個包袱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女兒,拯救孩子的欲望給了她把自己的苦難當作抗擊丈夫的武器的勇氣。
- 湯姆演員:基斯·韋恩一個浪漫的男孩子,朱迪的男朋友,兩人雖未結婚但正在熱戀中,他後來試圖和本一起點燃一輛卡車衝出一條生路,最終為了救出困在卡車中的朱迪而和爆炸的卡車一起化為灰燼。
- 茱蒂演員:朱迪斯·雷德利湯姆的女朋友,兩人雖未結婚但正在熱戀中。她和男友是單純的一對兒,雖不非常聰明但忠貞不渝,和庫柏夫妻的失敗婚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她對男友的忠誠足以激勵著她一同去冒險。
幕後花絮
- 片中角色的很多對白都是演員即興發揮的。
- 劇本中的本是一個粗人,他的語言明顯具有社會底層人的特徵,可杜安·瓊斯受過高等教育,他拒絕按照劇本的設計演繹這個角色,最終製片人授權扮演本的杜安·瓊斯根據自身特點修改了角色。
- 影片拍攝時,殭屍們的扮相併沒嚇住當地人,他們還以為是妝容出錯的演員在四處遊蕩。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喬治·A·羅梅羅與好友約翰·A·魯索和拉塞爾·斯瑞尼爾在製作了多部電視廣告和宣傳片後逐漸對商業廣告心生厭倦,開始籌拍一部恐怖片,以迎合電影界對新奇特的渴求。為此,羅梅羅、魯索、斯瑞尼爾與Hardman Associates,Inc.的卡爾·哈德曼和瑪里琳·伊斯特曼專門為尚未定名的《活死人之夜》成立了Image Ten電影公司,影片最初預算為6000美元,10位公司成員人均出資600美元,隨著預算的一再超支,製片方最終籌得的拍攝經費增至114,000美元。
影片劇本
劇本初稿由羅梅羅和魯索聯手完成,兩人一開始希望拍攝一部恐怖喜劇片,講述外星少年造訪地球並與地球人成為朋友的故事。在劇本二稿中,一個離家出走的年輕人發現草場上散布著的人類腐屍碎片竟被外星人當作食物。1967年,羅梅羅用三天時間完成了聚焦於死屍復活的劇本終稿,故事中的殭屍以人肉為食。影片劇本由三個短篇故事組成,第一個故事就是《活死人之夜》,而其餘部分則成為《活死人黎明》和《喪屍出籠》的藍本。在影片拍攝期間,羅梅羅和魯索進一步完善了劇本。
影片演員
1968年,選定杜安·瓊斯擔綱主演頗具爭議,因為20世紀中期的美國社會還難以接受黑人演員主演一部有白人演員參演的電影。而扮演芭芭拉的朱迪思·歐迪是一位廣告及舞台劇演員,參加影片試鏡時她正打算躋身影壇。片中配角演員由從未出演過電影的人擔當,影片幕後主創人員也紛紛在片中扮演角色,哈德曼和他11歲的女兒分別飾演了哈里和卡倫,伊斯特曼飾演了海倫和捕食樹上昆蟲的女殭屍,斯瑞尼爾飾演了芭芭拉的哥哥約翰尼,Image Ten的製作經理喬治·考薩納飾演了麥克利蘭警長。在片中化身殭屍的臨時演員都是羅梅羅的朋友和熟人。
影片拍攝
影片多數畫面在賓夕法尼亞州埃文斯城的近郊拍攝,片頭場景在埃文斯城公墓拍攝而成。由於經費短缺,影片的化妝和特效也相當簡單,比如用Bosco朱古力糖漿製成的假血、由烤火腿和內臟充當的殭屍啃食的人肉、用蠟打造而成的殭屍妝容,就連演員們的戲服也都是二手貨。為了節省開支,羅梅羅選擇用35mm黑白膠片拍攝本片。
後期製作
在後期製作階段,Image Ten電影公司的創辦者們始終參與其中,包括裝填膠片、照明、製作道具、錄製音效和剪輯等等。哈德曼不但為影片拍攝了一千多個畫面,而且還洗印了影片膠片。
製作發行
發行過程
在完成後期製作之後,製片方發現難以找到發行商,因為影片內容過於殘酷血腥,哥倫比亞和美國國際電影公司都要求降低影片畫面的刺激指數並重拍片尾場景,卻遭到製片方回絕。最終,曼哈頓的沃爾特·里德公司(Walter Reade Organization)決定上映未經審查的該片,但原定片名“Night of the Flesh Eaters”被改為“Night of the Living Dead”,以避免混淆於1964年的《食肉殭屍》(The Flesh Eaters)。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1968年10月1日 | 美國 | 1968年10月4日 |
巴西 | 1968年10月31日 | 加拿大 | 1968年11月15日 |
美國 | 1968年12月4日 | 美國 | 1969年1月8日 |
美國 | 1969年7月2日 | 印度 | 1969年12月10日 |
法國 | 1970年1月21日 | 美國 | 1970年6月12日 |
義大利 | 1970年8月1日 | 愛爾蘭 | 1970年11月13日 |
西班牙 | 1970年12月7日 | 西班牙 | 1970年12月15日 |
西德 | 1971年3月18日 | 荷蘭 | 1973年9月27日 |
埃及 | 1973年12月6日 | 韓國 | 1973年12月25日 |
墨西哥 | 1974年1月31日 | 比利時 | 1974年3月1日 |
美國 | 1978年10月24日 | 蘇聯 | 1979年5月25日 |
芬蘭 | 1992年1月24日 | 挪威 | 1992年7月1日 |
美國 | 1999年8月24日 | 菲律賓 | 2000年6月21日 |
希臘 | 2000年8月25日 | 冰島 | 2000年11月9日 |
瑞典 | 2003年1月21日 | 美國 | 2005年5月1日 |
冰島 | 2005年9月30日 | 法國 | 2006年7月26日 |
捷克 | 2008年2月19日 | 墨西哥 | 2008年8月30日 |
俄羅斯 | 2009年7月30日 | 芬蘭 | 2009年10月24日 |
美國 | 2010年3月19日 | 日本 | 2011年2月27日 |
波蘭 | 2011年7月24日 | 瑞典 | 2012年9月23日 |
美國 | 2012年10月18日 | 義大利 | 2014年10月31日 |
德國 | 2016年 | 匈牙利 | 2016年5月12日 |
捷克 | 2016年6月2日 | 斯洛伐克 | 2016年6月2日 |
中國香港 | 2016年10月29日 | 英國 | 2017年2月17日 |
烏拉圭 | 2017年3月31日 | 美國 | 2017年4月29日 |
西班牙 | 2017年10月10日 | 美國 | 2017年10月13日 |
美國 | 2017年10月19日 | 美國 | 2018年10月6日 |
墨西哥 | 2018年10月21日 | 西班牙 | 2019年2月15日 |
法國 | 2019年10月12日 | 法國 | 2009年10月23日 |
幕後公司
Media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Mondadori Video S.p.a. 義大利 |
新線電影公司 美國 | Navarre Entertainment 美國 |
Image Entertainment Inc. 美國 | Walter Reade Organization 美國 |
Rajon Vision 澳大利亞 | Spotlite Video |
VCI Home Video 美國 | Republic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國 |
Reel Media International 美國 | SBP 阿根廷 |
3M | Alpha Video Distributors Inc. 美國 |
Collectible Classics | BijouFlix Releasing 美國 |
錨灣娛樂 美國 | Elite Entertainment Inc. 美國 |
CustomFlix 美國 | Madacy Entertainment Group Inc. 美國 |
Creative Axa Co. Ltd. 日本 |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
Dutch FilmWorks (DFW) B.V. 荷蘭 | Clint Hickman Productions |
Bridge Entertainment Group 荷蘭 | 二十世紀福斯家庭娛樂公司 美國 |
KOCH International 美國 | Epoch Entertainment 美國 |
Landmark Pictures | Fida Cinematografica 義大利 |
Umbrella Entertainment 澳大利亞 | Hal Roach Studios Inc. 美國 |
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 美國 | International Film Distributors 加拿大 |
Star Classics Video 美國 | Astral Video 加拿大 |
Intervision Video Limited 英國 | Malo Video |
Janus Films 美國 | Yleisradio (YLE) 芬蘭 |
Splendid Film 德國 | Zima Entertainment 墨西哥 |
Legend Films | Solaris Distribution 法國 |
José Esteban Alenda Distribución 西班牙 | Cinema Mondo 芬蘭 |
Premium Cine 西班牙 | HGV Video Productions Inc. 加拿大 |
Quality Films 墨西哥 | Echo Bridge Home Entertainment 美國 |
Seven Keys 澳大利亞 | Happinet 日本 |
CMV Laservision 德國 | SubTV 芬蘭 |
Rey Soria y Cía. S.L. 西班牙 | Indies Home Entertainment 荷蘭 |
Monarch Film Corporation Ltd. (II) | Criterion Collection |
Films sans Frontières | Future Film 芬蘭 |
Mill Creek Entertainment | Avid Home Entertainment |
Continental Distributing | Dimension Extreme 美國 |
Punto Zero 義大利 | CIC Victor Video |
Target International | Dex Entertainment |
FilmAnnex | Elephant Films |
CineRidge Entertainment | Hal Roach Studios Film Classics |
Frolic Pictures | All-Star Pictures |
Cinema Service International (CS) | Pan Vision |
SpectiCast Entertainment | BigStar.TV |
Regal Home Video | S.S. Nihalini Movies |
Film Detective | SGL Entertainment |
Opening | Sirius Publishing Inc. |
Spectra Filmworks | BWTV |
Community Chest | Independenti Regionali |
The Video Cellar | Horndog Studios |
Living Dead Media | Summer Classics |
Blood Banquet Theatre | CFS Releasing |
Orlando Eastwood Films |
影片評價
反面評價
《活死人之夜》以嫻熟的技巧營造起對普通事物和對生活本身的恐懼, 但是即使是這一點也未能給影片帶來任何不同凡響之處。只能說是一部“ 粗糙的大基諾劇院”的代表作,而且它蘊含著一種“ 粘糊糊的、沒有底的恐俱。”片中的暴力場面又長又殘酷,超過了所有同類影片。令人膛目的對人類禁忌的突破與它的成功有很大關係。兇殺和食人的詳盡表現它的吸引力在於滿足了最卑下的欲望: 對無節制暴力的欲望,對兒童的心靈產生了不良影響。影片使得製作者、發行人、放映商蒙受恥辱,並使人對電影的未來和熱衷於發泄虐待狂的觀眾的道德健康產生疑慮(《讀者文摘》《綜藝》《電影學報》評)。![活死人之夜(1968年喬治·A·羅梅羅執導恐怖片) 活死人之夜(1968年喬治·A·羅梅羅執導恐怖片)](/img/c/a79/QNyU2YjVWOhZGZxEzYyUWN2YzNyIjZ0ITMkFGM0YmY3gDMyAjY3I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活死人之夜(1968年喬治·A·羅梅羅執導恐怖片) 活死人之夜(1968年喬治·A·羅梅羅執導恐怖片)](/img/c/a79/QNyU2YjVWOhZGZxEzYyUWN2YzNyIjZ0ITMkFGM0YmY3gDMyAjY3IGM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
正面評價
雖然從類型上講《活死人之夜》是一部與《科學怪人)》和《狼人》相去甚遠的影片,但它的結構同樣周密嚴謹, 而這種結構對其主題和美學價值及其道德本質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電影開頭使觀眾心驚膽戰的是對死人的傳統恐俱, 但是到了影片結尾, 暴露在觀眾而前的是另一種更深刻、更強大的恐懼— 對生活本身的恐俱。該片主要是一次不屈不撓的抗爭, 一次求生的抗爭。它的結構設計是閉合式的, 影片的情節就建築在這種設計上, 用本文內容填滿了敘事的和結構的形式。
《活死人之夜》拍得粗糙但效果很生動,演員狂燥過火的表演和對所有人物大開殺戒的情節以及在一種已是無可忍受的情境中發咬似地乾下的無數非預謀的暴行, 恰似無聲電影中聚積喜劇性的過程。導演以其大膽的粗俗在使觀眾膛目結舌的同時, 重新發現了無聲片的講故事的藝術。
該片不僅僅是一部較同類作品更加駭人的影片,因為它具有一種其他同樣血淋淋的影片所不具備的衝擊力, 而且這種衝擊力必然體現在影片成功地現了一種比怕死還要更深奧的恐怖感方面。影片在處理其主領和題材方面擯棄了傳統的作法,片中的恐怖和暴力是一種《巴頓將軍》式的誇張,這使得電影有一種衝擊力。
《活死人之夜》成功的核心是人人都具有的在藝術地扮演自己最恐懼的事物中獲得快感的力; 而影片享譽評論界的主要原因則是影片在處理它所喚起的那種恐懼時堅決不用一切傳統的方式(《電影學報》艾略特·斯坦、約瑟夫·劉易斯、理察·麥奎尼斯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