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幼心書

《活幼心書》,兒科著作,3卷。元代曾世榮(德顯)著,是繼曾氏《活幼口議》之後又一部兒科著作。《活幼口儀》側重於兒科理論的闡述,本書重點介紹曾氏臨證心得。書成於元朝初期,刊於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上卷“決證詩賦”,有觀形氣,戒毀同道,辨證早決安危等75篇。中卷“明本論”,論胎寒,胎熱等43篇,附拾遺方論。下卷“信效方”,列舉方劑225首。

基本介紹

  • 書名:《活幼心書》
  • 作者:曾世榮
  • 成書年代:元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流傳版本

現存日本享保十九年(1734)刻本、元文二年(1737)刻本,以及清代嘉慶十六年(1811)刻本、清宣統二年(1910)武昌醫館校刻本,1985年中國書店出版影印本。

作者簡介

曾世榮(1253~1332?)元代醫家。字德顯,號育溪。衡陽(今屬湖南)人。從劉思道習醫多年,盡得其家傳幼科治療心法,遂精於兒科。後乃將其師所得方論、詩訣等遺著詳加編次,又集平時論證與方劑,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撰成《活幼心書》三卷。另著《活幼口議》二十卷。

書評、序言

和序
醫家惟小兒科為尤難。蓋自其能言而被病者,猶可以問而知之,而其未能言者,不可以問而知也。《史》言扁鵲入鹹陽,為小兒醫,然鵲之書多不傳其言。有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鵲之術固不在於書歟。信斯言也!惟鵲為可也。夫醫不可以無書也,太倉公乃亦以醫者意耳,不肯為書,使倉公者常有於世焉,雖無書可也,如倉公之不常有。何哉?且吾聞學醫者,與學儒無異。儒者求聖賢之心法,以有聖賢之書存焉耳。醫無其書,則軒岐之心法泯焉而不傳久矣。又何由而學之?故醫書之浩衍,與儒書相埒,殆又過之。然板行於天下,人得而有之者,往往大方脈之書為多,彼為小兒者,每以專科自名,或私得一方,即祖父子孫相傳,世享其利,他人萬金罔顧授也。其肯與天下後世公共之哉?育溪曾君,用儒攻醫,得戴劉二家之傳,自少至老,凡活人之幼者,枚數不知幾何人。在證處方,皆超然眾醫之表,乃以得之師傳者,廣粹精核,為活幼心書一編。既成不以私其家,將以公之天下後世,使為其術者,無學醫廢人之患。凡人之幼,皆有成人之望焉,濃哉育溪之用心也,人孰無此心哉?皆能以育溪之心為心則善矣。雖然,書本陳言,心須活法,或徒泥其書而不善用,譬之兵家,不知合變,膠柱而調瑟焉,吾未見其可也。昔臨安李立之者,以小兒科擅名一時。有嬰兒忽病喑,求治之,立之令人乘高撲之地下,以一衾盛之,兒不覺大驚,遂發聲能言。問之。曰:此乳搐心也,非藥所能療。此活法之說也,因附著之。
泰定丁卯閏九月朔中議大夫前同知海北海南道宣慰使司事副都元帥和尼赤序
廉序
育溪曾德顯,儒家者流,明小方脈,幼幼之心,不啻父母仁人之用心也。余家有襁褓童子,感驚風疾,其父母者鹹憂焉,德顯乃不憚煩暑,隨招隨至,一視之曰:毋慮。遂用對證之藥療之。藥未既而效已隨之,誠可嘉尚。原其平昔用心之勤,集諸方書之經驗者,著以成帙,目之曰《活幼心書》。夫心者,虛靈善應,神妙不測,主宰一身,應酬萬事者也。推展此心以及人及物,使顛連無告者為同胞,癢 疾痛者為同體,乃刻諸梓,以廣其傳。非惟傳之今,亦且傳諸後。俾後人亦能推此心以及人及物,則活幼之心為無窮也,豈曰小補哉。
天曆己巳八月廿又一日朝散大夫同知衡州路總管府事廉公亮引
吳序
人得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則當視天地萬物為一體,癢 疾痛,舉切吾身,仁者事也。先儒謂醫家以手足痿痹為不仁,斯言善狀仁字,蓋手足痹則氣脈不相通,痛癢無所覺,心之生道息矣,烏得仁?況醫家之於嬰孩,語言未足辨,脈理未足憑,必能以心體之,然後可以察其癢痛 疾之所在。非有志於仁者,其能若是乎? 西曾君德顯,儒而為醫,幼從鄉先生李月山,固已得儒學於心授,長從世醫劉氏,又能得醫學於心傳,精讀醫經,詳味藥性,參前輩之奧議,伸自己之獨見,有求必應,不倦於貧,集其平時論證與方,名曰《活幼心書》。將與同志共之。夫作書以述其心之所用,而且克廣其傳,亦庶乎仁者之用心矣。嘗觀其書,則審證施劑,信有異乎人者。五苓散在諸家止用之解傷寒溫濕暑毒霍亂,而德顯於驚風痰搐瘡疹等疾,通四時而用之,前同知衡州府事胡省齋因其子驚風得愈,問之曰:五苓散何以愈斯疾乎?德顯曰:此劑內用茯苓,可以安此心之神。用澤瀉導小便,小腸利而心氣通。木得桂而枯,足能抑肝之氣,而風自止,所以能療驚風。施之他證,亦皆有說。省齋深然之,此其善用五苓散也。小兒驚風搐掣,醫者視為一病,輒以金石腦麝蜈蠶蛇蠍等劑投之,非徒無益,反激他證。德顯則謂有因驚風而搐者,有因氣鬱而搐者。驚屬心,風屬肝,而郁於氣者亦有搐。陳氏所謂蓄氣而成搐者是也,但未著其方。余於驚風則隨證施治,若氣鬱而搐者,則用寬氣飲治之,只以枳殼枳實為主。嘗因患搐者,倉卒求藥,教服鋪家枳殼散,而搐亦止。病者深感之,此又治搐之特見也,其他緊證,俱能究心,用藥之奇,成效之速,有未易縷述者,寄寓予家將十年。二孫藉其調護,每識證於微渺,制疾於萌芽。其用心之溥,非特於吾輩為然。蓋其篤志於仁,重義輕利,亦自讀書中來,非可以庸俗例視也。讀其方論,因敘數語於篇端,識者倘察予言,必有知其用心者。
元貞乙未上巳日前太學篤信齋進士吳剛中謹書
羅序
吾鄉月山李先生,博極群書,操行修潔,最謹於義利界限,媚學之子,翩翩從之,其誨諸生也,不止於詞藝而已,必勉以正心修身,俾之有士君子之行。德顯曾君,從游者之一也。居無何,場屋之事廢,於是以業儒者而業醫焉。昔賢達則願為良相,窮則願為良醫,其心均在濟人耳。醫豈細事哉,而幼幼之醫,尤不易也。蓋氣色微,筋骨脆,癢 疾痛,不可問而知。他人止於面色指紋之間揣摩投劑,德顯則切脈先之,倘證陽而脈陰,證陰而脈陽,必治脈不治證,精思詳究,探本索原。藥餌所施,百不失一。未嘗以病家之貴賤貧富而異用其心,或遇窘乏太甚之家,亦隨力捐資濟其 粥,以故全活者眾。德顯非饒於財者,能推是心,亦賢矣哉。業醫三十年,古今醫書,讀之不輟,今取其平日閱證用藥之已效者,著為方論,纂為詩歌,名之曰《活幼心書》。是心也,恆心也,惻隱之心也,心誠求之之心也。對越天地神明而無愧矣。且欲鐫梓以為海內共之,用心廣大可敬也。夫余嘗觀趙德麟侯鯖錄,有人得癰疽方甚奇,寶而不傳,後為虎所食,非天譴歟?德顯心事若茲,天必福之,以誘世人之善用其心矣。德顯衡之 西人,號育溪,名世榮,德顯其字也。
丁未中秋邵清遺老七十翁羅宗之巨海甫謹序
自序
聞之先儒曰:天向一中分造化,人於心上起經論。大哉心乎!其萬事之機括乎,前乎千百世而上,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者,此心也。後乎千百世而下,為往聖繼絕學,來者續師傳,亦此心也,是心也,以之活幼,即有惻隱之真,所謂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者,無非自此心中來。宋翰林侍御世醫戴克臣者(徽宗朝,名堯道,)活幼宗師也,取信當時,有聲朝野,心以傳心,得其妙者,惟 西高原劉茂先(名祀自號固窮山叟。)茂先之心,其五世孫字直甫者(名思道),又深得之。推其所得,隨施輒效,亦可以見其用心矣。然昔賢之學,固以心而傳,而昔賢之心,非書又無以衍其傳。況自開慶以來,其書散漫,戴劉二公之心傳,幾不復見。予生二公之後,而無默契乎二公之心,早歲師事直甫,於茲有年,面命心傳,領會多矣。但念一宗醫書,方論待決,歲月浸遠,卷帙不齊,設有危難,未易檢閱。吁!得其心者,敢不究其心哉。明窗晝熏,短檠夜雨,因就其遺書而精加編次,繁者刪之,缺者補之,書非可用不敢錄,方非已效弗敢收。脫亡遺漏,存十一於千百,上探三皇前哲之遺言,下探克臣茂先之用心,實則吾心固有之理,旁求當代明醫之論,亦姑為活幼之一助雲耳。遂名其書曰活幼心書。書成,客或難予曰:醫者意也。但觀形切脈,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何必一切求諸書,而且以心書名之哉。予曰:不然。予非有心於著述,而求異於人也。不過推展劉氏數傳之貞心。以求契夫戴氏之初心耳。朱文公有言,意者,心之所發也。書之所述,豈非心之流行發見者乎!客唯而退,於是乎書。
至元甲午菊節衡陽後學曾世榮德顯識

章節目錄

卷上
決證詩賦
卷中 明本論
胎寒
胎熱
臍風撮口
夜啼
急驚
慢驚
風毒
傷積
熱證
傷寒
咳嗽
吐瀉
諸吐
諸瀉
赤白痢
腫證
疳證
走馬疳
脫肛
癇證
瘧疾
癖證
疝症
龜胸
驚丹
瘡疹
陰囊腫
驚癱鶴膝
五淋
腹痛
目疾
丹毒
重舌
五軟
諸汗
黃證
失血
不內外因
小兒常安
拾遺
卷下 信效方
湯散門
丸膏門
丹飲門
金餅門
拾遺

內容簡介

上卷列“觀形氣”、“五色主病”、“診脈明證”及胎寒、髒寒、胎熱、弄舌、舒舌、臍風、臍突、夜啼、急驚、天釣、急驚後如瘧、慢驚、搐證、諸風毒等六十七種小兒病症;中卷列風毒、傷積、熱證、傷寒、咳嗽、諸吐、諸瀉、赤白痢、腫證、疳證、走馬疳等四十三種小兒病症,並附有“不內外因”、“小兒常安”、“拾遺方論”等篇;下卷載小兒病方二百二十五首,計湯類四十五首,散類七十首,丸類三十一首,膏類十五首,丹類七首,飲類三十七首,金類三首,餅類三首,拾遺方十四首。本書在診斷上,認為不能以體形肥瘦定虛實,體肥可氣怯,形瘦也可氣壯,主張以面部望診與脈診為主。提出一息六至為平脈,七至八至為數脈;周歲以前不診脈,二三歲以前採用一指按關部,四五歲以後三指按三部,以明標本。臨證治病,主張當攻則攻,當補則補,反對不辨虛實,一味純補,外邪發散則元氣自復,即為攻中有補之理。對育兒保健,認為與其病後求良藥,不如病前能自防。在治法上,除內服湯、丸外,尚列不少外治法,如走馬疳用溫鹽水灌漱,脫肛用蓖麻膏貼囟門,瘰癧用槲皮散外洗,五淋用姜豉餅貼於臍上等。治療腫證,強調忌食味鹹之物,輕者三月,重者半年,須脾胃平復,腫消氣實後,才能食以少許鹽類。不同意前人隆暑戒用附子、盛寒戒用大黃,主張套用寒涼溫燥之劑,必先辨明標本、虛實,並舉夏日泄瀉用附子及臘月患驚風抽搐用大黃而取效兩案為佐證。對小兒驚風搐掣,反對濫投金石腦麝蜈蠍等劑,指出搐驚不僅屬驚風所致,亦有因氣鬱所致者,宜用寬氣飲治之;又認為五苓散中茯苓安心神,澤瀉利小便,小腸利而心氣通,木得桂則枯,足以抑肝熄風。

影響評價

本書博採元以前兒科諸家精華,參以臨床經驗,內容豐富全面,頗多獨到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