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心上:轉型期的家庭代際關係與孝道實踐

活在心上:轉型期的家庭代際關係與孝道實踐

《活在心上:轉型期的家庭代際關係與孝道實踐》是202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在心上:轉型期的家庭代際關係與孝道實踐
  • 作者:劉汶蓉
  • 出版時間:2021年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8167964
  • 類別:社會科學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中國家庭緊密的代際支持制度和以孝道為核心的代際文化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命運是充滿爭議的研究命題。本書是一項對中國本土文化進行社會學分析的嘗試。在實踐的視角下,以定量和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探討社會轉型背景下的結構因素(福利制度、人口結構、社會流動與經濟成長)與文化因素(孝道觀念、代際繼替觀念)如何形塑代際關係和孝道實踐的變遷。本書的實證研究部分共有六章,針對家庭壓力、養老難題、孝道衰落、流動人口、媽寶、啃老等大眾熱議話題,分別開展研究議題:社會轉型與代際支持壓力、家庭養老變遷與養老方式的選擇、孝道的日常實踐與情感轉向、社會流動對家庭代際關係的影響、城市中產家庭的代際親密實踐、啃老家庭的代際矛盾與團結。貫穿這些分析議題背後的理論思考主要有兩個:一是當前中國家庭還是否是一個意義和價值共同體?二是當前中國家庭的代際關係靠什麼保持均衡?
本書的定量分析資料來自5個全國公開的大型抽樣調查,和3個作者所在單位和研究團隊開展的抽樣調查。質性研究資料來自於課題組於2012-2016年期間,在上海和蘭州兩地以座談會、深入訪談等形式蒐集的127個個案;2018-2019年在大連蒐集的10箇中產獨生子女家庭個案;2014年在美國訪學時蒐集的11個家庭個案。通過對有推論意義的抽樣數據,和有典型意義的個案資料分析,本書認為在社會快速變遷的轉型期,中國家庭的代際紐帶仍然發揮著安頓個體生命和激勵日常生活的共同體功能,並提出在“心”的框架下理解中國家庭的孝道文化:代際交往的核心等價物是“心意”,父母在追求“活在子女心上”的文化理想中踐行和延續責任倫理,子女在自己的生育體驗中傳承和感恩“父母心”。正是這種“活在心上”的默會文化理想,讓兩代人之間實現互惠失衡的代際團結,但在三代之間達致均衡。特別地,本書第三章以深描個案的方式,梳理了美國個體主義文化下的家庭代際關係和養老實踐特點,為讀者理解中國家庭代際關係和文化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比較和參照。

圖書目錄

總序 / 1
自序 / 1
第一章導論 / 1
一、 研究背景和理論述評 / 1
(一) 社會轉型背景下的中國家庭 / 2
(二) 個體化進程中的代際團結 / 9
(三) 代際間的親密實踐與孝道轉型 / 15
二、 研究問題 / 19
(一) 既有研究有待彌合 / 19
(二) 本書的研究問題 / 22
三、 研究視角和框架 / 23
(一) “文化—行動”的雙元過程 / 23
(二) 實踐邏輯的整體性和模糊性 / 25
(三) 實踐理論對研究方法的啟示 / 26
四、 研究方法和資料 / 27
(一) 研究方法及特徵 / 27
(二) 定量研究的資料來源 / 28
(三) 質性研究的資料和蒐集 / 29
第二章社會轉型與代際壓力 / 31
一、 社會轉型下的家庭壓力 / 31
二、 代際支持和互惠行為的特徵 / 34
(一) 代際支持和互惠行為增加 / 36
(二) 支持流向更顧及家庭成員的需求 / 38
(三) 城市父母給予子女的經濟支持更多 / 40
三、 成年子女的生存壓力向父母轉嫁 / 42
(一) 緊急求助和家務壓力轉嫁 / 42
(二) 經濟依賴和購房壓力轉嫁 / 46
(三) 養育需求和照料壓力轉嫁 / 48
(四) 代際支持失衡和親代獲得感不足 / 51
四、 代際合作中的責任倫理 / 54
(一) 親代的責任本位和同理心 / 54
(二) 子代的責任和反哺意識 / 56
五、 代際關係的質量評價 / 60
(一) 代際關係滿意度總體較高 / 60
(二) 女性的代際關係評價優於男性 / 62
(三) 代際情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 64
(四) 女兒支持的性別溢出效應 / 68
第三章家庭養老變遷 / 71
一、 養老制度變遷的現代化假設及美國個案 / 72
(一) 傳統社會:義務本位價值觀和家庭養老機制 / 73
(二) 現代社會:權利本位價值觀與家庭養老衰落 / 74
(三) 美國個案:個體主義文化下的代際關係和老年
生活 / 79
二、 家庭養老負擔的壓力增大 / 101
(一) 發展中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 102
(二) 快速人口老齡化和家庭養老能力不足 / 106
(三) 孝道文化對養老的作用有限 / 112
三、 老年人的養老意願和家庭決策 / 118
(一) 依賴子女和獨立居住的矛盾意向 / 119
(二) 社區居家養老的困境及服務實踐 / 123
(三) 機構養老的低意願及地區文化差異 / 129
(四) 城市家庭的機構養老決策 / 138
四、 性別化的家庭養老及其新趨向 / 147
(一) 倚重兒子的贍養責任觀在城市式微 / 147
(二) 兒子養老:文化依賴和婆媳矛盾 / 150
(三) 女兒養老:城鄉差異和身份困境 / 160
第四章孝道實踐和情感轉向 / 169
一、 “孝”的道德崇高性與生活實踐性 / 170
(一) 核心孝道觀仍受高度認同和普遍推崇 / 171
(二) 孝道的無條件理想和有條件實踐 / 175
(三) 生活倫理中的父慈子孝和子代優先 / 177
二、 孝道話語的日常內涵 / 182
(一) 什麼是孝? / 183
(二) 什麼是不孝? / 195
(三) 孝道如何傳承? / 203
三、 孝道的相互性與情感轉向 / 213
(一) 基於情感基礎的孝:“活在心上” / 214
(二) 缺乏情感基礎的孝:“有養無孝” / 218
(三) 孝道實踐中的情感轉向 / 222
第五章流動下的代際關係 / 224
一、 社會流動對代際關係的影響 / 224
(一) 社會流動未減少代際聯繫和互助 / 225
(二) 價值分化對家庭凝聚力的傷害 / 228
二、 為人子女的責任 / 235
(一) 有錢,家庭生活才能好 / 235
(二) 養老養小的親情平衡 / 239
(三) 我們這一代人對老人更好 / 242
三、 為人父母的重擔 / 250
(一) 一家人的光景都是父母掙出來的 / 251
(二) 必須為兒子買房 / 253
(三) 帶孫子女的責任和權利博弈 / 255
(四) 在反思中不斷調整教養方式 / 256
四、 流動青年婚戀實踐中的父母影響 / 261
(一) 流動青年的婚戀特徵 / 261
(二) 與父母的博弈和回歸 / 268
(三) 情感需求下的心理補償機制 / 270
(四) 父母經濟社會地位的結構限制 / 272
第六章城市中產家庭的代際親密實踐 / 278
一、 親權與孝道回歸的自反性實踐機制 / 279
(一) 親密親職:父母對子女生活的有效參與 / 280
(二) 協商性成年:子女與父母的共情和契洽 / 282
(三) 自反性實踐:親權與孝道回歸的解釋框架 / 287
二、 成年初顯期代際關係親密化的表現 / 290
(一) 親密外顯與父母權威內隱化 / 290
(二) 親子生活的逾時空同步 / 293
三、 親密實踐下的孝行與孝心 / 295
(一) 父母“監護人”角色 / 295
(二) 子女自我成長的焦慮 / 297
四、 城市中產家庭代際實踐的特徵 / 299
(一) 代際親密的共同體特徵 / 300
(二) 父母權威的內隱化特徵 / 300
(三) 子女孝道的個體化特徵 / 301
第七章“啃老”家庭的代際關係 / 303
一、 “啃老”的多元表現 / 303
(一) “啃老”是代際互惠 / 304
(二) “啃老”是孝順父母 / 305
(三) “啃老”是拴住父母 / 305
(四) “啃老”是道德敗壞 / 306
二、 “啃老”概念的界定 / 307
三、 “啃老”家庭的代際關係和認知策略 / 308
(一) 案例選取和基本概況 / 308
(二) 和諧型“啃老”家庭:代際和合下的理性合作 / 310
(三) 衝突型“啃老”家庭:情感捆綁下的理性衝突 / 315
四、 充滿矛盾的代際團結 / 321
第八章代際團結與孝道再生產 / 323
一、 代際間的自反性團結 / 324
(一) 代際需求互補是合作基礎 / 325
(二) 理性計算通過情感被合理化 / 326
(三) 社會轉型強化了親子一體的情感結構 / 326
二、 生活倫理中的孝道再生產 / 327
(一) 代際文化中的情感面向 / 327
(二) 孝心的相互性和孝道轉型 / 329
(三) 世代繼替的價值意義與代際均衡 / 331
三、 資源依賴下的制度變遷 / 333
(一) 實踐自反性:家庭制度的變革力量 / 333
(二) 資源依賴性:家庭制度的延續機制 / 334
(三) 結語:在變動中延續的家庭 / 335
參考文獻 / 337
附屬檔案1訪談資料個案編碼表 / 355
附屬檔案2個案訪談提綱和記錄表 / 360
附屬檔案3座談會討論議題 / 367
後記 / 369圖表目錄
表21家庭生活問題的壓力感和壓力的年齡段及其分布 / 33
表22被訪自述過去一年與父母的代際支持狀況 / 35
表23上海成年子女與父母代際支持的年代比較 / 36
表24不同年齡段被訪過去一年獲得父母支持的比較 / 39
表25被訪作為子代和親代對代際關係角色的評價 / 40
表26近一年60歲以上的老人的生活費用主要由誰提供 / 41
表27不同年齡群體突發生活事件求助兄弟姊妹和父母的
情況 / 43
表28對“啃老”(經濟上依靠父母,不願工作)的態度的世代
差異 / 47
表29不同年齡群體結婚以來接受父母金錢幫助的比例差異 / 47
表210被訪對與不同家人關係的自我評價 / 61
表211老年人對與子女代際情感評價的總體情況 / 62
表212不同家庭成員關係滿意度評價的性別差異 / 63
表213父母對子女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矛盾情感的性別
差異 / 64
表214代際間積極情感、消極情感和矛盾情感影響因素
的多元回歸分析 / 66
表215不同子女數量家庭的代際支持差異 / 68
圖31傳統社會家庭養老的雙重機制 / 75
圖32現代化進程中家庭養老衰落的機制 / 76
表31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主要生活來源的城鄉差異 / 103
圖33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變化趨勢 / 107
圖3440年中國人口出生率變化(19782018年) / 108
表3265歲及以上老年人目前的居住方式及群體差異 / 109
表3365歲及以上老人照料者的群體差異 / 120
表3465歲及以上老年人理想的居住方式及群體差異 / 121
表35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中的為老服務項目列表
(20012020年) / 125
表3660歲以上老年人對養老院的認識和城鄉差異 / 130
表37不同子女數量和地區的城市老人機構養老意願的差異 / 134
表3865歲及以上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原因變動 / 139
表39對誰應負起照顧年老父母責任認定的城鄉差異 / 147
表310對兒子和女兒是依靠者認同的城鄉差異 / 148
表311不同地區成長者對已婚男女給自己/配偶父母生活費
態度的差異 / 149
表312與雙方父母關係滿意度評價的性別差異 / 153
表313對婆媳矛盾中丈夫支持婆婆態度的認同及群體差異 / 154
表314子代—親代聯繫頻率的性別差異 / 162
表315親代—子代聯繫頻率的性別差異 / 162
表316成年子女與父母代際支持的性別比較 / 163
表41核心孝道觀念的支持程度及代際比較 / 173
圖41有條件和無條件孝道觀念的贊同度差異 / 175
表42不同年齡對孝道觀念認同的比較 / 176
表43“父慈子孝”孝道觀念的基本認同狀況 / 178
表44父母責任觀認同狀況的代際差異 / 180
表45老年人對不同孝敬形式的認同及群體差異 / 184
表46城鄉老人對老年人照料責任的認定 / 206
表47城鄉老人對照料者表現的評價 / 207
表51子女與不同住父母的聯繫頻率 / 225
圖51子代為不同住父母提供經濟和家務支持的狀況 / 226
表52上海青年人對未成年人性行為和婚外情的接受度:
戶籍比較 / 262
表53上海青年人的戀愛次數、初戀年齡的戶籍比較 / 263
表54青年人的戀愛次數和初戀年齡的影響因素分析 / 264
表55流動青年和新生代滬籍人口的父母教育背景比較 / 273
圖61城市中產階層家庭親權和孝道“自反性回歸”解釋框架 / 289

作者簡介

劉汶蓉,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學學會、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家庭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主要研究社會轉型和發展脈絡下的婚姻家庭變遷和代際團結問題,探討家族主義文化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現代呈現,以及中國家庭制度與社會發展、國家公共政策之間的關係。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一般項目、上海市社科基金專項課題。出版專著《反饋模式的延續與變遷:一項關於當代家庭代際支持失衡的再研究》等,在《社會學研究》、《青年研究》、《社會科學》等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多篇,曾獲得上海市第十四屆(2016-2017)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二等獎,四次(2007、2008、2009、2011年)獲得上海社科界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