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區邊緣的太陽風源區的觀測分析

《活動區邊緣的太陽風源區的觀測分析》是依託北京大學,由何建森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活動區邊緣的太陽風源區的觀測分析
  • 項目負責人:何建森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太陽風外流是太陽向日球層輸送物質和能量的重要方式,其起源機制一直是空間物理和空間探測的關鍵科學問題。位於中低緯的活動區邊緣是太陽風的一種源區,其輻射比冕洞強很多,因此便於觀測源區發生的瞬時活動現象。目前研究仍有如下3個問題尚待解決:輻射強度擾動傳播現象的本質(波動外傳或物質外流)存在爭議;驅動色球和日冕間歇噴流的機制不清楚;還未討論太陽風淨外流與日冕對流的關係。本項目將以上述問題為主要研究目標,利用SDO和Hinode衛星對源區的觀測數據,分析輻射強度擾動傳播伴隨的譜線參數的時空變化特徵,與理論預測比較,確定傳播現象的本質;分析色球和日冕間歇噴流的聯繫、伴隨的波動以及噴流前後的位形變化,探討分量磁重聯對驅動噴流的作用;分析日冕對流中熱外流和冷回流的動態循環過程,探索日冕對流與太陽風淨外流的關係。本項目力爭通過上述分析揭示活動區邊緣太陽風起源的關鍵特徵,為發展太陽風起源理論模型提供觀測依據。

結題摘要

太陽活動區邊緣是太陽風起源的重要源區之一。近年來多顆衛星 (Hinode, SDO, IRIS) 對太陽大氣的光譜、成像觀測,為了解活動區邊緣的物理過程提供了觀測平台。本項目從觀測分析和數值模擬的角度,研究該區域日冕物質的供應和流失、日冕磁重聯對波動的激發作用、色球的可壓縮磁流體湍流特性等。重要成果有:研究揭示活動區邊緣日冕物質的供應和流失可以是以間歇的、交替的方式進行;模擬研究活動區邊緣日冕磁重聯的後效,首次提出噴流同時激發三種磁流體力學波的機制;觀測指出色球存在可壓縮湍流即能通量近似平衡的相向傳播的阿爾芬擾動和慢磁聲擾動;由觀測發現過渡區譜線在爆發性事件中的自吸收現象,給出色球磁重聯加熱電離太陽大氣的證據。本項目的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認識活動區邊緣的太陽風起源所包含的重要方面:在色球上的湍動加熱和磁重聯加熱、在日冕里的波和磁重聯的耦合及其對初始太陽風加熱加速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