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地震台

洱源地震台建成於1980年5月,直屬雲南省地震局,屬國家基本台站。洱源地震台位於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縣城西部,擔負著雲南省地震局和滇西地震預報實驗場的地震監測預報任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洱源地震台
  • 建立日期:1980年5月
  • 工作人數:7
  • 稱號:雲南省地震局的 “黃埔軍校”
洱源地震台位於雲南省大理州洱源縣縣城西部,工作場地分為三塊:一塊為洱源地震台,以測震和形變觀測為主;另一塊為洱源水化站,以地下流體觀測為主,與地震台相距1公里;第三塊為洱源地電觀測站,以大地電場和電磁擾動觀測為主,距離地震台和水化站5公里。
在20世紀70年代末,按照中美科技合作協訂議訂書,在雲南省大理州下關建立中美合作國家地震局滇西地震預報實驗場,下關北面40Km處的洱源地處紅河斷裂、金沙江斷裂和劍川——麗江斷裂等多條斷裂交匯處,具有十分重要的區位特點和構造特徵,且屬於地熱異常區,是理想的地震監測點,國家地震局決定洱源作為場區台站之一而建立。
洱源地震台建成於1980年5月,直屬雲南省地震局,屬國家基本台站。之後,根據洱源地震台發展地下流體觀測需要,1984年10月在原台站東面直線距離400米處打了一口266.56米的觀測井,命名為滇20井,於1987年建成洱源水化站投入觀測。擔負著雲南省地震局和滇西地震預報實驗場的地震監測預報任務。
洱源地震台堅持“崇尚科學,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團結奮進”的工作理念,在地震觀測管理工作中始終把提高觀測質量,為地震監測預報提供準確、可靠、連續完整的觀測資料作為宗旨,認真地觀測管理,對儀器和設備進行精心的維護,保持常年儀器工作正常,性能穩定, 保障了地震觀測正常、穩定、連續地運行。艱苦奮鬥,團結協作,使觀測質量不斷上升,監測預報和科研工作發展良好,全面提升台站的綜合實力,在上級的重視和關心下,在台站幹部職工的不懈努力下,通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現已發展成為具有測震、地下流體、形變、地電四大學科十餘個測項15餘台(套)觀測儀器的多學科綜合性地震監測台站,我國較為重要的台站,為地震監測預報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洱源地震台現有工作人員7人,均為大專以上文化,高級工程師1名。目前在運行儀器有數位化FBS地震儀、FD-105k和FD-125水氡儀、XG-4和RG-BS測汞儀、ZKGD3000水溫儀、LN-3A水位儀、PHS-3B水質儀、二氧化碳總量、DSQ水管儀、SSY-‖石英伸縮儀和WYY-1氣象三要素儀等十餘項15餘台(套)儀器。
自1992年以來,至今已獲得40項(次)全國評比前三名。省內評比,至今已獲得近100項(次)第一名。利用觀測項目多、質量好的優勢,通過多年的探索研究,洱源地震台的短臨預報和中期預測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多次較好預測預報了臨近區域內的中強地震。多年來一直參與雲南省地震監測中心全省年度地震趨勢研究報告編寫工作,每年均提出較好中短期預測預報意見。
洱源地震台開展完成一項地震行業專項課題,四項中國地震局三結合課題,一項雲南省地震局青年基金課題,與中國局學科組、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等單位進行過合作實驗研究。獲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8項,獲雲南省地震局預報二等獎1次,獲雲南省地震局科技進步獎4項,多次被評為先進台站。
2009年2月,洱源地震台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中國地震局聯合評選為全國地震系統先進集體。
洱源地震台還是雲南省地震局培養人才的重點台站,可謂是人才輩出,曾經在洱源地震台工作後調往省局成為各級各部門的領導和業務骨幹的人員達30餘人,被喻為雲南省地震局的 “黃埔軍校”。
洱源地震台正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創新進取精神,按照“觀測環境優良、儀器裝備先進、觀測技術精湛、管理水平一流、監測質量領先”的“五星”級台站的目標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