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富營養化控制技術與套用設計

洱海富營養化控制技術與套用設計

《洱海富營養化控制技術與套用設計》是2015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聖瑞、儲昭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洱海富營養化控制技術與套用設計
  • 作者:王聖瑞、儲昭升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 頁數:372 頁
  • 定價:120.00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30449153
  • 字數:460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專著針對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控制技術難點,圍繞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控制技術與套用設計主線,以問題分析、技術需求及技術套用設計等為重點,從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控制的角度,按治理歷程及技術需求、治理技術及套用設計與管理技術及套用設計等三個層面,系統分析了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特徵、治理歷程、治理技術需求及套用總體設計等內容,從污染源控制、入湖河道治理、湖濱帶生態環境特徵與生態修復、沉積物氮磷污染控制及生境改善等方面剖析了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控制技術,並給出了套用設計方案建議;從水生態監測及藻類水華應急處理、流域綜合管理及環保產業發展等方面,對洱海及流域管理技術進行了梳理,本研究成果可為洱海富營養化控制提供可選技術和套用設計方案。

作者簡介

王聖瑞,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水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湖泊基地首席專家,國家“水專項”湖泊主題組副組長,國家“水專項”重點流域專家組專家,2013年入選“萬人計畫”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獲環境保護部“五四”青年獎章、青年科技創新獎和優秀學術論文獎等榮譽。主要從事湖泊污染過程、富營養化機理與湖泊管理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主持國家“水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年基金、面上項目、重點項目)、科技支撐計畫、環境保護部重點項目以及中國工程院諮詢課題等國家重大科技計畫課題10多項;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3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50多篇,其中SCI源刊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5部,參編著作5部。多年來,以淺水湖泊沉積物水界面過程為重點,緊密圍繞我國湖泊保護、管理與決策需求,開展了湖泊污染過程、富營養化機理及控制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解決我國湖泊保護的重大問題提供了科技支撐。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洱海富營養化治理歷程及技術需求
第1章洱海富營養化治理歷程與面臨的壓力
1.1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歷程回顧
1.1.1洱海及其流域概況
1.1.2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歷程
1.2洱海流域已實施的治理工程及控制措施
1.2.1洱海流域“九五”期間治理工程
1.2.2洱海流域“十五”期間治理工程
1.2.3洱海流域“十一五”期間治理工程
1.2.4洱海流域“十二五”期間治理工程
12.5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控制措施
1.3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存在的不足與面臨的壓力
1.3.1不同類型湖泊治理思路與經驗
1.3.2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存在的不足
1.3.3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面臨的壓力和挑戰
1.4本章小結
第2章洱海富營養化治理轉變與取得的成效
2.1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的轉變
2.1.1從局部治理向全流域保護轉變
2.1.2從單純的污染治理向保護與治理並重轉變
2.1.3從水污染防治階段向生態文明建設階段轉變
2.1.4從政府主管向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轉變
2.1.5從政府出資到全社會多方籌資轉變
2.2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經驗及取得的成效
2.2.1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經驗
2.2.2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取得的成效
2.3本章小結
第3章洱海富營養化治理技術需求及總體設計
3.1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成因及特徵
3.1.1洱海入湖污染負荷及湖濱濕地特徵
3.1.2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特徵
3.1.3洱海水質下降與水生態退化原因
3.2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要點及技術需求
3.2.1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3.2.2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要點
3.2.3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技術需求
3.3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總體設計
3.3.1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特徵及其治理定位
3.3.2洱海保護與治理規劃
3.3.3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思路
3.3.4洱海水污染與富營養化治理技術路線
3.4本章小結
第二篇洱海富營養化治理技術及套用設計
第4章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統控制
4.1洱海流域污染源狀況及控制難點
4.1.1洱海流域生態敏感性分析
4.1.2洱海流域主要污染源概況
4.1.3洱海流域污染源特徵及控制難點
4.2湖泊污染源控制技術
4.2.1湖泊點源污染控制技術
4.2.2湖泊面源污染控制技術
4.3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術及其適用性
4.3.1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術比選的原則
4.3.2洱海流域污染源控制技術比選的思路
4.3.3洱海流域點源污染控制技術比選
4.3.4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比選
4.3.5洱海流域已套用的污染源控制技術
4.4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統控制方案設計
4.4.1洱海流域污染源系統控制總體設計思路
4.4.2洱海流域“兩污”控制方案
4.4.3洱海流域農田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4.4.4洱海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控制方案
4.4.5洱海流域水土流失防治與生態修復工程方案
4.4.6洱海流域旅遊污染控制措施
4.4.7洱海流域工業廢水處理與污染控制措施
4.5本章小結
第5章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
5.1洱海入湖河流生態環境概況
5.1.1洱海入湖河流概況
5.1.2洱海入湖河流環境狀況
5.1.3洱海入湖河流生態狀況
5.1.4洱海入湖河流水質狀況
5.2洱海人湖河流問題診斷
5.2.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特徵
5.2.2洱海入湖河流主要環境問題
5.3入湖河流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
5.3.1河道外源污染阻截技術
5.3.2低污染水淨化技術
5.3.3護岸生態修復技術
5.3.4生態河床構建技術
5.4洱海已實施的人湖河流污染控制與生態修復工程
5.4.1永安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5.4.2彌苴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5.4.3大理蒼山靈泉溪生態環境保護清水入湖工程
5.5洱海人湖河流污染治理與生態修複方案設計
5.5.1洱海入湖河流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思路及目標
5.5.2清水產流區修復
5.5.3污染源控制
5.5.4低污染水淨化
5.5.5河流生態修復
5.5.6湖泊濕地修復
5.6本章小結
第6章洱海湖濱帶生態環境特徵與生態修復
6.1洱海湖濱帶地形地貌及水質特徵
6.1.1洱海湖濱帶地形地貌
6.1.2洱海湖濱帶水質
6.1.3洱海湖濱帶底質特徵
6.2洱海湖濱帶水生植被分布及特徵
6.2.1洱海湖濱帶植被群落類型及分布
6.2.2洱海湖濱帶水生植被特徵
6.3洱海湖濱帶主要環境問題及人類活動影響
6.3.1洱海湖濱帶主要環境問題
6.3.2洱海湖濱帶人類活動影響
6.4洱海湖濱帶生態修複方案設計
6.4.1洱海湖濱帶生態恢復工作回顧
6.4.2洱海湖濱帶生態修復與緩衝帶建設新思路
6.5本章小結
第7章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及控制分區
7.1洱海沉積物污染分層及氮磷含量
7.1.1洱海沉積物污染分層及沉積特徵
7.1.2洱海沉積物氮磷含量及分布特徵
7.2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特徵與控制分區
7.2.1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特徵
7.2.2洱海沉積物氮磷釋放及負荷貢獻
7.2.3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控制分區
7.3本章小結
第8章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控制
8.1沉積物污染控制技術
8.1.1自然恢復技術
8.1.2引水沖刷技術
8.1.3環保疏浚技術
8.1.4水體深層曝氣技術
8.1.5覆蓋技術一
8.1.6原位鈍化技術
8.1.7化學氧化技術
8.1.8生物修復技術
8.1.9電化學修復技術
8.1.10基於改性土壤的湖泊綜合修復技術
8.2沉積物污染控制技術比選及流程
8.2.1沉積物污染控制技術比選
8.2.2沉積物污染控制流程
8.3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控制方案設計
8.3.1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控制總體思路
8.3.2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控制技術方案
8.3.3洱海沉積物氮磷污染控制效益分析
8.4本章小結
第9章洱海主要生境問題與生境改善
9.1洱海主要生境問題及特徵
9.1.1洱海生境與水生態特徵
9.1.2洱海生境空間特徵
9.1.3洱海生境空間分區
9.1.4洱海主要生境問題
9.2洱海生境改善技術需求及技術集成
9.2.1湖泊生境改善技術
9.2.2洱海生境改善技術需求
9.2.3洱海生境改善技術集成
9.3洱海生境改善技術集成設計及套用方案
9.3.1洱海生境改善要點
9.3.2洱海生境改善技術集成套用總體設計
9.3.3洱海水生植被修復技術集成及設計方案
9.3.4基於藻類水華控制的洱海生態漁業技術集成及設計方案
9.4本章小結
……
第三篇洱海流域管理技術及套用設計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