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地區喪葬禮儀

洪澤湖地區喪葬禮儀,淮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澤湖地區喪葬禮儀
  • 類別:民俗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

歷史淵源

喪葬禮儀歷史悠久,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已產生,源於信仰崇拜。殷代以前人們已有了希望靈魂不死的觀念,至殷商時期,這一觀念愈加豐富和強化,認為靈魂來自於天,屬陽,主管人的精神知覺;魄來自於地,屬陰,主管人的形骸血肉。魂魄相合人則生,相散人則亡。二者離散之後,魂升天,魄入地,最後復歸於天地之氣。魂入天后轉化為神,魄入地後腐化成水歸入土壤,魂對後人有庇護之效,先人的魂魄得到後人的無限崇拜。這就是為什麼在殷商時期,喪俗中出現墳丘的直接原因。
到了西周時期,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方面禮俗制度已經趨於定型。喪葬文化中所規定的種種禮俗,如墓地風水的選取、服喪期間的各項禁忌、祭品和冥紙安排上的差異等,在西周已具有相對的穩定性,並深植於民眾的內心,逐漸形成民族的喪葬文化心理。這一思想體系對後世喪葬觀產生了深遠影響。經歷朝歷代的發展演變,喪葬禮儀日趨複雜,繁瑣,更趨向制度化,並在民間傳承至今。
據相關證據表明,洪澤湖地區形成獨特的民間喪葬禮儀已逾200餘年。

民俗內容

洪澤湖地區的喪葬禮儀中,一般英年早逝者喪葬儀式十分簡單,甚至樂隊也不請,即使有,演奏的也都是十分悲傷的曲調。花甲以上老人去世,則認為是壽終正寢,程式繁多。一是送終。老人終前將移至長子正屋,晚輩現場跪著送終。二是守靈。將死者置於柴草鋪上,面罩火紙(草紙),用被和白布遮蓋身子,身下墊被,俗稱升高。兒孫穿孝服、戴孝帽,坐臥死者兩旁守靈。三是報喪(方言稱“把信”)。等喪主(上表親,娘舅家人)到後方舉行喪葬儀式(俗稱開弔),開弔後,宣布喪事開始。還有的要扎孝燈,孝燈上寫上姓氏堂號,如:姓趙的就寫上“半部堂”,姓王的就寫上“三槐堂”等。四是送飯。每天由家屬親友前往土地廟送飯,由孝子捧篩,內放酒、飯菜,葬前送三次。五是入殮。入殮時,孝子要“三請四邀”求拜喪主封棺。由死者女婿輩抬紙轎或紙馬進行路祭(沿路在死者好友家門前燒紙祭奠),另有立牌位儀式。六是出殯。選擇吉日,通常正月三、五、七、九日子不能出殯,余日皆可。出殯前,先看風水定墓地,挖好墓穴,棺入墓穴前,孝子脫鞋“焐炕”。培土後,所有戴孝的人將孝帽孝巾收起,到路邊跨火堆、吃糕。七是七七祭。請風水先生立七單子,七天為一“七”,共七個七,每七要燒紙吃餃子弔祭,犯幾七,這個七的第幾天為迴避日,夜間亡靈回家探望,家裡要備辦酒菜置於桌上,天晚時,全家按指定方向借宿一夜以免犯沖。到六七時,親友弔祭。
另外,八十歲以上高壽人謝世葬禮程式同上,但稱“喜事”。喪家鼓樂喧天,嗩吶齊鳴,吹的是喜慶曲調。並請參加儀式的客人吃喪飯並贈送壽碗給客人。如若有人於除夕日亡故,則要年後初一後再辦喪事。
洪澤湖地區喪葬禮儀簡樸、肅穆、莊重,是人們寄託哀思的方式,有傳承價值,對研究洪澤湖地區近現代民俗發展演變、社會生活與歷史文化有較高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