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崖門

洪崖門,屹立在嘉陵江畔的洪崖門,處於臨江門與千廝門之間,城門築在一片高崖石壁之上。《新元史·汪世顯傳》有記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崖門
  • 位於:臨江門與千廝門之間
  • 記載:《新元史·汪世顯傳》
  • 始建於:宋代
概述,歷史,周邊景物,

概述

據《新元史·汪世顯傳》載:汪惟正於至元八年(1271年)與兩川行樞密院合兵圍重慶,奪洪崖門,獲宋將何世賢。這段文字表明,洪崖門建造年代較早,原本是一道開門,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慘烈戰事。

歷史

大約始建於宋代的洪崖門,初時是道開門,直到明洪武四年戴鼎在彭大雅舊址上築石頭城時,洪崖門這才失卻功能變成了一道閉門。清代重慶城區劃分為二十九坊,城門外編為十五廂,洪崖門內地區屬洪崖坊,附廓之區為洪崖廂。
歷史上曾為軍事要塞的洪崖門,歷來也是重慶城的一大勝景。明人曹學佺《蜀中名勝記》引舊志云:“城西雉堞下有洞曰洪崖,覆以巨石,飛瀑時至,亦名滴水崖。有元豐時蘇軾、任仲儀、黃庭堅題刻。”“洪崖滴翠”,被列為《渝城八景》之一,久負盛名。
“洪崖滴翠”,介紹最為詳盡的是清乾隆巴縣知縣王爾鑒,他曾云:“洪崖洞在洪崖廂,懸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數千人……詩數章,漫滅不可讀。城內諸水逾堞抹岩額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匯為小池入江。石苔疊翠。池水翻瀾,夕陽返照,五色陸離,莫可名狀。至若漁舟唱晚,響答岩音,又空色之別趣也”。

周邊景物

洪崖洞在洪崖門外岩下崖邊,是一個巨大石窟,重慶人把它叫做洪岩洞,又叫神仙洞。相傳古代有個神仙,大號洪崖仙人,晉代大學者郭璞曾寫下“右拍洪崖肩”詩句,將其擬人化,引來後人謳歌綿綿不絕。清人巴縣知縣王爾鑒詩云:“洪崖肩許拍,古洞象難求”;川東道張九鎰吟喔:“手拍洪崖肩,洞壑認仙蹤”;奉節知縣姜會照嘆曰:“自是仙崖張畫景,嵐光一片裊清風”。道光二十二年,重慶知府王夢庚幾度立於洪崖頂,觀洞神思,望門興嘆,情乎依依,留連難捨,直到吟唱出“拍肩懷古仙,徘徊不忍去”。方才帶著半醒半醉之態陶醉而歸。
名揚巴渝的別致勝景洪崖滴翠,說來全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那清澈鮮活靈動的水。抹石岩而下的城中諸水,大體可分為山水、溪水,明代洪崖門地僻人稀,少的是住戶人家,多的是田園溝壑,城內條條小溪清亮純淨,與從西來巴山之水交匯於此,沿石崖而下,這才有了珠飛高岸落,濃翠滴空濛,翠涌大江流,波光點石頭的佳景。
令人神往的洪崖洞,據舊志說:“在縣西三里”。清人王夢庚說:“洪崖洞在城左”。康熙四十一年舉人劉慈則說:“地偏市遠塵難至”。由此而滋生出“兩個洪崖洞”之說,弄得今人真偽難辨,莫衷一是。細究起來,這個誤會,純系清人地理方位不確而引出來的,重慶城的洪崖洞,惟此一穴,別無分支。
洪崖門、洪崖洞、洪崖滴翠,都離不開一個“洪”字領頭,果真是因古代有一位洪崖仙人而得名的嗎?
洪,其本意是大,亦指洪水。《揚子方言》云:“石阻河流為洪”;《水經注》說:“洪井飛流懸注無底”。這“洪”字,又與“鴻”字相通。崖,與厓、崕相通,既指石岩高地陡立的側面,也言臨江的水邊,多指高峻的山邊或岸邊。
雄踞於嘉陵江邊山崖之上的這道城門,取地利形勝,依山傍水之義,再附會古代洪崖仙人的傳說,巧妙融合,定了個好名,名之曰:“洪崖門”。“洪崖滴翠”,因之才成為了重慶人引以為榮的城中一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