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

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

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天津市河西區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楊家莊永音法鼓起源於清代乾隆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天津市河西區掛甲寺街及其周邊地區。法鼓原是佛教法器,鼓面蒙江豚皮,形體較大。相傳楊家莊永音法鼓的首創者是清代康熙年間天津大覺庵的一位和尚,他剔除佛教音樂的宗教因素,創造出一些鼓牌子,傳給附近的村莊,建立起法鼓會,在年節喜慶日演出。

2008年6月7日,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Ⅱ-12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申報地區:天津市河西區
  • 遺產編號:Ⅱ-122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法鼓會是在天津民間流傳較久的一種娛樂、慶典活動,是伴隨著民間居住村落而自然形成的,被當地村民傾慕熱愛。據相關文字史料記載,從清乾隆年間始,楊家莊永音法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天津法鼓每一道會的會名都各不相同,但一般都會標明地域或者在法鼓老會(或聖會)前冠以“音”字。楊家莊永音法鼓老會即是如此,楊家莊是其地域名,而取名“永音”,是為了圖個吉慶。有如音樂敲完以後,繞樑三日,餘音不絕,好像來到這個會所,還能聽到昨天敲的那個鼓音兒。楊家莊永音法鼓早年在估衣街、東馬路、娘娘宮、東浮橋、劉園、錦衣衛橋、大直沽、土城村等地都留有足跡,踩過街出過會。
楊家莊永音法鼓最早是文敲,後改為武敲。所謂文敲,主要是以音樂的動聽和較快的節奏韻律為特點,以坐敲為主,表演動作較少。所謂武敲,主要是指在演奏音樂的同時又增添了很多表演動作,尤其是在上擂中增加了飛鈸、飛鐃的動作。武法鼓也分半文半武的法鼓和全套武法鼓兩種。半文半武的法鼓是指在敲套子時沒有太多表演動作,動作主要集中在上擂中,而全套武法鼓則是指在演奏法鼓套子時,從始至終都有各種表演動作。現在楊家莊永音法鼓為半文半武的武法鼓。
相傳,楊家莊法鼓在從文敲改為武敲的時候,是由一個在天津市西頭楊家莊賣花的人先傳到錦衣衛橋和音法鼓,然後再傳到楊家莊永音法鼓的。這位賣花的傳授者傳授的武法鼓主要是指上擂時的飛鈸、飛鐃的動作。這兩個會從曲牌到動作基本一致,但因為法鼓的封閉性,同時也受到歷代會頭的影響,風格略有差異。
清代法鼓會鼎盛時期,有130餘道會,僅參加皇會的就有三四十道。楊家莊永音法鼓興盛的時候是在20世紀30年代。會裡的儀仗執事齊備,會員人數多,也經常出會。民國初年,也是天津法鼓比較多的時候。當時天津市大概有100多道。其中盛行的法鼓會有:宮音法鼓會(東門外天后宮)永音法鼓會(侯家後)同心法鼓會(南頭窯)金音法鼓會(大覺庵)西園法鼓會(小園)振音法鼓會(北門內)和音法鼓會(錦衣衛橋)和音法鼓會(河東小鹽店)鹽坨法鼓會(河東上冰窯)中音法鼓會(鹽坨準堤庵)涌濟楊音法鼓會(鹽坨)起音法鼓會(李家樓)鄉音法鼓會(陳家溝子)同雲法鼓會(太平莊)同議法鼓會(中營西)立源法鼓會(鎮署西)運蜀法鼓會(鹽道)霞雲法鼓會(項家胡同)歸音法鼓會(東門外萬莊子)津音法鼓會(玉皇閣)魁音法鼓會(河北關下)花音法鼓會(芥園)亭雲法鼓會(西門外)金音法鼓會(辛莊)廣音法鼓會(紫竹林)泰音法鼓會(大土地廟)德音法鼓會(田莊)井音法鼓會(北馬路龍亭)東園法鼓會(西鄉大園村)等。但是20世紀30年代之後,中國戰亂,影響到了法鼓會。日本侵華時期,因為法鼓會的民族性格特彆強,楊家莊法鼓一停就是八年。
日本投降後,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尤其是剛解放以後,法鼓會還不錯。1952年曾參加天津市的民間文藝匯演,並赴京參加華北地區文藝調演,後來配合土改、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合作化等宣傳活動出會演出。行會敲鼓是由四個人抬著鼓箱子,1958年以後,會裡弄了個鐵焊的車,打鼓佬站在車上敲。“農業社”時期,農業社裡的人就開始練,像速成班一樣。
法鼓會的衰落從“大躍進”開始,一開始社會主義改造,人們就無法再顧及法鼓。當時是天天講生產、大煉鋼鐵,其他的都被放到一旁法鼓這段時間沒人提沒人問。“文革”時期,楊家莊法鼓的東西大部分被損壞,唯有鼓被保存了下來,因為楊莊子農業社要用會裡的鼓來敲毛主席語錄。鼓雖然保存了下來,但是因為沒人保管,所以,鼓幫子裂了,還透了氣。鼓裡頭有膽,所謂膽就是鼓幫子有四個座,是木頭的,上頭纏的有軟簧,一敲鼓的時候,有“咚”的聲音。說鼓的聲音是繞樑三日,就是這個膽起的作用。鼓幫裂了,鼓也就隨之腐朽。“文革”時期,一提到法鼓,就是“四舊”的東西,所以,茶炊子等會裡的東西都上交了。上交的東西後來也都相繼被燒毀。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該會一停就是20多年。此間,也有人在家裡偷偷敲法鼓,敲鼓的瞎老爺李玉義就自己在家練,把許多厚紙板夾在一起當鼓敲,後來紙板都被他敲爛了。
20世紀80年代初年楊家莊永音法鼓剛恢復的時候,會裡什麼都沒有。會裡曾專門派人去找“文革”時期上交的東西。收繳的東西,一是放在馬場道的歷史博物館大倉庫,一是放在“二宮”(第二工人文化宮)的倉庫,會員拿著黨委開的介紹信在這兩個地方都沒有找到會裡的東西。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從茶炊子到鼓箱子都需要重新雕刻,從選材到雕刻、刷漆都要會員親自完成。法鼓會在民俗復興大潮中逐漸恢復。

文化特徵

楊家莊永音法鼓出會時主要是表現釋迦太子出遊的盛況,一般出會人數在四十人左右,有文場、武場之分。文場即儀仗隊,行會時按順序排列,魚貫而行,氣勢磅礴,別具特色。會員肩挑茶炊、龍梢、點心箱、衣飾箱等十餘挑,隨著鼓點的節奏上下顫動,起伏有序。武場俗稱“家什場”,主要是樂隊,各種打擊樂器按一定的詞牌、曲譜演奏,鼓、鈸、鐃、鑔等在伴奏中上下翻飛,左右開弓,做出“纏頭裹腦”“海底撈月”之類的動作,節奏徐緩漸進、跌宕起伏、情緒激昂、氣氛熱烈。永音法鼓表演既顯陽剛之美,又見嬌柔之態、聲情並茂、和諧自然。文場器具和裝飾大多以玻璃鑲嵌,上面有彩繪或鏤花浮雕的圖案,刻繪十分精緻。打擊樂器演奏的曲牌主要有六種,包括【富貴圖】【陰陽魚】【對聯】【四時如意】【八卦圖】【繡球】等。無論文場還是武場,各種道具、器械、裝飾都是成雙、成對、成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楊家莊永音法鼓道具精美,特色顯著,在津門享有盛譽,是天津市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藝術奇葩。

傳承狀況

楊家莊永音法鼓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永音法鼓會的會所已被拆遷,在道具破損、成員老化的現實狀況下,這一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生存遭遇困境,亟待有關方面予以關心支持,保護其順利傳承,持續發展。

傳承人物

楊奎舉,男,漢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津門法鼓(楊家莊永音法鼓)項目保護單位天津市河西區文化館(天津市河西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23年2月5日,天津音樂學院舞蹈系王鴻昀教授、栗燁老師帶領“津沽秧歌”研創團隊部分成員,前往天津市河西區古海道“楊家莊永音法鼓”傳承基地採風學習,並與傳承人吳強、吳曉聰就“楊家莊永音法鼓”的傳承與發展、非遺文化遺產進高校進行了交流與探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