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江村

津江村

津江村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 ,地處城郊鄉之南(城南)。全村總面積3588.44畝,847戶,3354人。

2016年11月,津江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示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津江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湖南省郴州市
  • 郵政區碼:424199
  • 地理位置: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城郊鄉
  • 面積:3588.44畝
  • 人口:3354人
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民族,社會事業,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行政區劃

津江村共20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津江村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城郊鄉,東泉水與津江水環繞。

人口民族

始建於唐朝時期,歷經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共847戶,村內有居民3354人,現有黨員51名,其中女黨員10名。

社會事業

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於1997年,辦公樓房為二層磚混結構,占地面積約120平方米,使用面積達256平方米。

自然資源

全村總面積3588.44畝,其中耕地面積1509.3畝,林地面積950畝。

經濟發展

2010年全村集體總收入達5萬多元,農民人均收入2698元。
村內企業:汽車配件有限公司,米業有限責任公司,冬粉廠。
主要農產品:鳳梨,酸橙,香菇,豆瓣菜,紅椒,紅苕,大白菜,青豆。
村內資源:鋅,鋁土礦,鈦礦,藍銅礦,沸石,銀。
村里單位:津江村村委會,津江村糧站。

歷史文化

津江村民居總數805座,其中清代51座,民國204座,清代學堂1座,古橋3座,古巷道12條, 古碑刻13塊。
津江村以朱氏為姓,村里人都自豪地稱自己為“五經世第”後代。據津江《朱氏族譜》記載,津江朱氏源於江蘇碭山(今安徽徐州),是唐朝名士朱誠之後裔。朱誠操守高潔,學問淵博,通曉五經,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以經義教授鄉里,時人尊稱其為“五經先生”。朱誠生三子,長子朱全昱(梁廣王),次子朱存(梁朗王),三子全忠(朱溫)後廢唐朝皇帝自立稱帝,即梁太祖。廣王朱全昱生長子友諒,梁末帝朱友貞封朱友諒為衡王,衡王之子朱塤在後唐天成年間任廣州節度史,後病逝於廣東樂昌,朱塤次子朱毗北歸過汝城,見此地物產豐富,風景秀麗,民風淳厚,於是定居於此。
津江古村自古文運錦繡,人傑地靈,特別是十幾座古祠堂,數十座風格各異的古民居院落,數十條縱橫相織的河卵石古道,處處彰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沿村內南北走向的三條古巷走一趟,津江一宗廟四祠堂八大廳盡入眼中,各具風采。
一宗廟:指的是津江朱氏祠堂,為全村之總祠,位於村口西北,依津江水而建。始建於明代,占地逾千平方米,座西朝東卻於東北角面北而立,猶如強龍扭頭視津江水潺流。門前右獅石鼓,門楣懸掛匾額檐下頭拱,門梁雕龍畫鳳,兩側馬頭牆。拾極而上,祠堂內為兩廳兩天井。天井鋪青石,廳鋪青磚,依次登高,在中廳橫樑上懸有中華民國十一年(1922年)湖南省省長趙恆惕親贈的“敬教勸學”橫匾,以彰表津江朱氏興教辦學的功德。上廳、下廳的間天井正中有一塊巨型的鯉魚躍龍門雕刻,遇水栩栩如生有人寫詩讚其:造物鐘英水一渠,天然有物耀吾閣。移來織女機中石,繪出郎官腰下魚。身隱泥沙還露甲,胸繞錦縷似緘書。若教霹靂為燒尾,轉瞬層霄萬里余。上廳為亨堂,神龕內供奉著本族的祖宗牌位,神龕兩邊牆壁上,書有“忠孝廉潔”四個楷書大字,橫枋上懸掛著開國元帥朱德親手書贈的“世界一家”金字匾額。
四祠堂:分別為克寬公祠,克廣公祠,克紹公祠和克紀公祠,均為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嚴格遵守禮制,不敢譖越家廟半分。特別是克紀公祠為中西合璧式建築,廳內有一匾額彌足珍貴,是民國三十七年由總統蔣介石所題贈的“熱心教育”匾。克紀公祠是為明代清官朱海所建的專祠,為朱海所建的祠堂還有一座叫豸史第,距今約有500年歷史。“豸”是指獬豸,傳說中的神獸,擁有較高的智慧,它能辯是非善惡,發現貪贓枉法之人,就用頭上獨角指向他或抵死,令奸邪者不寒而慄。明清時以獬豸作監官員官服的補子圖案,朱海曾為官御史,剛正耿直,鄉人為紀念他建專祠冠名“豸史第”春秋祭祀,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久遠,歷經風雨侵蝕,古祠已是殘恆斷壁,一片頹廢,然而額枋上所書的“豸史第”三個黑色大字依稀可辨分明。
津江人文底蘊更令人刮目,宋代有朱輅、朱枚叔侄進士,明代有朱海、朱守恕父子進士、兩代繡衣;清代有著名詩人朱轂,有與左宗棠相交甚厚的征戰太平軍,抗法名將朱明亮;近代有湘雅醫院創辦人之一、研製戒鴉片煙藥丸的朱廷利,國際和平詩人朱子奇,首位建議毛澤東上井岡山的教育家朱舜華,國畫家朱志元等人。
歷代名人與津江之交往更可謂深厚。宋時曾任汝城縣令的周敦頤;明代大學士李東陽、主修《永樂大典》的解縉、理學家陳獻章、狀元羅洪先;清代思想家魏源、洋務派首領左宗棠、書法家何紹基等都與津江過從密切。追思古人,李東陽《送朱守恕僉憲雲南、解縉著《桂陽壽江水記》,何紹基揮豪題聯,左宗棠為《朱氏族譜》題序,作《朱明亮母夫人范氏墓志銘》、朱德宗廟贈匾,仿佛都歷歷在目。
津江還是革命家朱德、陳毅等戰鬥生活過的地方。1927年,朱德率南昌起義後的餘部,轉戰粵、贛、湘,後至汝城駐紮在津江宗廟及各祠堂、各大戶院落,得津江之義助大振旗鼓,完成了由弱小而壯大的轉折,至今津江還完好地保存著這些珍貴的革命舊址。

風景名勝

湘粵贛農運指揮所舊址:位於朱雄萬之宅第,1926年8月至1927年7月,汝城雖處於四面白色恐怖中,但在中共汝城特別支部的堅強領導下,革命聲勢浩大,湘粵贛三省十多個地縣的農軍聚集汝城,匯成數千支槍,四五千人的農運大軍,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堅持86天之久,被譽為“新湖南”。為統一指揮,成立了cp駐汝城特別工作委員會、湖南軍事委員會、工農革命軍第二師,指揮所就設在此地。
“朱范”合作舊址:1927年11月,朱德率南昌起義部隊,從江西上堡到汝城,與國民黨第十六軍軍長范石生在該處和津江儲能國小等地談判,建立了反蔣統一戰線。
“汝城會議”舊址:1927年11月,為策劃湘南起義,朱德、陳毅等在汝城衡永會館與津江村秘密召開湘南、粵北黨組織負責人會議,史稱“汝城會議”“汝城會議”在政治上,組織上,軍事上,為湘南起義做了必要的準備。
朱舜華(張瓊)故居:朱舜華(1902——1981),革命家、教育家。她化名張瓊從事革命活動,先後為革命獻出了六位親人。1922年10月由毛澤東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是首位建議毛澤東上井岡山的人,雖為革命有功之臣,但解放後一直在上海潛心教育事業。
汝城歷史上一流之商賈出自津江,走南闖北的津商們都喜歡有個溫馨安適的小院落,由於津江地基緊張,於是不惜資金,竭盡院落修繕之能事,從而形成院落之特色,或大或小,或圓或方,或窄或闊,或大度氣派,或精緻小巧。一戶一院,幾戶一院,一院一棟,一院多棟,有的單獨成院,有的兩側圍牆,前面依靠鄰居的屋背而成院,有的甚至院中又設小院,或者兩個院落相連,中間一朝門相隔,白天打開朝門是通道,晚上閉上朝門成院落。津江院落大都是河卵石鋪路鋪院,兩朝門進出,正棟建築,二層青磚木瓦房因地就勢,輔以花叢草木點綴,同時講究陰陽協調,通光透氣,錯落有致,冬暖夏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