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波瑤族鄉

洞波瑤族鄉

洞波瑤族鄉位於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中部偏北,東鄰者桑,南連歸朝,西接新華和花甲,北與那能毗鄰,總面積533.33平方千米,全部為山區。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56.5公里,距國道323線10.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洞波瑤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
  • 下轄地區:洞波、洞洪、里那
  • 電話區號:0876
  • 郵政區碼:663404
  • 地理位置: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中部
  • 面積:533.33平方千米 
  • 人口:35456人(2017年) 
  • 火車站:富寧站
  • 車牌代碼:雲H
簡介,歷史文化,文化來源,婚姻,文體藝術,民族風俗,住房文化,寨老、族老制習俗,民俗,農村經濟,特色產業,基礎設施,人口衛生,教育,

簡介

該鄉下轄洞波、洞洪、里那、安那、那哈、坡甫、坡令、洞塘、芭萊、那達、那沙、三湘洞12個村委會,共219個村小組,境內居住著壯、漢、苗、瑤四種民族,常住人口35456人(2017年)。
洞波在雲南文山的位置
地勢東南高,西南低,山巒起伏,群峰縱橫連綿,最高海拔1518米,最低海拔470米。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9.4℃,年均降雨量1199.4毫米。轄區內礦產資源豐富,已勘探發現的有金、錳、銻、鈦、鈾、鐵,很具開發價值;水利資源豐富,年降雨量1280毫米,徑流量3億立方米,水能貯藏量2萬千瓦,那馬河幹流具有開發梯級電站的便利條件;轄區內集熱帶、亞熱帶、溫帶氣候於一身,獨特的氣候條件孕育了豐富的生物資源。經濟林木主要有八角、甜竹、肉桂、柑橘、甘蔗、油桐、油茶、梨、葡萄,素有“八角之鄉”的美稱;農業作物主要有:水稻、南洋椒、菜豌、番茄。此外,牛、羊等畜牧產品在洞波經濟中占有較高比重,並呈現較好發展勢頭,是該縣牛凍精改良推廣重點鄉。

歷史文化

文化來源

洞波鄉瑤族文化有著較遠的淵源。“瑤”,最早來源於南北朝至隋朝時期的“莫徭”,宋代的“徭”,元明清至民國初期侮辱性的“徭”等稱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貫徹民族平等政策,確定“瑤”為瑤族的族稱。瑤族支系眾多,有過山瑤(又稱盤瑤或勉瑤)、藍靛瑤(又稱靛瑤)、八排瑤(又稱排瑤)、東山瑤、大板瑤等,目前居住在洞波的瑤族主要有藍靛瑤、大板瑤、山瑤三種瑤族。寨老制是在瑤族村寨由各戶的一家之主集會,通過民主推薦產生德高望重的、具有領導和組織能力的人所形成的一種制度,頗似原始社會的長老制,至今仍廣為流傳。富寧縣的瑤族寨老會議長期以來形成的特點是農曆2月初2趕廟會時召開,主要是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解決村內糾紛、探討一些經濟發展之路等等。

婚姻

瑤族的婚姻與其它民族有著特殊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瑤族傳統上實行族內婚姻制,即禁止與外族通婚,這在建國前和建國後相當長一段時期里,均未發現與外族通婚的事例;藍靛瑤婚姻一般都有很濃的包辦色彩,父母之命在婚姻中起決定性作用;男方交給女方的“問姻”信物是一包菸絲(內裝1.2元人民幣)
瑤族度戒儀式瑤族度戒儀式

文體藝術

瑤族宗教信仰是道教,度戒便是瑤族道教入教儀式的總稱。
文體藝術主要是丟花包、口傳文學、舞蹈。瑤族民間有大量的口傳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等,較著名的有《竹笛》、《田螺姑娘》、《伏曦傳說》、《三妹》等。舞蹈有《道公鼓舞》、《道公戰刀舞》、《道公舞》、《師公銅鈴舞》等。

民族風俗

住房文化

解放前住房多是土木結構,草房居多。解放後板瑤、靛瑤多蓋瓦房,認為屋向依山而朝,擇吉日建,人畜方旺。一屋三格,內寬二丈余,高一丈多。立柱上樑時,木匠師傅還念道:“走!走!走!子孫後代家家有。立柱!立柱!子孫後代人人富,立起來!立起來!子孫後代個個都發財。先立左,後立右,子孫後代個個秀。”邊念邊立柱。上樑時,梁木中間掛一紅布,寫“大吉大利”四大字。房屋四周以籬笆、木板或泥土圍牆,以避風或防盜。
山瑤支系有人死遷址之俗,故住房簡陋,昔有“九分石頭一分土,種一山,吃一山,走一山,丟一山”之說,生活貧困就搬窩。解放後,黨和政府關心,盡力扶持,大部分已定居,少數已建瓦房,並改變了生產方式,生活明顯改善。
瑤族度戒儀式(掃台舞)瑤族度戒儀式(掃台舞)

寨老、族老制習俗

瑤族自古遺留下來寨老、族老制的習俗,是族內自尊自愛自治自我傳統道德修善的教育和處理內部事務的制度。
寨權由寨老行使,自古有之。有的以先住之村或戶為“寨老”有的以“度戒”、“過法”後由神判決定,也有的經過民主選舉。以村寨為單位,產生1至4個頭人,為一寨之主,有事召集民眾議決,負責解決生產、掃寨、祭鬼、獻神、民事糾紛及組織武裝反對外來侵擾等事務,重要事大家約法,由寨老監督執行。涉及各村寨的問題,則聯合舉行會議,共同議決。解放後,寨老積極靠攏黨和人民政府,黨和人民政府依靠他們,做了大量有益於人民的工作,阮福榮、韋恩祿、陸文忠、張金榮、趙福現、李秀英、李大妹、邵春友等等是瑤族寨老的佼佼者,深得民眾的擁護和愛戴。
族權以本姓族老行使,負責處理族內事,凡嫁娶、分家、繼承遺產都經族老決議。靛瑤族老可強行成年男子“度戒”,板瑤婚後亦要“過法”,認為只有“度戒”或“過法”才是盤王子孫。一家的大事均由家內老人決定。若父母健在,財產由父母與男孩平分,父母意願跟誰就分給誰。父母未死舊房屋歸父母所有,父母死所需的安葬費由諸子共同負擔。父母死,兄嫂有義務教養還小的弟妹。沒有兄弟的遺孤則由祖父母、伯叔或外祖父母和舅父收養。未出嫁的姑娘有積累私財的權利,如種藍靛、花生和棉花、豆類等等,出嫁時可帶走。一個家庭以男子為家長,兄弟間分家十分鄭重,首先報請族老寨老參加,立約為據。

民俗

瑤族崇拜祖先,靛瑤、板瑤以“盤古為始祖,盤瓠為大宗”總稱“盤王”為始祖,除全村共敬,各家還有自己的祖宗神譜、家譜共一香爐。一般不寫牌位,少數與漢人雜居則寫“天地國君師位”,個別與壯族雜居則寫“X氏堂上歷代始高曾祖遠近宗親之香位”。山瑤不祭盤王,各自設神龍、香爐和牌位祭先祖。
(一)祭祖:節日重祭,並獻刀。正月十五、七月十五是祭祖節日,殺雞獻酒,製作紙衣、紙錢,寫上高曾祖父的四代老妣名字,獻畢燒給祖先。正月十五日更隆重,各戶請道師來請諸神降臨保平安,把家神(祖公婆名字)、皇母娘娘、財神、土地神、、禾苗神、灶王神、藥王神、壽星神、三清大仙、社神、盤古……一一請來獻祭。其次三月三或清明節,以酒肉花糯飯上墳祭祖。
(二)祭神。瑤族信奉多神:盤古、神農、社皇、城隍、玉皇、瘟王、灶王、花王、境王、山神、谷娘、雷公、地母、三清、三元、民官、牛官、四師、五雷、真武、威德等幾十種神。瑤寨均立土地神,20戶以上的建有神廟,置於村邊樹下設香爐並寫:“上世立極先生盤古大皇”、“本山境主羅儂岑史大皇”、“上界昊天玉皇大帝”、“本村愛民李社大皇”。
(三)還願:年年舉行。祭祀“四大神”(即盤王、玉皇、境王、社神),年初許願,祈禱四大神保佑吉祥;年底還願,在社主家舉行,稱為“三竹青樓玉皇青宵‘筵會堂’”。“青樓”是用竹子製成一座四方樓台模型,寬一尺,高三尺五,頂上用婦女頭帕裝飾,早晚由青年男子向“三青樓”唱歌,表示向“盤王”祝願快樂。還願結束,將“青樓”焚燒以獻“盤王”。還願一般兩天兩夜,結束後三五天內全寨人共同禁忌:寨內不準舂米磨麵,不做針線活,不晾曬衣服和雜物,如無法避免者可到村外去辦,否則“神”會怪罪。
(四)掃寨:一年一次,二月初舉行,各戶捐資集物,殺豬、雞,每戶一人到場參加祭祀活動,一說驅邪趕鬼,人丁健康;二說求龍王放水,風調雨順,好按季節種莊稼。是日由道公率領度戒的數十人,由一人端一碗飯,其餘的人各自手執大刀、棍棒、鐵鏈、糞箕、紙錢在寨中遊行,邊行邊舞,邊呼吼,由端飯人將飯撒於村頭村尾,謂之驅鬼除邪,各戶同時開展大掃除活動,以此消禍得福。
(五)祭龍:三月擇吉日祭龍。是日各戶捐資捐物,殺豬、雞敬獻“四皇”,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戶均一男人參加,敬獻後分享,婦女不能參加,否則四皇會怪罪。解放以來,有的民眾對神的信仰逐漸淡漠。

農村經濟

全鄉主要以水稻玉米八角等種植業和肉牛、生豬等養殖業為主,2007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93萬畝,年糧食總產量1.34萬噸,農民人均產糧367公斤。有八角面積3.47萬畝,大牲畜存欄2.58萬(頭)匹,出欄4583(頭)匹,生豬存欄3.8萬頭,出欄2.32萬頭,肉類總產量2433噸。農村經濟總收入4770.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18元,比上年增長7.6%。

特色產業

洞波鄉盛產八角,素有“八角之鄉”的美稱,現有成林八角面積3.47萬畝,年產八角乾果60萬公斤。畜牧業發展迅速,是富寧縣牛凍精改良示範鄉。

基礎設施

1、公路建設力度加大,交通條件極大改善。
一是建成了洞孟水泥公路。整個工程建設得到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其中省投入51萬元,全鄉幹部職工、各社會界人士、洞波籍外出工作人員捐資15萬元,民眾義務備砂1000餘方,在全鄉幹部和民眾的共同努力下,於2003年11月23日建成通車,成為當時全鄉乃至全州唯一的水泥公路。二是加大了村村公路的投入力度,使全鄉自然村通路率達96%,村委會通路率達100%,通車率77%。為促進全鄉公路網路的形成,鄉政府多方協調,籌集資金鼓勵民眾修挖村村公路,六年共發放炸藥等物資1600餘件,新修了石才等95條村村公路,新修出境公路4條,新挖公路的總里程達514公里。同時修復那達、那沙、坡令、安那、三湘洞等9條鄉村公路,共修復216公里,將新寨至玉弄段進行改直,對新寨到坡令、芭萊到那達段進行了鋪砂,六年的努力使全鄉96%以上民眾的行路難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
2、水利建設穩步推進,農業發展基礎得到夯實。
一是完成我鄉二期國債飲水工程的實施,新增蓄水池35個,容量為510個立方,新增解決了248戶,982人,366頭(匹)大牲畜,重複解決了319戶,1307人,477頭(匹)大牲畜的飲水困難,三湘洞村70%的民眾飲水問題難得到了解決。二是完成農村飲水工程94件,共解決飲水2085戶,10513人,5306頭(匹)大牲畜的飲水困難。三是多方籌集資金,修建三面光溝渠,累計建成24條,長39.8公里。工程的實施,為我鄉的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電氣化工程得以全力實施,照明問題基本解決。
2003年,我鄉對未通電的131個村小組作了規劃,為村村通電工程奠定了基礎。通過四年的實施,至2007年全鄉有213個村小組實現通電,全鄉通電率達97.3%。保證民眾的正常通電,為全鄉民眾和幹部職工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4、通訊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信息流通逐步加快。
經過六年的努力,全鄉12個村委會均接通電話,電話用戶已達550戶,同時開通了聯通和小靈通,新建移動通訊發射塔3個,全鄉移動用戶達670戶,增長65.2%。全鄉通信覆蓋率大幅度提高,目前全鄉電話普及率達80%,移動通信信號覆蓋率達70%。使民眾的信息溝通便加方便,縮短了與外部的差距。

人口衛生

洞波瑤族鄉是富寧縣唯一的民族鄉,總戶數7830戶,常住人口35456人(2017年)。有壯、瑤、漢三種民族,其中瑤族占總人口的32%。全鄉現有衛生院1所,醫護人員21人,村級衛生室12個,鄉村醫生14人。2008年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94.76%。

教育

鄉有各類學校49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國中共28個教學班,在校生1472人;完小15所,村小12所,一師一校21所,有國小在校生3617人。辦有1個學前班,共40名學生。全鄉適齡兒童入學率99.44%,適齡少年入學率96.34%。全鄉現有教師268人,其中中學教師79人,學歷合格率為96.3%。國小教師189人,學歷合格率為97.9 %。近幾年來,洞波瑤族鄉中心學校始終堅持“以育人為本”的原則,立足於民族鄉的實際,提出了“把握一個根本,狠抓一個中心,堅持一個原則,處理好兩個關係,落實好三個方面,加強四項考評,促進五育發展,逐步達到六個學會”的辦學思路,即牢牢把握提高勞動者素質這一根本,狠抓教學質量這一中心,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正確處理好普及與提高、工作與學習的關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加強教師的德、能、勤、績的考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使之逐步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存、學會健體、學會生活、學會塑美審美。學校注重發揮校園主陣地和課堂主渠道的作用,切實加強並不斷完善了適合學生年齡層次特點的系列化教育,現已初步建立了科學的育人體系。教師自尊自重,竭忠盡智,全面育人;學生勤奮學習,遵規守紀,全面發展,形成了“團結、求實、勤奮、上進”的良好校風。學校管理質量和辦學效益穩步提高,教育教學成績顯著。
全鄉共14所中國小(其中,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完小12所)配備了現代遠程教育項目系統,丁那、石才、冒街、果布、舊交5所國小列為教學光碟播放點,該鄉自實施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工程以來,積極下載優秀教育資源,最大程度實現資源共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