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

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於2023年11月05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第三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

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沿洞庭南路呈“L”型展開,西臨洞庭湖景區,東至洞庭南路東,北至魚巷子,南至鄢家沖路,總面積約15.64公頃。街區格局保存完整,文物、歷史建築及傳統風貌建築集中成片。其中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歷史建築49處,傳統風貌建築33處,傳統街巷13 條,工業遺存,包括碼頭、廠房、鐵路遺存等多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
  • 地理位置:岳陽市岳陽樓區
  • 面積:15.64 公頃 
  • 批准時間:2023年11月5日 
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歷史沿革,歷史價值,主要景點,魚巷子,慈氏塔,乾明寺,呂仙觀,游擊巷,茶巷子,粵漢鐵路專家樓,紅船藝術館,工業遺址公園,古城36巷,洞庭漁火季,未來規劃,

地理位置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

歷史文化

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歷史上位於岳陽府城南門外,洞庭湖畔,是岳陽歷史城區內最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內有始建於晉代、三朝皇帝為之親書匾額、被稱為“瀟湘六剎”之一的乾明寺;有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年代最早保存最好的古塔之一的慈氏塔;有標誌著西藥傳入岳陽之始的普濟醫院;有毛澤東組建岳陽第一個黨小組、指導鐵路工人罷工運動的廣東大院……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岳陽城市發展以及湖南近現代化歷程的見證。街區傳統格局保存完整、歷史遺存分布集中,匯集了岳陽各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與建造工藝,是承載著岳陽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寶藏。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岳陽府城南門外地區,唐代仍沒有形成市集聚落的記載。宋代熙寧(1068-1077)年間,乾明寺周圍則有了街衢、學校、南嶽祠等建築。
明清時期,全湖南省人口因移民而迅速增加,清嘉慶年間,岳州府更是成為全湖南省人口最密的地區之一。岳陽古城南門外因為是聯通長沙的交通要道,成了城市擴張的主要方向。
明朝洪武年間,重修府城,開鑿便河,同時將縣衙、學校都遷置於南門外。明朝隆慶《岳州府志·府城圖》以及清光緒《巴陵縣誌·岳州府城圖》中描繪了南門外的縣衙、縣學宮、慈氏塔、呂仙亭、乾明寺、玉清觀等建築,說明自明朝至清朝都是部分縣屬機關和商貿、文教、宗教活動的場地。從街區內保留的魚巷子、茶巷子等街巷名稱也可以看出當時岳陽商業、手工業在此聚集。
清末民國時期,岳陽是湖南近現代化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中的重要節點。洞庭南路片區也因為占據著水陸交通的重要位置,出現了具有百年歷史的粵漢鐵路(即如今的京廣鐵路武昌至廣州段)、被劃入湖南第一個開埠口岸範圍,成為湖南地區近現代化歷史的見證。
基礎設施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和商貿的繁榮。清末以來街河口、梅溪橋、南正街、竹蔭街銀樓錢莊、外商洋行密集。匯集了佛教、道教、本地特色的水神信仰以及外來的基督教會。
1949年岳陽解放後,縣人民政府收回港航權,著手整理航政港口。1951年11月,成立湖南省內河航運管理局岳陽管理站,辦公地點設在游擊巷口。

歷史價值

◎依水而生、依山就勢的整體格局
臨水地區都要面對以水為生而又為水所患的困境。與修牆築堤的思路不同,生活在洞庭湖畔的人們選擇了一種看起來無為而治的方式與水共存。洞庭南路歷史街區主街洞庭南路順地形的最高處南下,穿插各個支巷形成魚骨狀布局。公共建築位於高地,其次是糧油鹽布商行,地勢最低的地方則多為漁行。建築依山面湖、和地形結合,順山坡形成階梯狀布局,街巷空間豐富靈活。
◎與洞庭湖息息相關的城市功能
從功能布局上看,街區基本遵循著沿河生產、沿街商貿、中間居住的規律,形成了一系列圍繞著港口碼頭的生態系統。在街河口和南正街一線密集分布著各種和洞庭湖漁業相關的交易市場,歷史上圍繞漁業碼頭和轉運碼頭周邊分布有各地的商會會館。如今此處依舊是重要的生產片區,聚集了煤礦、木材、水泥、棉麻等工業廠房。
◎反映岳陽各個歷史時期建築風格與建造工藝
街區里保存著宋代、民國、以及解放後各個時期的建築。既有磚石結構樓閣式寶塔,也有傳統木構民居,還有開埠之後泊來的洋風建築,以及大量廠房宿舍。是岳陽各個歷史時期和不同建築風格的博物館,也是研究岳陽建築工藝發展的重要資料。
◎承載了岳陽傳統民俗、宗教文化、城市文化記憶
洞庭南路街區獨特的區位和歷史,令其成為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場所,靠近府城,又是縣治所在,因此有乾明寺、慈氏寺、呂仙觀等中國傳統的儒釋道信仰的遺存。商貿繁榮,洞庭廟、天后宮、魯班廟等各種特色鮮明的民間信仰和行業信仰在此匯集,同時作為湘省門戶,在近現代化過程中受到的基督教和西方文化影響,留下了福音堂、普濟醫院等洋風建築。
由於長期的繁茂,岳陽本地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洞庭南路一帶得到了較好的保存,通過手口相傳的方式,保存了巴陵戲、洞庭漁歌、端午習俗等各色習俗和傳說,承載了岳陽重要的城市文化記憶。

主要景點

魚巷子

位於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南路,東西走向,向西直抵洞庭湖岸。是一條歷經百年滄桑的老街。那裡居住了上千戶老岳陽人,也是岳陽尚存的一條古街。因街市毗鄰洞庭湖便於泊船,漸漸形成了以賣魚、賣湖鮮為主的街巷,於是就有了“魚巷子”這形象的名字。曾經的魚巷子中,濕漉漉的青石板兩邊儘是鮮魚活蝦,腥臭味瀰漫,雖然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卻也免不了面臨老舊髒亂問題,隨著城市更新改造,這條老街也換上了新模樣。改造後的魚巷子建築上保持了古樸氣息,氛圍上依然是濃濃的市井煙火氣。這裡有屬於岳陽人的記憶,那些大大小小的巷子交織出一代代岳陽人的回憶,外地人看不懂,當地人看了就感動。

慈氏塔

慈氏塔又名慈氏寺塔,位於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南路西側寶塔巷。唐顯慶三年(658)曾在此建有佛樓(世稱“南屠”或“南樓”),後梁乾化四年(914)在南樓故址修有一座木質寶塔“一字關”塔,此即為慈氏塔的前身,可惜該塔毀於北宋熙寧年間的一場大火。
現存古塔為南宋荊湖制使孟珙(?~1246)於淳祐二年(1242)所修。慈氏塔塔身高為34.58米,占地面積46平方米,七級八方實心,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磚塔。除塔基由渾厚堅實的五層花崗石鋪砌外,其餘均用青磚砌築,而膠結料採用的是黃砂泥漿。塔身底層較高,往上逐層低矮,面闊層層內收,形成柔和的收分線條。層檐間用疊澀法,在挑出的青磚上貼以青瓦,再用砂漿堆塑蓮花圖案,線條圓潤優美。第一層原有東西相通的塔門,清康熙大修時為加固塔身而封閉,自二層以上,每層四向各砌佛龕一個,內置精雕細刻的佛像一尊。第二層平座座頂突出塔身約30厘米,轉角處砌有倚柱。其他各層均與第二層相同,只有在第七層的平座上,設有欄桿和望柱,各層高翹的檐角上皆掛有銅風鈴。塔頂作八角攢尖式,頂上立鐵剎,由覆缽、相輪、寶蓋、圓光等構件組成,相輪底座由八根鐵鏈通過扁鐵連線直貫塔基。
慈氏塔建築精美,高拔挺秀,表現出樸素渾厚的風格,是湖南現存最早的磚塔之一。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1956年即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13年5月3日,慈氏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明寺

乾明寺,古稱“巴陵乾明寺”,位於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南路金家嶺。寺廟始建於東漢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至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之間,迄今已有1800餘年歷史。
據各種志書錄,自東漢至明清達1500餘年間,曾先後有三朝皇帝(唐高宗、宋太宗、元惠宗)親自為巴陵乾明古寺親書御匾,並頒發詔書。同時,巴陵乾明古寺在中國歷史上不僅培養了大批高僧,並成為了國內佛教界一大批著名大德高僧的道場,而且還是歷代名宦,文豪皆虔誠入寺拜謁或銘文立碑之聖地。
自唐以來,乾明古寺一直與“瀟湘六剎”聞名遐邇於中華大地。因此,才有“皆有其寺及巴陵名重”之說。至宋慶曆年間,郡守滕子京重修岳陽樓並囑范仲淹撰《岳陽樓記》,巴陵城才具“北有名樓、南有古剎,遙相雄峙於洞庭”,故才使巴陵有“粵之荊湘,山水優長,惟岳之陽”之勝景。
二十世紀80年代,中共岳陽市委、市政府對這座古寺以極大的關懷,將原來寺廟一塊荒蕪之地撥給了寺廟。雖然其占地不到原有的三千分之一,但兩千年的古寺終可有了棲生之地。後又僧眾和香客又重修殿宇,飾瓊樓,拓齋房,肖五十應真(羅漢)於其上。故古寺乃香火重旺。寺廟建成當年,就被湖南省宗教局第一個在岳陽授予“湖南省重點宗教場所”的牌匾。

呂仙觀

呂仙觀位於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南路白鶴山,始建於:唐末五代之後唐閔應順年(公元934年)。
呂仙觀原名呂仙亭,又稱過仙亭,位於洞庭南路白鶴山上。關於呂仙亭的來歷,民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呂洞賓三醉岳陽人不識,一日,酒醉臥於城南的一棵柳樹下休息,還未坐穩,便有一白髮老翁從樹上一躍而下,自稱老樹精,並尊他為上洞八仙呂祖,求呂祖度他成仙。呂祖念他雖非人類卻也結了善緣,便贈仙丹一粒,且題詩一首:“獨自行來獨自坐,無限世人不識我。唯有城南老樹精,分明知道神仙過”。當時的岳州知州李觀特意到城南白鶴山訪察,感覺這是呂仙顯聖,便命人在白鶴寺側的古松樹邊建了呂仙亭,讓人們記住這段離奇的往事。這就是呂仙亭的來歷。
呂仙觀,其主殿為三層混凝土框架,仿古建築,五脊頂,高20.5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一樓呂祖殿,二樓玉皇殿,三樓三清殿。三層殿上下雕龍繪鳳,斗拱重檐,古色古香,神采飛揚。後又修建了真武殿、天師殿、山門、齋堂、放生池、客房十二間等。還建有后土殿、呂仙亭、娘娘廟、靈宮殿等,形成一帶古建築群,氣勢壯觀。

游擊巷

游擊巷位於岳陽市岳陽樓區洞庭南路,始建於明朝初期。
屬於岳陽老街之一的“游擊巷”在慈氏塔以北約150米處,巷口正對著“乾明寺”(岳陽三中)那條街。順著狹窄的游擊巷往下走約200米,就到了沿湖貨運鐵路。據文獻記載,游擊巷則是此處曾設游擊署而得名。

茶巷子

岳陽古城的茶巷子和魚巷子齊名,兩條麻石街巷成一條直線,都是南嶽坡小碼頭和街河口大碼頭的衍生物。
茶巷子位於魚巷子對面,成於明朝以前,因茶而得名,迄今已有幾百年歷史。其實,茶巷子原名豬市巷。明洪武初期,隨著汴河的開鑿,岳州城南門外商業經濟逐步興盛。一些新的街巷逐漸形成,豬市巷便是其中之一。豬市,顧名思義就是牲豬交易市場。當時,牲豬交易主要在巷東與汴河園交匯處進行,豬市巷因此而得名。當時,洞庭湖區各縣及湖北的商人運來大批牲豬進入汴河,在此交易。後來,近郊及東鄉的農民也牽著牲豬來此交易。近郊的農民在豬耳朵上扎兩個小洞,用繩索拴成丫字形牽著或趕著走來;東鄉的農民則將豬用木槓繩捆索綁扛來或是用獨輪車載來;湖區的則用篾簍裝著,再用船運來。後來,隨著來此交易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或推或抬,往往弄得汗流浹背,口乾舌燥,需喝茶飲水,以解饑渴。住在此處的市民認為有利可圖,遂開起了茶館。
茶館的興起,也帶動了茶葉店鋪的興旺。加之岳陽曆來產茶葉,岳陽人嗜茶,又帶動了茶市的繁榮。宋代,岳州已是國內著名產茶中心之一。清代是岳州茶葉生產的鼎盛時期,光緒年間,年產量即達20多萬擔。岳州城因濱江瀕湖,為湖湘通商名港,貿易繁忙,周圍各縣茶葉均來此交易,交易場所主要在汴河園與觀音閣一帶。於是,在觀音閣街便出現了許多販賣茶葉的店鋪,一些飯鋪、伙鋪與客棧也隨之興起。豬本是污穢動物,開豬市交易場所,難免污染環境衛生。且豬市與豬屎、豬死諧音,既不吉利又不文雅。而茶葉則顯得清淡文雅潔淨,人所喜愛。於是,居住在此巷的人們便將豬市巷改為茶巷子,明《隆慶岳州府志》即有記載。清《嘉慶巴陵縣誌》載:“茶巷,在南門外,又名豬市巷,通觀音閣。”《光緒巴陵縣誌》載:“茶巷,西通上正街,東通觀音閣,長二百六十步。”街為青石板路面,兩邊為平房。民國後,一些在此經商的商人將平房改為兩層樓房,用以經商與居住。明洪武初期,隨著便河的開鑿,岳州南門外商業經濟逐步興盛。後來,隨著城區不斷向南發展,一些新的街道逐漸形成,並開始按功能布局規劃。
1949年5月,有兩人合股在茶巷子將一新茶園改為戲院,作為巴陵戲的演出場所。因巴陵戲早年曾在金家嶺岳舞台演出,人們遂將戲院也稱為岳舞台。岳州巴陵戲創立百餘年,一直沒有固定演出場所,自此才有了落腳之地。後來,戲院幾經改建,又稱巴陵戲劇院。巴陵戲作為岳陽地方戲種,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而深受岳陽人民喜愛。當時,市民稱巴陵戲為大戲,故巴陵劇院又稱為大戲院。自此,來茶巷子看戲的人絡繹不絕,連同戲院周圍的茶鋪生意也越來越紅火,茶館也越開越多,巷子也就成為名符其實的茶巷子了。

粵漢鐵路專家樓

全程為:粵漢鐵路英國專家樓(俗稱“五號高樓”或“洋房”),位於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呂仙亭辦事處呂仙亭居委會,在岳陽市城西最南端的三角坪貯木場內。該樓是清末修建粵漢鐵路時專門為英國鐵路工程師所建的一處二層券廊英式高級住宅樓。1914年,鐵路督辦詹天佑任武長段修建總指揮,自武昌至長沙,陸續動工修建路基。同時,在粵漢鐵路岳陽段的山坡上修建了五棟(或是五棟以上)兩層樓的洋房,作為英國專家工作與生活用房。現僅存此一棟。“專家樓”為磚木結構,平面略呈長方形,南北長18米,東西寬19.8米,占地面積293平方米,通高10.9米,方向北偏西40°。該樓四周環以迴廊,底層抬高砌成約0.8米的架空層。一層迴廊柱之間作成券,上下兩層均鋪設木地板。二層廊柱均為雙羅馬柱,外牆為水泥混凝土塗抹糙面,屋頂為單檐四坡頂,現為紅陶平瓦。當年岳陽粵漢鐵路英國專家樓建成竣工後,即在其東北面修建了7棟平房,供修建粵漢鐵路其他工程人員工作生活所用。後移交南津港鐵路橋守衛部隊作為營房使用。平房現存6棟,平面呈長方形,兩面坡屋頂,牆磚正中大多有凹槽,槽內或有字,磚磚銘:“力人”、“力工”、“力合”、“二合工”等。專家樓現有居家,保存較好,是湘東北地區晚清英式建的典型代表,也是帝國主義列強經濟侵略中國的實物見證,是向後人介紹西方列強逐步將中國淪為半殖地揭露帝國主義侵化實質的實物見證。

紅船藝術館

紅船藝術館位於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西南角紅船廠巷,毗鄰千年文脈慈氏塔,由碼頭倉庫改造而成的工業風多功能藝術館。
唐宋時期,岳州府就是商旅不絕的古城,元明清時期,紅船廠碼頭便以地形優勢成為繁榮一時的貨運碼頭。“洪船”在洞庭湖負責商船的安全與救護,因江湖人忌諱“洪”字,久而久之,洪船廠就稱為“紅”船廠了。曾在這裡居住數十年的嚴小平老人介紹:“1954年特大洪水後,這裡修建了簡易碼頭,並在紅船廠建成一層簡易磚混人字架構三百平米的紅瓦屋大會議禮堂,並設有小舞台,每月一兩次文藝節目活動,船民、漁民、搬運工人晩上都來觀看自編自演的節目,十分熱鬧。”
如今,紅船廠已退出歷史舞台並被改造成紅船廠藝術館。紅船藝術館是由碼頭倉庫改造而成的兩層多功能藝術館(一層990㎡,二層540㎡),該館作為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項目的一個重要文化支點精心打造,致力於打造活態文化空間,呈現當代藝術、潮文化、藝術節、戲劇表演、服裝秀、音樂趴、文藝沙龍等文化藝術項目的交流活動,並以發布會、婚禮、酒會、展陳等商業活動作為內在驅動,將成為岳陽文化發展新的策源地,同時也將帶動岳陽特色文化新風尚的健康持續發展。

工業遺址公園

岳陽港工業遺址公園前身是始建於1950年的岳陽港。岳陽港是湘、資、沅、澧四水的主要港口,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22個水陸聯運換裝港口之一,2005年華菱公司收購原岳陽港的國有資產,在此中轉礦石長達十多年。由於長期經營鐵礦和鋼材,且環保措施不到位,加之港口南側存在一家混凝土生產企業,致使洞庭湖岸線生態污染問題日益嚴峻。
2020年,岳陽市啟動“洞庭清波”專項整治行動,將其作為一項重大的生態環保工程來抓,強力推進港口西側市政生活排污口、宏祥混凝土有限公司排污口、魚巷子混合排污口等3個直排口整改,同時新建截污管道1400米,實現三個直排口的截污,並通過新建的街河口污水提升泵站將生活污水排至南津港污水廠進行處理,徹底解決了岳陽港工業片區面源污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問題。
而後,為了守護好一江碧水、打造最美長江岸線,2021年1月,岳陽市決心徹底改造此地生態環境髒亂問題,依託現有工業碼頭遺址,將岳陽港務整體搬遷,適當保留部分工業構件,改造利用鐵路沿線的倉庫廠房等風貌建築,以全新的濱水休閒體驗式公園來延續港口碼頭文化,岳陽港工業遺址公園應運而生。公園沿洞庭湖建設,擁有1200餘米洞庭湖岸線和330餘畝的休閒景觀,不僅補齊了老城區公共配套的短板,還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拓展了市民休閒空間。

古城36巷

岳陽古城在清代有“36巷”之說,街巷名稱來源,一是出自寺、廟、宮、觀、塔、橋、亭等古建築;二是以官署命名,如竹蔭街原名縣前街,是因原縣署在此而得名,游擊巷則是此處曾設游擊署等;三是以經營特色而得名,如茶巷子、油炸嶺等;四是因居者姓氏而得名,如金家嶺;五是因地理方位形狀得名,如南正街、羊叉街等。另有因山名街的“天岳山街”;因處儒、釋、道三教寺觀之側而命名的“三街坊”等。

洞庭漁火季

洞庭漁火季是岳陽市貫徹落實中央和湖南省穩經濟、促消費、激活力的要求,推出的大型文旅活動。該活動旨在深挖岳陽“名樓”底蘊,深耕岳陽“江湖”文章,打造“大江大湖大岳陽”文旅 IP,構建岳陽文化旅遊產業新維度,在湖南旅遊發展大會,點亮岳陽“不夜城”。拍一張洞庭夕照,看一場“洞庭漁歌”文藝演出,夜遊岳陽樓,看一場詩酒幻境燈光秀,夜市一條街上嘗盡湖鮮佳肴……洞庭漁火季燈火不息,實力打造岳陽“不夜城”。
第一屆洞庭漁火季:2022年08月05日。
第二屆洞庭漁火季:2023年初,第二屆洞庭漁火季啟動“春之約”“夏之夜”“秋之韻”“冬之味”四季活動以及洞庭漁火季·天岳幕阜山“向雲端”露營音樂節、洞庭漁火季·2023“雪花之夜”華容啤酒節等系列活動。

未來規劃

“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詩仙李白為洞庭夜色和煙火註上了文化印記。自古以來,洞庭南路與岳陽樓就是分工不同的兩個片區, 岳陽將兩個景區串聯起來共同打造,遊客在感受了憂樂文化精神之後,還能感受到岳陽老城市井文化。
傳承千年文脈,巴陵再添新景。隨著岳陽港工業遺址公園建成,洞庭南路歷史文化街區以“老岳陽市井生活”為魂,形成“一帶、三區、三碼頭、十九巷”的歷史街區空間結構,打造集文化、旅遊、休閒、產業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文化休閒區。
文化古城以“文”迎客,如今的洞庭湖南路與汴河街、巴陵廣場、岳陽樓景區,串聯成有機整體,形成集人文、創意和自然景觀於一體的開放性城市旅遊空間,成為弘揚岳陽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全力助推岳陽千億文旅產業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