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汝寧石橋原為木橋,汛期常遭水毀,斷絕交通。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改建石橋,稱濟民橋,後毀。明隆慶三年(1569年),重建為五孔青石拱橋,年久,又毀。明崇禎六年(1633年),重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兵部侍郎楊文岳為阻止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汝寧府,將橋面拆毀。
清順治八年(1651年),再修,後又毀。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四川省文縣縣令汝南人孫敬齋任滿回鄉,捐白銀1200兩,並組織紳商民眾捐募白銀2500兩,重建此橋。
民國三十年(1941年),日軍入侵汝南前夕,橋東端被毀,日本投降後修復。
1952年、1964年,人民政府對此橋兩次進行全面修葺,至今完好,並可通行汽車。
建築特點
汝寧石橋橫跨在汝河之上,是一座大型明代石橋,原名“濟民橋”。因為位於汝寧大街東端,故又稱“汝寧東關石橋”。該橋為五孔實腹聯拱石橋,中孔跨徑約7.8米,邊孔跨徑各約7.4米,橋長約55米,寬7.3米,高約12米,整座橋面均用長條青石砌築。這裡是古城汝寧府東去西來的交通咽喉。
汝寧石橋橋身構造從側面可分橋栿石、仰天石、橋面石三層,為青條石漫砌;兩側有望柱二十六根,望柱上面各雕刻有桃形狀柱頭和石獅子柱頭。柱與柱間鑲嵌石欄板50塊,每塊長1.7米、高0.8米。欄板與望柱掏榫銜接。橋拱每孔青石橫聯22排,每排9塊,每塊高1.5米(上部高0.3米)。拱石為豎立狀,白灰、糯米汁漿砌,結構嚴密。橋體為空腹式,五拱之間有四小拱,高2~2.5米、寬1米。橋墩為青百條壘成,每塊長1.5米、寬0.4米、厚0.25米。橋墩迎水方向設有四台級分葉水尖。每個橋墩正中,各有一個長方形的小橋洞,既節省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洪水大時可以行洪,減少對橋的衝擊。
汝寧石橋橋墩和東西兩邊橋身,不是方方正正的石條,而是圓柱體的石磙,過去農村常見的麥收打場用的石磙,磙眼還依稀可見,較罕見。
文物遺存
望柱
汝寧石橋橋身兩側有望柱二十六根,望柱上面各雕刻有桃形狀柱頭和石獅子柱頭。
欄板
汝寧石橋的欄板用上下兩塊青石板拼成,欄板的雕刻以動物、花卉為主,其他紋飾作陪襯。
分水獸
汝寧石橋橋墩的分水尖上有分水獸。
文物價值
汝寧石橋表現出勞動人民在建橋工程技術上的創造才能,對明代橋樑建造技術和藝術上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1987年11月12日,汝寧石橋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汝寧石橋,路程約2.6千米,用時約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