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事件過程,巨蛇出山,水漫洛城,事件結果,史料記載,事件評價,相關爭議,後世紀念,
事件過程
巨蛇出山
唐玄宗天寶(742—756)年間,洛陽邙山出現一頭巨蛇,高丈余,長百尺。如果按照一唐尺=31.209cm計算,則邙山巨蛇高3米多,長度為100*0.31209≈31.209米。,這比5800萬年前就已滅絕的已知最大的蛇類泰坦巨蟒(長約15米)還要大整整出1倍,震驚整個大唐。
水漫洛城
邙山巨蛇在當時震驚中外,唐人請來天竺高僧善無畏出面解決。善無畏本是東印度國王,後因厭倦王室爭鬥而出家,遊歷諸國,閱歷頗深。來到中國後,受到了唐玄宗親自慰問。善無畏觀察邙山巨蛇的行為舉止,感嘆道:“這條巨蛇準備引水漫洛城。”於是用法咒對其展開攻擊。
事件結果
巨蛇被善無畏攻擊後幾日而死。
史料記載
《舊唐書·志·卷十七》:“天寶中,洛陽有巨蛇,高丈餘,長百尺,出於芒山下。胡僧無畏見之,嘆曰: “此欲決水注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數日蛇死。祿山陷洛之兆也。”
《新唐書·志·卷二十六》:“天寶中,洛陽有巨蛇,高丈余,長百尺,出芒山下,胡僧無畏見之曰:“此欲 決水瀦洛城。”即以天竺法咒之,數日蛇死。”
事件評價
有學者指出,洛陽巨蛇事件可能為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的來源之一。故事中的“水漫金山”一事,極有可能來源於邙山巨蛇“水漫洛城”事件。天竺高僧善無畏施法降服巨蛇之事,也被加工搬運到白蛇傳中高僧法海身上。
相關爭議
洛陽巨蛇事件的發生時間存在爭議。兩唐書均記載是天寶年間,而善無畏早在開元二十三年就已經圓寂。“天寶”可能是史官誤記或有意為之。舊唐書聲稱此事是安祿山攻陷洛陽的前兆,而安史之亂又叫天寶之亂,將時間記為“天寶”,便可順理成章地與天寶之亂聯繫上,難免有牽強附會之嫌。因此,此事的發生時間更有可能是在開元年間。
另有說法認為,降服巨蛇的人並非善無畏,而是善無畏的弟子,他們以善無畏的名義降服了巨蛇,此說法避開了時間誤差。
但不論是哪種說法,如今都難以考證,更多謎底有待考古揭曉。
後世紀念
降服邙山巨蛇,解決洛陽巨蛇事件的善無畏,乃開元三大士之首,圓寂後葬於洛陽龍門廣化寺。龍門西山廣化寺建有無畏師塔與開元三士紀念館,以及日本所立的“善無畏三藏顯彰碑”,龍門東山立有善無畏雕塑,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