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馬長街在漢陽,仰龜山兮望武昌;東倚大江沿江走,南抵長江大橋旁。據197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所載,唐代睿宗文明元年(648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洗馬長街
- 年代:648年
- 作品:中國歷史年代簡表
- 地理位置:漢陽
起源,歷史故事,地理位置,名勝古蹟,
起源
李旦在684年做了皇帝,685年初被武則天趕下了台,接著被放逐在漢陽,時為漢陽王。到了唐殤帝唐隆元年時,由於這個李家後人李重茂不是一個當皇帝的料。唐朝高層管理機構決定換皇室接班人,大家突然想起了那遠在武漢的王爺李旦,因為王爺李旦曾經當過一年的皇上。接著朝廷派出了老臣御史恭前往漢陽迎接新的最高指揮官。那御史恭年邁,星月前往漢陽,那一路勞累奔波體力不支,過了鐵門關,當來到蓮花湖時,這老爺子累得實在不行了,那馬兒也只有出氣不想進氣。那時節漢陽蓮花湖是全過久有盛名的風景旅遊區。北面是大別山,好一派滿目青山盡夕陽之態。那蓮花湖的水靜如中秋之月,那東面是煙波浩渺的長江,在蓮花湖與長江交界處,長滿綠油油的青草南面依稀可見漢陽的城牆,那旗幟高立於漢陽城東面迎春門的城樓上,城下的酒樓茶肆生意熱鬧非凡,好一派太平盛世之景觀。這累得半死的老爺子無意觀看這美景,急令馬夫去江邊刷洗滿身灰塵的寶馬,急令中軍前往漢陽府報信。小休片刻的老爺子隨後坐上馬兒前往迎春門。昔年漢陽王李旦曾居住在鼓樓東街(據老街坊介紹:早年這裡的確有個王爺府,可能漢陽王李旦曾在此居住過,後來這裡改建,將一些房子拆除,改成如今的居民樓。)再後來的故事如前者一樣,洗馬口, 洗馬長街,拴馬樁那是唐朝御史恭在此處的電視劇罷了。據這位湖南移住洗馬長街多年的老街坊講,這一帶的老街坊都是這么說,那一說就說了幾百年。
歷史故事
悠悠歲月轉眼到了明朝,明王朝的皇帝大多數對湖北情有獨鐘,為了讓自家的江山千秋萬代,聽信了道士們的仙語,在武漢採取一些行動。首先砍斷了蛇山的腰,然後割斷了龜山的頸,接著明王朝的皇帝發出了最高御命令。宣布此街正式名為 “洗馬長街”。歷經唐宋元直到明朝,這條長街就漸漸興旺繁榮起來。那長街上車水馬龍,那街兩旁的房子一家比一家豪華,那江邊的碼頭密密麻麻,那碼頭的水邊木船一隻接著一隻,這裡幾乎接待了全國各地的富商們,行幫,會館擠滿了這條街。
地理位置
洗馬長街在漢陽,仰龜山兮望武昌;東倚大江沿江走,南抵長江大橋旁———從字面上看,這街一定長且闊:街可洗馬,了不得也哥哥!
實際上,地處漢陽區東北隅的洗馬長街,一點都不長,500米而已。
可這短短的名為長街的街,卻頗有來頭。
首先,建街的命令級別高:相傳由皇帝頒詔欽定,要在此處、按此方位辟街。據考,此街成於明代末年,皇帝當是朱元璋的後裔了。從此街的位置及走向看,西面是龜山,東面是龜山余脈禹功磯,街面從龜山頸子上碾將過去,意圖很明顯:使龜山身首分離,斷其龍脈。這樣一來,洗馬長街就與當年建在蛇山腰上的黃鶴樓,隔江呼應;或者,這就是所謂“龜斷頸,蛇斷腰”典故的來歷罷?
不曉得,朱姓皇帝老兒為么事這樣子不喜歡龜和蛇。追溯起來,龜、蛇這兩樣爬行動物,在華夏先民崇拜的圖騰中,一直是正面形象,直到宋代,都聽說有么對龜蛇不好的社會輿論。要不,宋代的一些文化人如蘇東坡之流,何以要經常戴著龜形帽,招搖過市,以為時尚咧?想必,明末時節,皇帝的日子不太好過,這裡造反,那裡起義,長城外頭還有滿族人在虎視眈眈,真箇是內憂外患,到處鼓泡泡———很可能,皇帝先生覺得龍椅嘎吱響,要找個地方鎮鎮“邪”,就胡亂挑中了湖北這兩座並不起眼的山。
其次,洗馬長街,得名於禹功磯邊上的古蹟“洗馬洞”。據明嘉靖《漢陽府志》載:“洗馬洞在禹功磯上游。”而“洗馬洞”,又與另一歷史名人有關:傳說關羽屯兵漢陽時,常來此處江邊,或在晴川歷歷的漢陽樹林裡頭遛馬休閒,或在芳草萋萋的鸚鵡洲頭立馬沉思。關公神勇忠義,所建功業,跟從呂布手裡弄來的那匹赤兔馬是分不開的,親自洗馬,也在情理之中。讓關先生想不到的是,他您家當年江邊的洗馬處,竟成了個古蹟———這個如今無跡可尋的洗馬洞,竟成就了這條不長的長街……
時光流轉,白駒過隙。1954年抗洪過後,此街臨江的一側街面拆遷,改築成防水牆,長街就更短了。如今,此街尚有香瑞巷、湘鄉巷、社稷壇等居民區,民居房屋多依山而建,錯落而零散,似乎還繚繞著古老街巷的那一份恬淡和閒適———也是,西仰龜山,東依晴川閣,龜山之翠可養眼,晴川閣上好聽濤,真箇好去處也!
名勝古蹟
1930年的洗馬長街,其中最大的中西式建築可能是現在的左圖這一棟。曾防汛供圖。
漢陽大禹神話園建成之後,與之相呼應的龜山透綠工程納入議事日程,洗馬長街的改造也勢在必行。洗馬長街是漢陽現存最大的臨江古街,有著豐富的人文淵藪,挖掘它的歷史文化遺存,有利於在對這一帶的整體開發中保護和彰顯其特有的文化個性。市文化局最近對這一歷史街區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後認為,應該有選擇地保護一些老建築,使之融入新的開發規劃中。
龜山古稱大別山、翼際山、魯山。據續輯《漢陽縣誌》記載,在其東麓曾有宋代的太平天國寺、明代的香瑞庵、靈官殿,還有明清時期形成的古街巷。如今許多歷史建築已不復存在,只有文字資料和遺址留給人們。還保留著洗馬長街的一部分及社稷壇、香瑞巷和湘鄉巷等地名。
太平天國寺始建於宋太平天國年間,相傳是為了祈求天下太平由當時漢陽府督造,寺內原有一石刻,名曰“救荒碑”。文字上記載了大荒之年,寺內僧人救濟災民的事跡。寺內原有一棵柏樹,明代朱衣著有詩句“殿前古柏禹王栽”,說太平天國寺內一棵柏樹是大禹栽的,又有一種說法是禹柏樹在大禹廟前,大詩人蘇軾的詩句提到“僧言大禹栽”,禹柏樹應在禹王廟今禹稷行宮前。太平天國寺在歷史上修建多次,明萬曆二十四年重修,清順治復建,清鹹豐四年毀於火災,同治元年重建但規模很小,清末毀於戰火,現已不存。
據當地77歲的孫婆婆回憶,清代中晚期一商賈在龜山的東頭修建了一座西式教堂,該建築為西式二層主樓及6間平房。1955年在修建大橋時拆除了原址上的教堂和一些平房。部分空地修建了大橋橋工處廠房和宿舍。
香瑞巷因巷內香瑞庵而得名。香瑞庵,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建,庵額為清初名士毛會建所題。毛會建,字子霞,別名客仙,江蘇武進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明末清初名士,曾任樂昌令。清順治初年避戰亂流寓嶺海,後來“由黔入鄂”,僑居江夏。工文善詩,尤精書法,喜書大字,因喜好晴川、黃鶴之名勝,晚年定居漢陽晴川。清順治十七年(1660),毛會建重鐫岣嶁禹碑於禹稷行宮前,補種晴川崔灝樹,年七十餘卒。卒後葬於晴川閣西側香瑞巷通往龜山的山坡上。生前自題墓碑,還題“萬里青山碑”並立於一碑亭內(亭與碑均已不存)。毛子霞墓碑在文革中破壞,今香瑞巷35號附近發現墓碑,為晴川閣收藏。另在香瑞巷29號保留有香瑞庵、靈官殿的院牆兩面。
湘鄉巷因清代湘鄉會館設於此而得名。當地老人回憶,該會館興旺時期規模較大,僅門前石獅就有8對,大的高約1.5米,館內供有佛像和趙公元帥像,解放後因無人管理而廢棄。1954年防汛時將會館內的木樑、石樑拆除用於防洪,後有關部門對會館進行改造翻修作為廠房使用。1987年該廠房改造成集貿市場,現存一塊石碑嵌在牆壁上,碑文為湘鄉會館碑記,記錄了當時會館情況。在市場左側院牆上還保留有清光緒年間的碑刻,因碑體字跡模糊無法辨認,其大門現已被改造成居民住宅,但大門門楣石條仍在。
社稷壇,因古社稷壇在此而得名。原社稷壇在漢陽西門外永安橋邊,城北興國寺前,同治年間改建於今龜山東,每年仲秋日登壇祭祀。社稷壇遺址現已無跡可尋,僅存地名。
洗馬長街,相傳關羽駐軍漢陽時常於江邊洗刷赤兔馬,後人為紀念而取其名。附近曾有古蹟“洗馬洞”、“洗馬池”。在洗馬長街上,近代的黃家和萬家均為望族,黃家做鹽業生意,萬家做商鋪生意。洗馬長街47號、75號(今86號)原是黃家老宅,初建時規模很大,房屋有正廳4間,廂房48間,客房16間。據黃家後人回憶,興旺時黃家房屋從洗馬長街延伸至龜山山腳,在房屋牆壁有刻了漢陽舊城地圖的石碑上標有黃家產業。現存房屋在洗馬長街86號,約400餘平方米,磚木結構上下兩層,弄堂、天井、廂房經多次改建已失原有風貌,其門梁雕刻還可知當初規模。黃家民國初年在湘鄉巷70號還建有二層中西結合的樓房,現保存較好,由房管所管理。
洗馬長街上還有一處老槽坊“大興槽坊”。據童家後人述說,他們是江夏花山來的,有150多年的產酒歷史。酒坊生產漢產汾酒,規模較大,酒窖的藏酒多達萬壇。他們釀製的汾酒主要從水路把酒運輸到外地,而且用鐵桶裝酒。童家還保留了當年裝酒的鐵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