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粉事件

洗衣粉事件

2003年2月5日,時任美國小布希政府的國務卿鮑威爾因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拿出了一瓶裝有白色粉末的試管,作為伊拉克搞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的證據而名聲大噪。這一造假事件後來被戲稱為“洗衣粉事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洗衣粉事件
  • 發生時間:2003年2月5日
  • 發生地點:聯合國安理會上
  • 涉事人物:鮑威爾
事件經過,事件結果,事件影響,

事件經過

鮑威爾是小布希政府的國務卿。國務卿在美國政壇序列里是第四號人物,所以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鼓與呼是他的職責
2003年2月5日,鮑威爾曾在聯合國安理會作證,舉著一個試管稱伊拉克正研製化學武器。他拿著來歷不明的試劑瓶聲稱:“薩達姆用這么一點炭疽就能造成數萬人死亡”。2003年3月,美英聯軍以此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

事件結果

2007年普京接受採訪時調侃說,“鮑威爾搖晃的那一小瓶不明物質,說是化武證據,裡面搞不好是洗衣粉”。
“洗衣粉”從此成了鮑威爾一生都難撕下的標籤。
“洗衣粉”事件給鮑威爾帶來了污點。這一點,鮑威爾非常清楚。2005年,他在接受採訪時承認聯大發言是自己的“污點”。他說,“我是代表美國向全世界提出這一理由的人,這永遠是我歷史的一部分,那是令人痛心的,現在還感到痛心”。2012年的回憶錄中他曾這樣說道,“這絕不是我的第一次失敗,但這是我最重大的失敗之一,也是影響最廣泛的失敗之一”。
在2016年美國大選時,從政壇退出後的鮑威爾支持的是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蕊而非同為共和黨特朗普
在2020年美國大選時,鮑威爾也沒有投特朗普、還公開指責特朗普“是美國民主的威脅”, “一直謊話連篇”。
鮑威爾此舉讓特朗普為此大發雷霆,並拿“洗衣粉”事件猛戳鮑威爾的痛處,在推特上說“鮑威爾是一個真正的死硬分子,他應該為我們捲入災難性的中東戰爭而負責。”

事件影響

一個半月後,美國對伊拉克宣戰。戰爭打了八年多,美軍卻沒能在伊拉克找到第二瓶“白色粉末”。
在很多伊拉克人眼裡,一瓶“洗衣粉”改變了他們一生。“他的證詞導致數百萬伊拉克人死亡,他手上沾滿了鮮血”、“他給伊拉克帶來了混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